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世界经济大幅波动、增长低于预期的环境下,我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工业园区)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战略,以培育大企业、引进大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抓手,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节能降耗,以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等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明显增强、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高、园区生态治理效果明显体现。本文根据2011年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统计调查资料,对我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特点和潜力作简要分析。
一、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特点
据循环经济统计调查,2011年,我省110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内含园中园6家,下同)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增强。2011年底,我省工业园区共开发园区面积1583.22平方公里,共有入园工业企业6.62万家,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0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单位土地产出率为21.8亿元/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14亿元/平方公里,增长5.2%;提供就业岗位502.6万个,增长8.8%,年平均劳动生产率为67.8万元/人,增长11.9%。
二是园区资源循环利用能力有所提高。2011年,全省工业园区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505.2万吨,比上年增加192.7万吨,增长14.7%,综合利用率为78.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万元产值工业用水总量为14.3吨,比上年减少1吨,下降6.9%;工业重复用水31.5亿吨,比上年增加3亿吨,提高10.5%;工业重复用水率为64.5%,与上年水平基本持平。企业回收利用本企业外的废旧物资555.4万吨,比上年增加75.1万吨,增长15.6%;其中国外进口的废旧物质87.6万吨,占总废旧物质的15.8%。
三是企业节能降耗效果明显。2011年,全省工业园区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为0.182吨标煤,比上年减少0.01吨标煤,下降5.1%;万元产值电耗为276.7千瓦时,比上年减少19.3千瓦时,下降6.5%;万元产值用水24.1吨,比上年减少3.1吨,下降11.4%。纺织、医药、石化、火力发电、冶金、建材、造纸等循环经济特征较为明显的七大行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最快的是建材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0.429吨标煤,比上年减少0.084吨标煤,下降16.4%;下降幅度最少的火力发电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比上年减少0.053吨标煤,下降1.3%。其他五大行业节能降耗从高到低依次为纺织、造纸、冶金、医药、石化,分别下降15.9%、11.2%、9.7%、7.3%、2.8%。
四是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2011年,全省工业园区共处理污水13.7亿吨(包括园区内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和企业自身处理的量),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园区内企业排放的污水处理量为7.8亿吨,园区内污水处理率达92.9%,比上年同期的90.6%提高2.3个百分点。调查的110家工业园区中,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的有70家,占园区总数的63.6%,比上年增长6.3%。工业园区内共有污水处理厂144家,比上年增加16家,增长12.5%,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全年共处理污水9.7亿吨,比上年增长26.0%,其中5.9亿吨来自园区外企业,比上年增长34.1%,占污水处理总量的60.8%。园区内自身有污水处理能力的企业2022家,比上年增长10.6%。
五是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治理效果明显。近年来,随着环境监管和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我省工业园区及园区内的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境治理效果显现。2011年,全省工业园区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化改造过程中,有93.6%的园区将节能降耗作为重点工作;有83.6%的园区将减少废弃物排放作为重点工作;有80.9%的园区将引进清洁、低耗企业作为重点工作;有63.6%的园区将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园区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园区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21千克/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单位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0.15千克/万元,比上年下降16.7%。园区环境监管力度加大,至2011年底,有74家园区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占调查园区总数的67.3%,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园区内有2762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比上年增加410家,增长17.4%。建立环境报告及信息公开制度的园区95家,占调查园区总数的86.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六是静脉企业和清洁生产企业发展迅速。静脉企业是以垃圾回收和购进废弃物进行再资源化利用的企业;清洁生产企业是符合清洁生产条件,并已通过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审核认定的企业。发展静脉企业和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园区回收利用体系的良好途径。2011年,工业园区内共有废旧物资回收站点205个,全年主营业务收入8.8亿元,比上年增加1.3亿元,增长19.6%。有41家园区引进静脉企业,比上年增加2家,占工业园区总数的37.3%,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11年,园区内利用废旧物资和下脚料生产的静脉企业共有198家,比上年的185家增长7%;资源利用能力不断增强,共购进废物439.5万吨,比上年增加90.7万吨,增长26%,其中,从园区内购进废物110.1万吨,占废物总购进量的25.1%。园区静脉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70.1亿元,比上年增长54.1%;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3万人,比上年增加3449人,增长8.7%。清洁生产企业逐年增加,目前全省共有5349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园区内有14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认定为清洁生产企业,占全部企业的27.4%。
二、工业园区循环利用能力仍有待提高
我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3R”原则,并在减量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和要求,在企业规模、资源共享、科技创新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行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仍然存在。
(一)企业规模不大2011年,全省110家园区内共有6.62万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065.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0.51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企业为347.9亿元,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共14家,占0.02%;10-100亿元的278家,占企业总数的0.42%;在1-10亿元的有2878家,占4.3%;5000万-1亿元的有2056家,占3.1%,3000-5000万元的有1640家,占2.5%,2000-3000万元的有987家,占1.5%,2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有58347家,占88.1%。2011年,园区内被调查的79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平均每家企业从业人员292人,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在1万人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仅占0.05%;人数在5000-10000人的企业有13家,占0.16%;人数在1000-5000人的有350家,占4.4%;人数在500-1000人的有608家,占7.6%;人数在200-500人的有2029家,占25.4%;人数在200人以下的有4979家,占62.4%。
(二)信息共享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是整合园区内外、企业内外的相关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最新的循环经济技术信息,人才培养信息和招商引资信息等。据问卷调查,2011年,全省110家工业园区中,有69家园区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占62.7%,享受信息服务平台的企业用户达12125家,占18.3%。园区内被调查的79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4076家企业表示能从园区所建立的信息平台上得到有效地信息,普及率仅五成,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得到的有效信息更是低于此比例。
(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2011年,园区内所调查的79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企业2840家,占35.6%,比重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共支出科技活动经费266.2亿元,比上年增加51.3亿元,增长23.9%;全年用于购置设备经费364.3亿元,比上年减少57亿元,下降13.5%,其中用于购置环保设备的占5.2%,比上年减少0.9个百分点。企业用于技措技改的费用为58.1亿元,比上年增加26.4亿元,增长83.3%。被调查企业中共有科技活动人员13.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数的5.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四)余热回收利用潜力有待开发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主要是从生产工艺上来改进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改进工艺结构和增加节能装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势能和余热。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程之一的“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及相关技术应用正逐步推广。至2011年底,全省园区内共有142家企业具有余热余压回收设备,比上年增加9家。虽然余热余压回收企业在增加,但回收的热量却在减少,全年共回收余热用于供气、供水等用途的总热量相当于64.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减少0.9万吨标准煤,下降1.4%。主要集中在七大循环经济重点行业,全年共回收相当于63.8万吨标准煤的热量,占被调查企业的余热总回收量的99.2%,其中在冶金、石化和纺织业这三大行业,占85.2%。医药、火力发电等循环经济重点行业的余热余压利用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五)循环经济重点行业企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纺织、医药、石化、水泥建材、火力发电、金属冶金、造纸等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属于循环经济重点行业企业,这七大重点行业企业的废弃物排放量在所有被调查企业中占据的比重较大。据统计,2011年工业园区内循环经济重点行业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产生固废0.137吨/万元,比所有被调查企业平均单位产值产生的固废量(0.073吨/万元)高出87.7%,其中,单位产值固废排放量最多的为火力发电企业,为2.08吨/万元,比上年增长55.2%;单位产值工业污水排放量为3吨/万元,比所有被调查企业单位产值排放的工业污水(2.17吨/万元)高出38.2%,其中,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最多的为造纸行业,虽比上年下降13.6%,但高达11.4吨/万元;单位产值收集利用工业废气0.004吨/万元,比上年减少0.0018吨/万元,下降31.0%,但仍比所有被调查企业单位产值平均废气收集利用量多0.0025吨/万元,高出60.0%。
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既要抓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同时也要注重机制、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
1.要在努力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依托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因此,园区发展要以“四大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重点发展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空间集聚度高的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努力扩大企业的规模,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因此,要想方设法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中央大型企业和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走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之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是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它需要多学科集成、融合和交叉,科技进步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构建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引导科技力量参与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扩散体系,积极发展与国外有关单位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废弃物处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组织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弃物的再资源化技术,为静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完善信息和服务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发达的信息系统和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上。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获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接、资源的整合、再生资源的相互转移开发等等都需要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来实现。在当前市场中介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协助尽快建立覆盖全省的废弃物交换信息平台技术和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交流经常化。
4.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的保障,这是搞好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构建环保长效机制首先要构建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园区和企业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其次要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浙江中奥革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DMF废水回收处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和干、湿法废气回收系统等环保工艺,废水中的DMF回收率达到99%,中水回用率接近70%,废气收集率达85%,能源、资源价值在反复循环利用中被“深度挖掘”。对于像中奥革业有限公司这样主动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环境保护的企业要大力扶持和宣传,引导和鼓励其他高污染排放的企业自主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向更深入和更高层面发展。同时,要构建全民环保意识宣传教育机制,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行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