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省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建设情况分析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简称采标)是我国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我国《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都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提升国家和地区标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技术接轨、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适应国际贸易需要的重要举措。研究确定采标统计方法,建立采标统计制度,客观、真实地反映采标的水平和进程,为采标工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是标准化战略重要的基础性和创新性工作,它对提高企业标准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70年代开始,为了提高我国标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国家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我国着力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标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浙江而言,外向型经济是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我省也是目前我国遭遇技术贸易壁垒最主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国际标准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了促使我省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对我省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采标的政策措施,一大批企业已不同程度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然而,从整体上看,采标工作进展仍然缓慢,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同时,采标统计工作也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全面了解我省企业采标状况的需要,对推动采标工作形成障碍。

工业企业产品采标情况,是客观评价我省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进一步推进企业采标工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4月,省政府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指标纳入《浙江省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6月,省委组织部又将这一指标纳入《市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顺应这一要求,我们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生产执行标准”纳入统计报表制度,并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2011年数据采集和审核工作,大致摸清了我省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的具体情况。这项工作全新且富有意义,更全面深入地从“质”的角度反映了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状况,对推动企业开展采标工作、提高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具有重要最用。

二、我省工业企业采标建设状况

(一)采标及采标率的定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采标是指企业主导产品[1]生产执行的标准采用国际组织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因此,对应的采标率,是指主导产品生产执行标准采标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而不是指标准化基础建设中,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具有先进水平的标准与标准总数的比例。

(二)我省工业企业采标建设的总体情况

1.我省工业产品总体质量水平较高。截止2011年底,我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的共有14686家,采标率为43.5%。其中,直接执行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共有1672家,占采标企业总数11.4%;产品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共有5079家,占采标企业总数的34.6%;执行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国家标准的企业共有3224家,占采标企业总数的22.0%;执行非等效采用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国家标准的企业共有1902家,占采标企业总数的13.0%。其他采标情形占比均在5%以下(见表1)。

2.大型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较高。从企业规模看,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主导产品采标的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分别有386、2770和11530家,采标率分别为64.2%、56.2%和40.9%,呈现较强的规模效应。

表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标情形汇总表

序号

采标情形

企业数

所占比例(%)

-

合 计

14686

100.0

1

直接执行国际组织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1672

11.4

2

产品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或地区

5079

34.6

3

执行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国家标准

3224

22.0

4

执行非等效采用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国家标准

1902

13.0

5

执行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国家标准

218

1.5

6

执行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行业标准

617

4.2

7

执行非等效采用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行业标准

515

3.5

8

执行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行业标准

124

0.8

9

执行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地方标准

94

0.6

10

执行非等效采用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地方标准、执行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地方标准

13

0.1

11

执行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标准

518

3.5

12

执行非等效采用国际组织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标准

529

3.6

13

执行纳入国际上先进企业产品的明示或实测主要性能指标的企业标准、执行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企业标准

181

1.2

3.三资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较高。分经济类型看,我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的分别有1869和1780家,采标率分别为56.1%和55.1%;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采标的有276家,采标率为55.1%。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公司、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的分别有9004家、1587家、109家、23家和26家,采标率分别为40.6%、39.9%、38.2%、28.4%和28%。这说明,我省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档次与企业外向度呈较强的正相关性。

(三)采标建设行业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我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中,轻纺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程度较高,装备制造业企业次之,原材料工业企业最低,但内部各行业差异较大(见表2)。

1.服装行业采标率居轻纺工业榜首。轻纺工业中,服装行业采标率61.8%,为各行业之首;文体教育、家具、纺织等行业采标率分别为57.3%、50.9%和49.5%,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皮革和塑料等行业采标率分别为42.3%和41.1%,略低于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医药、食品、印刷和农副食品加工等已形成一定优势行业的采标率仅分别为29.9%、26.9%、24.9%和23.2%,显著低于平均水平。

2.汽车和船舶行业采标率垫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中,电气机械、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和通用设备等行业采标率分别为59.5%、48.5%、48.5%和46.2%,产品采标程度较高;金属制品、专用设备、汽车和船舶等行业采标率分别为40.5%、35.1%、33.2%和29.0%,产品采标程度较低。

3.原材料工业采标率均低于平均水平。原材料工业中,非金属矿物、化学原料、化学纤维、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石油加工等行业采标率均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36.5%、34.3%、33.8%、32.4%、28.4%和21.6%。

此外,烟草和金属制品修理业没有企业采标,这与该行业标准化建设有一定关系。

表2 分行业全省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情况

行业名称

企业个数(家)

采标企业(家)

采标率(%)

总 计

33742

14686

43.5

农副食品加工业

684

159

23.2

食品制造业

305

82

26.9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220

73

33.2

烟草制品业

3

0

0.0

纺织业

4327

2143

49.5

纺织服装、服饰业

2328

1439

61.8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1504

636

42.3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460

201

43.7

家具制造业

582

296

50.9

造纸和纸制品业

872

217

24.9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395

76

19.2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955

547

57.3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37

8

21.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442

494

34.3

医药制造业

385

115

29.9

化学纤维制造业

480

162

33.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31

841

41.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293

472

36.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991

281

28.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669

217

32.4

金属制品业

2067

838

40.5

通用设备制造业

3189

1472

46.2

专用设备制造业

1310

435

33.2

汽车制造业

1318

463

35.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572

166

29.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341

1989

59.5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992

481

48.5

仪器仪表制造业

528

256

48.5

其他制造业

276

114

41.3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147

13

8.8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39

0

0.0

(四)采标建设有利于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从2011年年度数据来看,标准建设对工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采标建设对提高经济效益有推动作用。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主导产品采标的企业利润总额1758.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5%,比非采标企业高0.9个百分点。

2.采标建设对扩大我省工业出口有推动作用。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主导产品采标的企业出口交货值7230.3亿元,占全部出口交货值的65.5%,比销售产值的占比高16.4个百分点;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6.7%,比非采标企业高13.1个百分点。

3.采标建设对提高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推动作用。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主导产品采标的企业新产品产值6943.4亿元,新产品产值率25.0%,比非采标企业高7.6个百分点;技术开发费249.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0.9%,比非采标企业高0.4个百分点。

三、对我省工业企业采标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针对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现状以及采标工作对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今后应在巩固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引导,推动企业开展采标工作,提高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作出应有贡献。

(一)建立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采标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采标是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而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求用更先进的装备和工艺来加以保证。因此,采标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是密不可分的。各级经信部门应注重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采标的融合,在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立项时,开展采标情况评审。对企业实现产品采标的技术改造项目,应按有关规定优先纳入各级技术改造计划;在推动技术引进中,应引导企业优先引进有利于使产品采标的技术设备及有关技术文件。

(二)推动块状产业通过制定实施联盟标准实现集体采标。块状经济是浙江工业经济的显著特征。当前,我省不少块状产业既产生了向高端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又面临着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外部压力。制定和实施采标的联盟标准,是解决上述需求和压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继续以省政府确定的42个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块状产业为重点,积极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公共研发或检测机构加强对国际组织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以技术创新成果为基础,制定采标的联盟标准,并在块状产业中大力推广实施,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集体采标,提升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档次,有效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拓展高端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出台鼓励工业企业采标的政策措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否实现主导产品采标,一方面受市场定位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另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激励和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将采标与政府采购招标、开展名牌产品评价、申报质量奖励荣誉、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企业采标的积极性。

(四)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其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代表了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发挥着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幅射和带动作用。因此,要把采标作为对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动态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主导产品不能在一定期限内实现采标的,要调整出浙江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名单。同时,要求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采购采标的原辅材料和零部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实现采标,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对企业采标培训、宣传和服务。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重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各级质监、经信和统计部门要持续开展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企业积极开展采标工作,准确填报采标相关信息;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采标典型企业的做法和成效,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采标工作;要在浙江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各子平台上建立国际组织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专栏,为企业采标提供便利的标准信息查询、检索和标准文本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