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稳中有进 转中提质——前三季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基调,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优环境,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转中提质的态势,经济增速保持在平稳增长区间,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质量效益和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提升。但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经过努力,预计全年可以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的预期目标。

一、经济运行总体态势

(一)经济增长平稳

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261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8.3%,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0.6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增加值1074亿元,同比增长1.8%;二产增加值13058亿元,同比增长8.5%;三产增加值12063亿元,同比增长8.5%。

进入下半年以来,用电量、PMI、企业利润和财政总收入等指标增幅比上半年继续回升;月出口额屡创新高;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半年明显提高;消费、货运量增幅基本稳定;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降幅减小、环比转降为升。由于高温酷暑让电于民等原因和去年基数走高等影响,7、8月份工业生产及出口交货值、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增幅比上半年略有回落,但9月份明显回升。

1.三大产业发展平稳

(1)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2%、0.6%、-2.6%和4.7%。春粮“三增”,早稻丰收,秋粮播种面积预计减少0.6%,加上受高温干旱影响,预计秋粮单产水平将比去年有所下降,将导致全年粮食产量小幅下降。前三季度,药材、花卉苗木等效益农业发展较好,播种面积分别增长1.7%和3%,蔬菜面积下降3.6%。肉类总产量129.1万吨,同比下降2.4%;水产品产量283.6万吨,增长4.4%。但夏季连续高温干旱和“菲特”台风洪涝灾害对晚稻种植生长,秋杂粮作物、茶叶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生长,水产、禽蛋养殖等影响较大。

(2)工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用电量继续回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5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2.7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7-8月增长8%,高温限电影响约0.5个百分点;9月份增长8.3%,比8月回升0.7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8493亿元,增长2.2%,比上半年回落1.9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259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增幅比上半年回升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187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增幅比上半年回升1.3个百分点。

(3)服务业发展稳中有升。前三季度,三产增加值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GDP增幅0.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批发和零售、金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6%、8.9%、7.8%、4.6%、5.1%和9.3%。全社会铁、公、水路交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3.3%和9.2%,同比回升1和2.5个百分点,增幅与上半年基本持平。旅游总收入3875.5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630亿元,增长15.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3亿美元,下降0.2%,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140万人次,增长28.4%。1-8月,限额以上交通、信息、商务、科技、文化、居民服务等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4)企业数稳定增长,PMI重上荣枯线,企业景气指数回升。前三季度,全省共有156家新投产企业(今年新开工生产、主营业务收入已达2000万元)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库,其中装备制造业企业51家。据省工商局资料,三季度末,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69.9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7.7%。其中,内资企业101.45万户,注册资本金4.6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4.8%。私营企业89.8万户,增长17.2%。三季度新设企业63797户,与二季度环比增长10.3%;新设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349.7亿元,同比增长40.9%,企业规模扩大。制造业PMI已连续2个月站上荣枯线。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调查,浙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继8月(52.3%)比上月回升2.4个百分点,扭转了连续4个月的回落走势,9月份又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为52.4%,比全国同期高1.3个百分点,并创近5个月的新高,表明浙江制造业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新订单指数继8月(55.2%)比上月大幅上升4.5个百分点,9月为53.8%,比上月略有回落,为今年的次高点。制造业企业对未来3个月生产经营的预期指数为59.3%,大多数企业对未来生产经营预期继续保持乐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回升。据企业景气调查,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7.3和124.7,均比二季度回升3.8点,两项指数的预期值分别高于即期值8.1和6.3点。

2.三大需求增长稳定

(1)投资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47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1%,比上半年略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10410亿元,增长23.9%。非国有投资10103亿元,增长17.8%,其中,民间投资9014亿元,增长16.7%,占投资总额的61%。基础设施投资3466亿元,增长31.6%。房地产开发投资4361亿元,增长1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1.4%和38.8%。9月末,全省施工项目39176个,同比增长13.6%,其中,新开工项目20466个,增长13.2%,计划总投资增长20.3%。

(2)消费品市场基本稳定。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名义增幅比上半年回升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汽车类零售额1909.6亿元,同比增长8.7%,增幅比上半年回升2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从去年同期的6.9%回升至13.9%,其中,9月份汽车销售237.9亿元,为今年新高,同比增长12.9%;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建材装潢、五金电料、家用电器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5.1%、34.9%和6.9%,金银珠宝零售额增长40.8%;日用品、中西药品、服装和通讯器材类零售额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分别增长15.3%、13.2%、11.7%和11.6%。

(3)出口规模屡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进出口249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845亿美元,增长10.7%,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进口647亿美元,下降2.3%。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江苏、山东、上海2.7、9.9、8.4、13.4个百分点。出口规模自年初以来屡创历史新高,最高的7月出口2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8%,增幅为今年3月以来的新高。

(4)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进。前三季度,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72家,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155.9和104.9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和22.2%。新审批和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405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6.4亿美元,增长59.7%,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预计13亿美元,居全国前列。经审核批准的境外营销网络391个,2008年至今我省已新建各类境外营销网络3473个,中方投资额178亿美元。

3.三大价格总体平稳

(1)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涨幅略高于上半年0.2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低0.4个百分点,9月环比上涨0.7%。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六涨一平一跌,衣着、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3.7%、3%、2.6%、2.4%、2.1%、0.1%;烟酒及用品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5%。

(2)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降幅明显收窄。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0%和2.5%,降幅均比上半年缩小0.3个百分点。从分月情况看,9月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3%,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比降幅最大的4月缩小1.3和1.4个百分点(详见图3);环比分别上涨0.1%和0.2%,已连续上涨3个月。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有所回升的拉动影响。

(3)杭、甬、金等3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继续上涨。今年以来特别是二季度以来,随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快速反弹至两位数(9月同比涨幅均在20%以上),我省的杭州、宁波、金华房价同比涨幅逐月回升,温州是70个大中城市中唯一一个同比和环比均下降的城市。9月份与去年同月相比,杭州上涨9.8%,涨幅从3月的66位大幅上升到并列第16位;金华上涨7.8%,居并列第42位,宁波上涨5.9%,居第59位;温州下降1.8%。与上月环比,杭州上涨1.3%,居第8位,连续上涨了11个月;金华、宁波均上涨0.9%,居并列19位,其中,金华连续上涨了10个月;70个城市中环比下降的仅有温州和桂林2个城市,温州下降0.3%,居70城市末位。

4.金融运行平稳

新增贷款首次出现同比少增。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64446.8亿元,同比增长10.8%,增幅比上月末回落0.4个百分点,新增贷款4812.9亿元,同比少增121.8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73558.4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比上月末回落0.6个百分点,新增存款6877.5亿元,同比多增2194.9亿元。从境内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增长10.5%,中长期贷款增长12.7%,票据融资下降16.6%。前三季度,全省共发行企业债务融资工具825.3亿元,同比增长52.9%,其中,短期融资券382.9亿元,中期票据265.5亿元。

(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1.创新驱动和“机器换人”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度,公共财政科技投入10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3.1%,占工业投资的62.5%,比重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1-8月,全省专利申请量20.7万件,同比增长26.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63万件,增长34.5%;专利授权量13.3万件,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7.1%,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8.8%,均高于7.3%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从业人员减少1.4%,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10.1%;新产品总产值增长23.1%,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15.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4.9%,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2.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实体投资和“电商换市”等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0.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6和0.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5.1%和33.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3.3%。1-8月,限额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5%和35.8%,比限上服务业企业增幅高7.3和13.1个百分点,其中,天猫、淘宝、阿里巴巴和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实现利润151亿元,增长1倍,占全省限额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的39.9%,利润增长贡献率达75.7%。从投资增长结构看,前三季度,工业、制造业和三产(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投资分别增长20.6%、15.9%和27.4%,对增强我省实体经济增长后劲将发挥积极作用。投资大项目增多。在工业投资中,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3.8%提高到47%。同时,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两高行业、“三改一拆”力度加大。

“电商换市”丰富提升和替换了部分传统市场。据省商务厅资料,全省共实现网络零售额2466亿元,同比增长约76.2%,省内居民实现网上消费1569.2亿元,同比增长约56.3%;实现网络零售顺差(全省网络零售额与省内居民网络消费额差值)达896.83亿元。全省在淘宝(含天猫)上开设网店117.5万家,占全国的13.9%。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前三季度,全市集贸市场成交额为514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379亿元,同比增长18.3%。

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扩大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6%,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2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纺织和化学纤维业单耗分别下降9.4%、7.9%、6.1%和5.6%,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扩大2.5、0.2、0.2和0.7个百分点。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左右,降幅与全年预期目标持平,但比上半年缩小约0.7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夏季高温天气影响,降温用电增长较快,前三季度三产和生活用电同比分别增长12.0%和15.5%,增速比上半年分别回升4.9和10.5个百分点。

(三)增长效益不断提升

1.财政收入保持增长,民生重点保障有力。前三季度,财政总收入5491.6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51.4亿元,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2838.5亿元,增长10.7%,增幅分别比上半年回落0.9和1.1个百分点,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93%,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7.5%、3.4%和4.3%,改征增值税81.3亿元,土地增值税、契税分别增长27.4%和34.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50.2亿元,同比增长9.1%,对金融监管、国土资源气象事务、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安全、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等支出分别增长41.2%、24.3%、19.1%、13.9%、13%、12.1%、9.4%、8.6%、7.9%。

2.企业利润、税金和职工薪酬增幅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规模以上工业呈现利润、税金和职工薪酬增幅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的较好态势。1-8月,实现利润1942.1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同比回升31.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升2.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税金1418亿元,增长8.6%;应付职工薪酬2036.3亿元,增长9.8%,均高于7.3%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企业亏损减少,亏损额下降8.4%。调查的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7%,增幅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高于收入增幅9.5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稳定增加。据抽样调查(未经国家核定),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08元,同比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6122元,同比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两个收入的增幅呈逐季回升态势(详见附表)。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4.5万人,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106.4%)。季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分别为2225.3、1122.5、1796.2和1136.1万人,比去年末增加142.0、56.9、64.5和51.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973.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险参保人数1759.4万人,比去年末增加88.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332.2人。

4.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良好。据省建设厅资料,至9月底,全省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8.2万套,竣工9.45万套,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4.45万套,分别完成我省年度目标任务的121.4%、105%、111.4%,已超额完成进度目标。

二、存在问题仍较突出

从前三季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看,总体平稳向好态势明显。但国内外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浙江经济的增长动力还不够强、协调性不够好,消费增长放缓,行业企业分化,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一)市场有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够强

1.消费品市场销售增幅明显回落,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任务难度较大。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1.3%)低于全年预期目标和去年同期1.7和1.9个百分点,也大大低于16.7%的前5年平均增幅,为历年来较低水平。主要是居民收支增长放缓,刺激消费政策退出,中央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提倡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即期效应集中显现,部分高端消费和礼品消费降温,新的大宗消费热点尚未形成,使今年的消费市场需求处于阶段性趋缓态势。居民收支增长放缓。前三季度,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绝对数水平虽居全国前列,但名义增幅(9.1%和10.3%)分别低于全国0.4和2.2个百分点;实际增幅(7%和8%)低于我省同期GDP增幅(8.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7.5%和11.6%。政府消费大幅回落。政府消费占到最终消费的近四分之一(2012年为24.3%),其削减效应正在显现。经测算,若不包括政府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可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可达到13%的预期目标。前三季度,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文化办公用品类仅增长0.7%,其中,第三季度同比下降7.9%。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和政府采购控制,汽车销售自去年4月以来步入了个位数增长区间(前三季度增长8.7%)。高档餐饮、住宿业零售额明显下降。前三季度,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餐饮业零售额247.5亿元,住宿业零售额10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和12.8%,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0.4和0.5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是分别增长10.6%和6.1%。用于礼品的部分名优新特农产品、中高档水产品和礼品茶等价格明显下降,对农民增收和消费增长也带来新的问题。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幅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今年以来商品零售价格基本稳定,前三季度上涨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为10.4%,仅低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

2.国际市场依然低迷。9月份,我省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6%,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再次回落到荣枯线以下,也低于新订单指数(53.8%)。反映外贸出口的先行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乏力,前三季度仅增长2.2%,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0.5%的基础上实现的,且6月以来呈走低趋势(详见图1),7-9月,分别下降0.7%和略增0.3%、0.1%。9月份,海关出口同比下降1.5%,规模也比7月减小25.3亿美元。从出口市场看,欧美市场虽有复苏迹象,前三季度,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增长6.3%和4.1%,增幅分别比上半年回升2.1、2.2个百分点,但低于出口平均增幅4.4和6.6个百分点。受中日关系及日元贬值影响,前三季度对日本出口下降1.7%。从出口商品看,前三季度,船舶、高新技术产品、太阳能电池和液晶显示板出口分别下降39.1%、5.8%、39.5%和20.5%。

(二)经济运行压力和风险犹存

1.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行业、企业分化明显,产能过剩和各类成本持续上升,导致部分行业利润下降。1-8月,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服装、食品、饮料、医药制造业利润分别下降4.6%、4.7%、3.8%和2.7%,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机械设备修理、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全行业亏损,分别亏损0.7、0.1和1亿元。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升值直接削弱我省出口商品竞争力,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不得不外迁和订单转移。据8月份省商务厅对重点企业的监测数据,遭遇客户订单转移的企业面为25.3%。

2.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地方财政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去年同期基数提高,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0.6%是在去年同期增长6%的较低基数上实现的,而第四季度增幅却高达24.4%。二是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回落,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在4月份达到年内高点(累计增长1倍多)后持续回落,9月降至4.9%,累计增长37.3%。三是制造业和金融业税收增长缓慢,前三季度,制造业税收增长3.9%,金融业税收增长贡献率从去年全年的34.8%下降到1.5%;“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扩大,取消和免征多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进一步加大后期增收压力。同时,民生相关重点支出将不断增大。

3.银行不良贷款和企业担保互保风险化解难度不小。不良贷款“双上升”,部分地区较高。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虽处于可控范围,但比年初增加0.17个百分点,9月末为1.76%。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着处置时间长、成本高、路径不畅等诸多难题,要在短时间内处置这些不良资产难度较大。民间借贷风波不良影响还在显露,一些工贸企业借贷资金担保互保风险仍有发生。1-8月,人行杭州中支行监测到全省出险企业44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0家,涉及银行贷款243.6亿元,同比增长3.6%。

三、全年走势预测

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增势有所增强,但全球经济增速仍较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警告说世界经济增长仍处于“低速挡”且下行风险持续。预测全球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2.9%和3.6%,比7月份的预测值分别下调0.3和0.2个百分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有所增强,而新兴经济体增速正从周期性高峰下滑,面临增长减速和金融市场收紧的双重挑战。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今年以来,浙江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向好态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成效逐步显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但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可能变化,如果外部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预计浙江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向好态势,考虑到去年同期对比基数渐次提高,四季度GDP增速可能略有回落,经过努力,预计全年可以完成8%以上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