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期刊导读】《中国全科医学》2025年第29期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   作者:信息资源部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5-09-16   点击数:

P3619《吞咽障碍患者隐性误吸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概述: 背景:隐性误吸缺乏临床表现,易导致误吸性肺炎等并发症,而目前国内吞咽障碍患者隐性误吸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了解国内吞咽障碍患者中隐性误吸的现状,探究隐性误吸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2212月—20241月通过便利抽样法在南京市4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和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医院)康复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的吞咽障碍患者中选取212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并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得分和Barthel指数评估吞咽困难风险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或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诊断患者是否误吸以及误吸的类型。本研究将所有吞咽过程中均没有发生误吸的患者归为无误吸组,所有吞咽过程中出现至少1次隐性误吸的患者归为隐性误吸组,所有吞咽过程中出现至少1次显性误吸但未出现隐性误吸的患者归为显性误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隐性误吸和显性误吸的影响因素。结果:吞咽障碍患者中隐性误吸占47.2%(100/212)、显性误吸占13.2%(28/212)、无误吸占39.6%(84/212)。在128例误吸患者中,隐性误吸占78.1%(100/128),显性误吸占21.9%(28/1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10得分(OR=1.076,95%CI=1.0281.126,P=0.002)、性别(女性为对照,OR=2.231,95%CI=1.1034.509,P=0.025)和意识状况(意识受损为对照,OR=0.334,95%CI=0.1230.911,P=0.032)是隐性误吸的影响因素;EAT-10得分(OR=1.113,95%CI=1.0461.184,P=0.001)和自评健康状况差(OR=0.194,95%CI=0.0410.923,P=0.039)是显性误吸的影响因素。结论:吞咽障碍患者中隐性误吸发生率较高,且EAT-10得分越高、男性和意识受损者发生隐性误吸的风险高

作者简介:俞海荣,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陈申,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讲师;E-mailcschenk@163.com

季明辉,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E-mailjiminghui@njmu.edu.cn

引用:俞海荣, 陈申, 黄静宜,. 吞咽障碍患者隐性误吸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9: 3619-3624+3637.

全文:点击下载


P 3625《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联合下颌抗阻力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概述:背景: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而吞咽功能的恢复在患者摄取营养、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和下颌抗阻力训练(CTAR)已被证明在改善吞咽障碍方面有显著疗效,但目前将iTBS联合CTAR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研究较少,其康复疗效有待进一步取证。目的:观察iTBS联合CTAR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233月—20247月,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CTAR组(n=30)和联合组(n=30)。常规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CTAR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CTAR,联合组在CTAR组的基础上接受大脑皮质iTBS刺激,5/周,共4周。治疗前后选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表分级量表(FOIS)进行评估,表面肌电(sEMG)测量患者舌骨上肌群的吞咽时程及最大波峰值,并且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最终纳入常规组30例、CTAR30例和联合组30例。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较组内治疗前升高,吞咽时程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治疗4周后,CTAR组、联合组患者的SSA评分低于常规组,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高于常规组,吞咽时程短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SSA评分低于CTAR组,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高于CTAR组,吞咽时程短于CTAR组(P<0.05);且CTAR组、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17),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CTAR组(P<0.017)。结论:iTBS联合CTAR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强化吞咽肌群肌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韩雪,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刘换,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徐磊,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E-mailxuleibyfy@163.com

引用:韩雪, 刘换, 娄晓乐,.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联合下颌抗阻力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9: 3625-3630.

全文:点击下载


P3631《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一项伞形综述》

概述:背景: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卒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死亡风险。目前研究提示多种因素与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相关,但相关证据的质量尚缺乏系统评估。目的:系统评估影响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明确各因素的证据质量。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8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11-03,纳入有关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采用AMSTAR 2量表评估文献质量,使用基于4级标准的分级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对现有系统综述中所有相关原始研究的数据进行了整合,并使用Stata 16RevMan 5.4软件重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篇系统综述(39篇原始研究),涉及影响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45个因素,其中仅1个因素(意识障碍)为强有力证据,年龄、性别、认知障碍、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营养不良、双侧卒中、日常生活能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9个因素为高提示性证据,其余因素均为弱证据。结论: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可逆因素与不可逆因素,临床干预可优先改善可逆因素以促进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此外,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这些因素的影响。

作者简介:李仪丙,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贾鸿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樊小农,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刺量效关系实验室(三级),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E-mailfanxiaonong@163.com

引用:李仪丙, 贾鸿博, 樊小农,. 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一项伞形综述[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9: 3631-3637.

全文:点击下载


P3688《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概述:背景:中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慢性病给中老年卫生服务带来挑战,探索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20年数据库中≥45岁且患有慢性病的样本5 280例。以过去1个月的门诊服务利用情况、过去1年的住院服务利用情况为因变量;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以下简称Anderson模型)选取自变量,其中,倾向因素纳入人口学特征、社会结构特征及健康行为指标,使能因素纳入个人年收入、医疗保险、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影响导致推迟或取消医疗服务情况,需求因素纳入日常生活能力(ADL)、自评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数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5 280例慢性病患者中,1 487例(28.16%)患者过去1个月有门诊就诊行为,1 393例(26.38%)患者过去1年有住院就诊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COVID-19疫情影响导致推迟或取消医疗服务、ADL、自评健康状况、患慢性病数量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门诊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饮酒、医疗保险、受COVID-19疫情影响导致推迟或取消医疗服务、ADL、自评健康状况、患慢性病数量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住院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应加强对饮酒、无医疗保险、自评健康差、患慢性病数量多、ADL功能障碍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关注,注重该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其卫生服务利用水平。

作者简介:唐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北区医务科。

陈任,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E-mailchenren2006@hotmail.com

任佰玲,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北区综合办公室;E-mail565244576@qq.com

引用:唐玲, 张国良, 李振坤,.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9: 3688-3693+3710.

全文:点击下载


P3721《下肢不同部位深静脉血栓抗凝疗程的研究新进展》

概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已有广泛研究,但疾病的个性化最优管理甚少。本文从下肢不同部位系统探讨了该疾病的血栓抗凝时间,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小腿肌间静脉、小腿轴静脉、股腘静脉以及髂股静脉等不同部位抗凝疗程的循证建议。本文认为在下肢不同部位的深静脉血管中,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发生率高,而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PDVT)并发肺栓塞(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概率更大。DDVT抗凝推荐采用短期抗凝(26周),延长抗凝疗程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相反还会增加出血风险;PDVT及混合型LEDVT应采用中长期抗凝(≥3个月),特别是未达到介入治疗指征的股腘深静脉血栓形成(FDVT)。无限期的抗凝治疗仅是延迟血栓栓塞的复发,并没有真正降低血栓复发风险。本文可为深入了解LEDVT和优化其抗凝疗程,以及为LEDVT的个性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马景滔,浙江中医药大学。

黄劼,主任医师/ 教授,嘉兴大学附属医院 嘉兴市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E-mail15888367897@139.com

张烨,嘉兴大学附属医院 嘉兴市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

引用:马景滔, 黄劼, 张烨,. 下肢不同部位深静脉血栓抗凝疗程的研究新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9: 3721-3728.

全文: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