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省工业部门认真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方针,按照“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工作部署,创新举措,克难攻坚,全省工业初步扭转了年初快速下滑的态势,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并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工业经济增速相对较低,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市场需求约束和成本上升等较大困难。随着省委省政府关于工业经济保稳促调和做强工业“一揽子”举措的贯彻落实和效应显现,加上去年同期基数逐步走低的因素,下半年我省工业经济有望企稳回升,实现“低开稳走向上”的格局。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1.工业经济缓中趋稳。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73亿元,同比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1-2月的2.9%低位开局,进入3月份之后,一些工业经济指标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3、4、5、6月工业增速分别为7.7%、5.6%、4.1%和6.3%,累计增长速度分别为4.8%、5.1%、5.0%和5.2%,呈现出触底企稳的趋向。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比一季度(4.8%)提高0.6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国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5%,比一季度的11.6%回落1.1个百分点。我省则出现了探底回升的迹象,来之不易。主要是因为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审时度势,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并进行“工业强省”建设部署动员,全省工业战线克难攻坚,迎难而上,狠抓工业有效投资,推进工业强县建设,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吸引浙商回归,改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了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2.企业利润降幅收窄。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209亿元,同比下降17.5%,降幅与1-2月的30.8%、一季度的20.3%、1-4月的19.1%、1-5月的19.0%相比,呈现逐月收窄态势。前6个月,亏损企业占比为20.0%,亏损面分别比一季度、1-4月、1-5月缩小5.0、2.5、0.8个百分点。
3.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出现积极变化。一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0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5%,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0.3个百分点。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用能同比下降3.8%,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4个百分点;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6%,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8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0.7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高耗能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8.4%,比去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三是工业投资增速较快。上半年,我省工业投资2874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7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7.1%,增幅比一季度提高6.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9.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仪器仪表、专用设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医药、通信设备和汽车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65.1%、47.7%、47.5%、46.7%、39.4%、35.8%和20.6%。四是科技创新活力增强。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7.8%,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6.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9.2%,增幅比规上工业高5.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1.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五是支持小微企业效应显现。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和中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9%、6.4%,增速比最低的1-2月分别回升3.5和4.3个百分点,大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回升幅度;小微企业利润下降13.1%,降幅分别小于大、中型企业10.0和2.3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虽然我省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一些积极变化,主要指标趋好,但回升速度还不快,发展也不均衡,主要表现在:
1.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全省各地来看,今年以来工业增速普遍放缓,但增长速度差异较为明显。11个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的有3个市,为舟山(14.4%)、丽水(12.5%)、湖州(10.3%),增长较快的都是工业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市,因而对全省工业增长拉动作用有限。二是中速增长的有3个市,有绍兴(9.6%)、金华(9.0%)和杭州(8.3%)。三是低速增长的有5个市,有宁波(1.5%)、温州(2.1%)、台州(3.5 %)、衢州(5.1%)和嘉兴(5.4%)。
2.行业发展分化明显。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的38个大类行业中,有18个行业增幅低于5%,13个行业增幅在5%-10%,7个行业增加值增幅高于10%。其中,石油加工、非金属矿物、皮革、电力、专用设备和服装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4.6%、3.9%、3.1%、1.7%、1.2%和0.3%,这6个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3.4%,导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4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医药、汽车和有色金属增长较快,上半年增加值分别增长17.6%、17%、12.8%和11%,这4个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上半年,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188和2886亿元,同比增长7.4%和3.6%。
多数行业增速较慢的主要原因有:周期性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大宗原材料需求下降,订单减少,价格下跌,库存积压,导致部分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上半年,化学原料、钢铁、非金属矿物和石油加工等四大原材料行业利润降幅均超过40%。出口受阻影响。上半年,对全球产业链依赖度较深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幅度大,通信设备出口下降24.1%;服装、皮革和纺织等轻纺出口分别下降3.9%、3.0%和2.8%;航运活动低迷导致船舶行业订单剧减,船舶出口下降3.6%。上半年,有产品出口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43.0%,利润合计下降19.1%;内销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6%。出口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差于内销企业。房地产调控影响。上半年,水泥、钢材、粗钢和平板玻璃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减少8.8%、0.6%、3.8%和32.7%;非金属矿业和黑色金属增加值分别下降3.9%和增长4.1%。部分新兴产业过度扩张影响。上半年,光伏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5%,船舶行业增加值仅增长1.6%。
3.大型企业增长较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按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的分组情况,大型企业各项指标的表现都最差;中型企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最快,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相对较低;而小微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最快,利润降幅最小。进一步分析大型企业的状况,在全部600家大型企业中,224家企业(占37.3%)总产值负增长,其中,14家降幅大于50%,50家降幅在20%-50%之间,56家降幅在10%-20%之间,104家降幅在0-10%之间。
按企业组织规模分组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指 标 | 增加值 | 出口交货值 | 主营业务收入 | 利润 | 亏损企业亏损额 |
总 计 | 5.2 | -0.7 | 1.8 | -17.5 | 75.2 |
大型企业 | 4.4 | -8.7 | 1.1 | -23.1 | 261.4 |
中型企业 | 6.4 | 1.7 | 3.0 | -15.4 | 49.0 |
小微企业 | 4.9 | 4.1 | 1.6 | -13.1 | 71.0 |
在经济相对不景气的年份,大型企业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在基础工业与原材料加工业领域中的大企业较多。上半年,大型企业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1.2%,增幅低于轻工业5.5个百分点。二是大型企业的出口交货值比重最高。撇开电力、烟草、石油等没有出口或出口量很少的垄断性行业,2011年大型企业出口交货值比重为25.5%,比中型企业(21.8%)和小型企业(18.4%)分别高出3.7和7.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大型企业出口交货值下降8.7%,增幅比中型、小微企业分别低10.4、12.8个百分点。三是六成左右的大企业涉足房地产,为避免下属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不排除这些大型工业企业将更多精力和资金用于房地产业,从而影响了主业的发展。
二、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省工业经济形势仍然比较复杂,企业面临的困难也比较大。这既有宏观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有经济运行周期性的因素,更有长期积累的产业层次低及竞争力较弱等深层次因素。
1.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企业产能正常发挥。摩根大通和Markit发布联合报告,2012年6月全球PMI指数48.9,为2009年6月以来最低。6月中国PMI指数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47.5%,较上月下降2.9个百分点,表明短期内出口增速可能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减缓,导致外贸出口增幅下降,直接影响工业生产。随着刺激性政策的退出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影响进一步释放,未来几个月大部分制造行业(特别是资本品制造业)的生产与资本性开支将依然保持较低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可以说当前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是影响工业增长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上半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3.3%,其中出口交货值下降0.7%,内销也仅增长4.3%,分别比上年同期降低20.5、17.4和21.5个百分点。外需疲软,内需走弱,新兴市场和新的消费热点短期内还未形成。二季度专项调查显示,生产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0.8%,认为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最主要原因是产品需求减少订单不足的占调查企业总量的43.8%,比上季提高11.3个百分点,为首要因素,其次季节性减产(16.2%)和设备检修、调试或搬迁(14.7%)分列第二、三位。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6.8%,比2010年、2011年上半年分别下降0.6、0.7个百分点,甚至比2009年上半年还要低0.2个百分点,产销衔接为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和2.2%,降幅成扩大之势,而全国上半年分别下降0.6%和0.3%,我省价格比全国下探幅度更大,表明市场需求不足对我省的影响更大。
2.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突出。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从去年开始一直成为阻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障碍,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环境,但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仍未得到根本改善。今年以来,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经营费用不断上升,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依旧较大。二季度专项调查显示,本季度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中用工成本上升(44.3%)、订单不足或减少(36.8%)、原材料价格上涨(24.8%)、资金紧张(15.5%)分居前四位。一是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3.7%,其中32.4%的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50%以上,21.3%的企业利息支出增长100%以上;利息支出与利润总额的比例为43.9%,比去年同期高16.8个百分点,其中32.1%的企业利息支出与利润的比例超过50%,21.6%的企业利息支出与利润的比例超过100%,利息支出负担较重。二是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报酬由去年同期的16722元/人提高到19300元/人,增长15.4%,虽然从业人员同比减少2.7%,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仍同比增长12.3%。三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仅增长1.8%,而同期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速分别达22.5%、6.1%、9.5%,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6.4%,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0.8、0.4个百分点。四是去库存化进程缓慢,库存压力较大。目前市场需求不足使企业产品销售率下降,企业库存被动增加。6月末,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存货同比增长9.2%,其中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11.9%。以实物形式表现的产品价值难以转化成流动资金,企业资金被挤占,有限的流动资金难以得到充分的运作和发挥。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72次/年,比去年同期下降0.19次/年。五是投资对工业经济的拉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今年新建、技改项目竣工投产项目总体不多,虽然工业投资增长较快,但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未充分显现。
3.宏观环境不利及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6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4月的53.3%、5月的50.4%进一步下滑至50.2%,,创7个月来新低。据汇丰中国采购经理指数,6月份为48.2,已经连续8个月位于50的临界线之下。表明实体经济未见好转,未来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从浙江来看,受经济大环境和我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等深层次因素影响,工业受到的冲击远大于全国和兄弟省份。多年来赚快钱赚现钱的实际取向,造成实体经济投入与后劲不足。2005-2011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比同期GDP增幅(11.6%)要低得多。制造业投资年均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山东、广东分别低14.0、14.0、7.0和2.9个百分点。制造业占整个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36.8%降至2011年的31.9%,2011年这一比重比江苏、山东分别低17.8和8.3个百分点。重大不重强的传统思维方式,形成了浙江工业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定位低,技术含量低,企业素质和竞争力相对偏低,多数企业处于产品链和价值链的末端,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和抗风险的能力弱。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工作与工业经济脱节,又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阻碍了新的竞争优势的形成。因此,浙江工业经济要想在科学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需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才能出现转机。
三、趋势判断
从当前工业运行情况看,下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仍然极其复杂,影响工业增长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但2012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和扩大内需的调控政策。包括6月8日、7月6日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存贷款实施差异化利率,金融政策有所放松。随着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建设战略的启动实施,以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将对稳定工业生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去年我省工业生产增速呈现“前高后低,逐步回落”的趋势,2011年1-4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是12.9%、11%、9%、8%,预计全年工业经济增长将呈现“低开稳走向上”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