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外内需求减弱,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主基调,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在产业培育、招商引资、要素保障、合力推动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发展,投资结构得到改善,集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特色产业引领辐射明显,大项目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经济平稳发展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12年上半年,14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工
业总产值2013亿元,同比增长12.0%,增速比一季度高0.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新亮点。以杭州杭氧填料有限公司、宁波金曼宇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建成投产,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新亮点。上半年,14个产业集聚区工业新产品产值完成522亿元,同比增长21.3%,比全省高12.1个百分点,比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9.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5.9%,比全省高4.3个百分点。大江东、杭州湾、金华、丽水工业新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增幅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8%。大江东、城西、绍兴、丽水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显著。上海大众、东风裕隆、吉利汽车等大企业集团引领整车生产较快发展。淘宝软件有限公司、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利尔达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企业快速壮大。浙江古纤道新材料、浙江华海药业、浙江新能源昀丰公司等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出口交货值低位增长。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出口交货值完成405亿元,同比增长6.8%,比全省高7.5个百分点。有9个集聚区出口交货值同比为正增长,义乌、大江东、丽水增幅位于全省前三位,5个集聚区出口交货值同比为负增长,绍兴、嘉兴减幅较大。区域发展差异大。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达到两位数的有8个产业集聚区,丽水、大江东、舟山处于增速前三位,梅山、温州、嘉兴和衢州等4个产业集聚区同比增幅为负。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591亿元,同比增长45.2%,增速比全省高32.4个百分点,实现快速发展。宁波梅山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250亿元,实现翻番;杭州城西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110亿元,增幅达到64%,两地营业收入合计占全省产业集聚区总量的61%,对全省增长贡献率92.8%,服务业龙头地位十分突出。
二、投资建设步伐加快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817亿元,同比增长42.5%,增幅比一季度高2.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8.6个百分点。
大项目不断向产业集聚区聚集。上半年,新增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0个,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4个,较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投资406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比全省高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54%,增幅比全省高26.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为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夯实了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231亿元,增长60%,增幅比全省高45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正在成为全省引领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集约集聚能力增强
随着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批大企业集团陆续竣工投产,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投入产出率得到较大提高,就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大企业集团比重不断提高,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提升较快,今年新增投产企业37家,投产企业户均资产达到1.9亿元,比去年底增加0.2亿元,增长10.8%。
投入产出率不断提高。随着区内企业产能逐步释放,投入产出率不断提高,开发成果逐步显现。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平方公里,同比提高6.1%;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7亿元/平方公里,同比提高37.6%;从业人员人均工业产值达到32.8万元,同比提高9.4%。
从业人员稳定增长。今年6月底,从业人员达到61.3万人,同比增加1.5万人,增长2.5%。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建设发展,增强了吸纳就业的内生能力,带动全省就业较快增长。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幅较快。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制造业从业人员54.3万人,同比增长2.3%;服务业从业人员6.1万人,同比增长10%。
四、存在的不足方面
(一)外围环境对集聚区的影响显现。受外需下降影响,产业集聚区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如绍兴缤海的服装纺织品、舟山和台州的船舶制造业随着需求不足和订单减少,出口明显回落。产业集聚区第二季度出口交货值增幅比一季度低1.1个百分点。上半年14个产业集聚区实际利用外资为7亿美元,只相当于去年全年的49%,外商投资减缓。企业利税总额全省仅有5个产业集聚区同比实现增长,有9个同比增幅为负。
(二)配套服务能力薄弱。产业集聚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物流市场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便。特别是在融资服务方面,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对接较为不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资金扶持有限,造成企业融资难度较大、融资成本较高。由于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时间只有一年半,部分集聚区远离市区,城市服务功能建设还一时不能完善和健全。服务设施不完善将制约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建设。
(三)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与创新。虽然全省大部分产业集聚区均建立了相关的工作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明确了工作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与不足,比如产业集聚区主体功能区块过多,区域分散,同一区块形成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关系难以协调。在选商引资、产业功能定位、要素保障和分配等方面,各地把握尺度与方法难以统一,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全省产业集聚区的整体工作效率。
其它诸如建设用地、环境容量、节能减排等要素限制还将长期制约产业集聚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