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按照稳生产、保供给的要求,有效克服年初低温、阴雨、寡照等不利气候以及农资价格上扬,用工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力抓好农业生产,确保了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一、上半年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其中,农业总产值476.5亿元,同比增长1.4%;林业总产值79.4亿元,增长2.4%;牧业总产值248.6亿元,增长3.4%;渔业总产值219.0亿元,增长1.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5.5亿元,增长6.5%。
(二)种植业生产保持平稳
1.春夏两季粮食生产基本稳定。春粮生产因不利气候条件影响稳中有降。全省春粮播种面积266.91万亩,比上年同期下降2.3%;单产为234公斤/亩,同比下降1.3%;春粮总产量62.50万吨,同比下降3.6%。蚕(豌)豆、马铃薯播种面积分别减少3.8%和9.5%。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产量实现增产。上半年,小麦播种面积为111.74万亩,比上年增加2.79万亩,增长2.6%;单产243公斤/亩,下降2.2%;总产量27.10万吨,增长0.3%。大麦播种面积38.69万亩,比上年增长0.4%;单产256公斤/亩,下降7.1%;总产量为9.89万吨,下降6.7%。近年来,我省小麦播种面积持续增加,其主要原因:一是小麦补贴相对较高,机械化程度又高,承包大户及农户比较愿意种植;二是粮食功能区发挥作用,如湖州市吴兴区新建4个粮食功能区,共计种植小麦4450亩。早稻播种面积略减。今年早稻播种面积166.02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1.0%。6月中下旬,我省部分地区虽然遭受梅雨洪涝灾害影响,但今年早稻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基本正常,产量有望保持上年水平。
2.油菜籽、棉花、果用瓜、甘蔗等播种面积继续有所调减。油菜籽播种面积248.34万亩,比去年下降3.5%,减幅比去年有所缩小(去年面积同比减少7.0%);单产129.2公斤/亩,下降1.0%;总产量32.09万吨,下降4.5%。全省11个市除衢州和台州市以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降幅较大的为嘉兴、湖州市,分别比上年下降14.9%和15.0%。油菜籽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油菜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人工成本高,经济效益过低,农户种植意愿不强。棉花播种面积降幅较大。全省棉花播种面积31.35万亩,比上年下降3.8%。主要棉产区宁波、嘉兴、绍兴以及衢州市播种面积分别比去年下降7.8%、7.2%、12.6%和2.2%。主要受国际供求关系的影响,上半年全球棉花市场依然延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态势,造成棉价一路走低,种植棉花的经济效益大幅下降,棉农种植的积极性显著降低。果用瓜播种面积为134.69万亩,同比减少5.0%。其中,西瓜播种面积103.24万亩,减少8.5%。嘉兴、台州等市降幅超过15%。主要受一季度低温阴雨寡照影响,使得瓜苗烂苗多,影响瓜类的种植。另外,种植西瓜的土地需要每年轮作,受耕地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今年夏季西瓜减幅较大。甘蔗播种面积16.47万亩,比上年减少3.1%。
(三)效益农业、特色农业不断发展
1.蔬菜播种面积稳中有升。今年一季度蔬菜价格普遍上涨,农户蔬菜种植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随着土地流转增加,大棚蔬菜发展较快。夏季蔬菜播种面积304.52万亩,比上年增长0.3%。
2.花卉苗木播种面积增幅较大。上半年,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为173.19万亩,同比增长6.0%。出售盆栽类园艺3861.89万盆,增长1.7%。
3.保健类药材播种面积持续增加。上半年,药材播种面积为40.75万亩,同比增长0.3%。温州、衢州、台州市均增长12%以上。其中,铁皮石斛、西红花、天台乌药、南方红豆杉等珍稀药材和薏苡、栀子、玉竹、金(山)银花等保健类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而白术、杭白菊等品种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4.春茶生产喜获丰收。尽管一季度连续阴雨,气温偏低,推迟了春茶的采摘期,名优茶采摘时间也比往年缩短,但春茶采摘期间天气晴好,茶叶香气、滋味明显好于往年。上半年,全省春茶产量为9.90万吨,比上年增长2.2%。
5.杨梅投产面积增加,产量增产。据省农业厅统计,今年杨梅总产量46万吨,比上年增长5.0%。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去冬今春,我省新发展杨梅2.9万亩,加上今年杨梅生长期气候适宜,杨梅品质好于上年。
二、林业生产有效开展,木、竹量价增势强劲
全面完成全年绿化造林计划。据省林业厅统计,上半年,全省完成造林更新98.45万亩,是计划面积85.85万亩的114.7%。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0.4万亩,平原造林28.76万亩,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10.67万亩,迹地更新33.82万亩,其他造林4.8万亩。全省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52.9万亩,是年度计划310万亩的49.3%。全省参加义务植树1853万人次,完成植树5632万株。新建和改造绿色通道6309公里,绿化面积12.53万亩。
木、竹材量价齐增。据省林业厅统计,上半年,全省木材产量46.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9%;平均价格806元/立方米,增长5.8%;总产值3.8亿元,增长8.8%。竹材产量7472万根,同比增长2.5%;平均价格17元/根,增长30.8%;总产值12.7亿元,增长34%。
三、畜禽饲养形势较好,畜禽产品产量增加
生猪存(出)栏头数继续保持增势。6月底,全省生猪存栏1358.6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33.32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和5.6%。上半年,出栏肉猪969.35万头,同比增长0.9%。家禽和牛出栏数增幅较大。上半年,家禽出栏12421.84万只,同比增长8.6%。牛出栏4.43万头,增长7.8%。羊存(出)栏只数略有下降。6月底,羊存栏94.56万只,同比减少1.9%;上半年,羊出栏60.89万只,同比减少6.6%。兔饲养量回升。受兔饲养效益上升的影响,6月底全省兔存栏353.66万只,比上年同期增长0.8%。上半年,兔出栏276.38万只,比上年同期增长15.5%。据省畜牧局调查,一季度,每公斤兔毛收购价230元,二季度保持在220元,按兔毛每公斤成本140元计算,每公斤兔毛可盈利80-90元。肉兔主产区温州市,春节前活兔价格达26-28元/公斤,3月份为18-20元/公斤,二季度为22-26/公斤,只均利润基本保持在20-35元。
畜禽产品产量增长明显。上半年,全省肉类总产量为90.78万吨,同比增长4.4%。其中,猪肉产量70.09万吨,增长3.2%;牛肉产量0.63万吨,增长3.3%;禽蛋产量24.28万吨,增长5.6%;牛奶产量10.12万吨,减少1.9%。
春茧产量持平。据省农业厅调查,今年全省春蚕饲养量60.7万张,同比减少2.2%;平均张产51.3公斤,同比增长2.0%;全省春茧产量3.1万吨,同比基本持平。
四、海洋捕捞内稳外增,水产养殖单位产能明显提高
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上半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72.79万吨,同比增长2.0%。海洋捕捞产量93.42万吨,增长1.9%。远洋渔业形势明显好转,阿根廷鱿鱼作业渔船数量和产量大幅增加,金枪鱼作业发展势头迅猛,上半年远洋渔业产量7.6万吨,同比增长10.5%。
上半年,全省海淡水养殖面积29.7万公顷,同比减少1.7%。但通过设施改善、品种调整、模式优化等措施,单位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上半年,水产养殖总产量67.8万吨,同比增长1.1%。
五、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扬,稳定粮食生产难度加大。上半年,饲料、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价格持续上涨。据台州市调查,上半年,尿素、碳铵、复合肥和过磷酸钙等化肥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13.6%、12.2%、9.4%和5.8%。农业雇工工资大幅度上涨。据对部分种粮大户的走访了解,今年的人工工资长期工为70—80元/天,治虫工为120元/天,同比增长16%—20%。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种粮的政策性补贴,对稳定我省粮食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但补贴跟不上生产成本的上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直接影响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也影响到粮食功能区非粮化现象的进一步加重。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是我省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当前,全力抓好秋季粮食生产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2012年粮食产销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12)10号]精神,深入基层,摸清情况,深化各种举措,加强单季晚稻田间管理,努力扩大双季晚稻以及秋季玉米、大豆等旱粮种植面积,努力确保秋粮生产的稳定和增产。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是稳定我省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各级政府在抓秋季粮食生产中,要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大户的奖励力度,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要积极引导种粮大户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集聚,做大做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其向周边辐射作用;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管理,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作用,避免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二是生猪产品价格上涨后持续下跌,饲养户由盈转亏。
去年,随着生猪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生猪产销形势较好,饲养户增收较多。但今年以来,全省待宰活猪综合平均价格从1月19日最高点17.43元/公斤以来持续回落,至6月7日为13.37元/公斤,比今年最高点下跌23.3%。与此同时,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上半年,全省玉米平均价格为2.56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9.8%。上半年,全省平均猪粮比为5.99:1,低于去年同期的6.78:1。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饲料价格持续上涨,生猪饲养户由盈转亏。据省畜牧局对18个生猪监测县420户监测户统计,一季度,生猪头均盈利200-300元。4月份,每出栏1头100公斤的肉猪,养殖成本为1400元,头均盈利约120元。自5月下旬以来,每头出栏肉猪亏损60-100元。
近几年,各级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发展。但是,生猪价格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还是周期性地呈现。其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饲养户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了生猪价格的持续下跌。因此,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生猪产销调控指标和调控措施尤为重要。各地在科学规划生猪饲养规模和建立生猪价格监测制度的基础上,要重点研究能确保我省生猪供求基本平衡的能繁殖母猪的数量。要建立能繁殖母猪数量监测制度。每月掌握能繁殖母猪数量的实情,为研究判断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情况提供可靠依据。要完善母猪补贴政策,建立双向的母猪补贴政策。在生猪供不应求的时候,给予母猪养殖补贴;在生猪供大于求的时候,给予母猪淘汰补贴,确保能繁殖母猪数量在正常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