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发展活力空前释放,文化产业正迈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加。文化建设正迎来新的“里程碑”式的历史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研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文化建设新一轮热潮逐步形成。为适应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不失时机地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一、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大
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56.1亿元(现价,下同),占GDP的比重为3.8%,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1年,预计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占GDP的3.8%以上。“十一五”时期,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0%,高出同期GDP现价增幅3.4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525亿元;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33.1亿元;文化服务业增加值398.1亿元,文化产品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的比例为49.7:12.6:37.7。文化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4%。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增加值之比为29.2:23.9:46.9。
二、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我省不断加强对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网络文化经营业、艺术品和工艺美术经营业、文化创意和设计业、文化旅游和会展业等六大重点门类的规划与引导。扶持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等成立了浙江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打造文化产业与资本对接服务平台。实施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助推计划,积极指导帮助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金海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文化企业上市。组织推荐我省优秀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精品工程,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全国“十家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扶持浙商文化促进会发展,开展两届“文化新浙商”评选活动,两年多来发展会员325个,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270亿元。2011年,我省企业获得国家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3800万元,比上年翻一番。进一步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与建设,对41个县(市、区)的106个参加2011年度送戏下乡工程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实施补助,计167.7万元。
三、文化产品交易和展示平台不断完善
义乌文博会、杭州国际动漫节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平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从2010年起,义乌文化产品博览会成为文化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四个文博会之一。2011'义乌文博会共设国际标准展位3204个,吸引国内外1309家企业参展,实现展览成交额40.6亿元,比2010年增长44.7%,其中外贸成交额24.9亿元,比2010年增长47.3%,占总成交额的61.3%。2011'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吸引425家中外企业参展,202万人次参加了各项活动,签约项目212个,涉及金额106亿元,现场成交金额22亿元,总金额达到128亿元,比上届增长20%。目前,全省共有动漫画制作企业180余家,动漫画产业从业人员1万多人,已初步形成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在“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动漫奖”评选中,我省盛世龙图公司的《梦回金沙城》获得最佳动画电影奖,夏天岛公司的《子不语》获得最佳漫画作品奖,漫画作者夏达获得最佳动漫创作者奖。
四、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
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更加凸显,产业实力和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骨干文化企业逐渐集聚,产业的示范、衍生和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涌现出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涵盖了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众多产业门类,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共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70多个,主要有滨江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西湖区数字娱乐园、宁波文具产业区、嵊州民间职业剧团、义乌文化制造业、仙居工艺品加工区、青田石雕业、德清钢琴生产基地、龙泉宝剑瓷器产业基地、东阳木雕产业园区、杭州民间收藏品市场,以及普陀山、天台山、南浔、乌镇、龙门镇等文化旅游区块。2011年,举办了安吉•竹文化跨界创意大赛、第六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等一系列活动,大力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的特色优势。通过加强非遗的保护和活态开发,扶持一大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戏剧、陶瓷、丝绸、宝剑、湖笔、书画、古玩等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美术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