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二十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实现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体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艺术全面发展

(一)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影响广泛

坚持“三贴近”、“两面向”,不断强化文艺创作激励措施,深入实施培养年轻艺术人才的“新松计划”,持续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五年来,有近百部(个)优秀作品在国内外重大艺术评比中取得佳绩,为浙江赢得了荣誉。2011年,全省一批重大历史题材献礼作品和紧扣市场需求的新创作品接踵亮相。如,浙江话剧团《谁主沉浮》,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浙江歌舞剧院《红船从这里启航——郑培钦红歌独唱音乐会》,浙江交响乐团《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浙江昆剧团《乔小青》,浙江越剧团《秋瑾》。一批文艺精品和优秀文艺人才在艺术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浙江歌舞剧院《祭礼长生天》和《乌兰巴托——红色英雄》分别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表演金奖和银奖,这是我省第一次夺得“荷花奖”金奖;《寂静的天空》和《兰亭随想》分别获文化部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评委会特别奖和表演二等奖。浙江京剧团翁国生获第六届中国京剧节特别荣誉奖。浙江曲艺杂技总团《墨荷--扛人蹬伞》获第八届全国杂技“金菊奖”、第三次全国杂技比赛金奖。演出市场繁荣活跃。一年来,省属院团共演出2998场,国内外商演票房收入4817.3万元。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有限公司、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三家改制院团共推出了20部优秀商演节目,完成60场以上驻场演出。2011年浙江省舞台艺术新年演出季共演出102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广泛演出,年演出约16万余场次,观众人数近1.6亿人次。五年来,我省围绕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援助“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建军8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举办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等重大主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文艺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了文化的独特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丰富

坚持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大力推动城乡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和“文化低保”工程,组织大规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效应明显增强,在率先全面完成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服务功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大,组织大规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2011年共送戏下乡2.1万余场,送书下乡181万余册。深入开展“种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农村自办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浙江省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广场文化艺术节,每年组织开展的县级以上和乡镇级以上大型文化活动分别超过100场和1000场。数字化建设助推城乡服务均等,加强网络文化服务,促进城乡居民文化均等共享。浙江网络图书馆从2009年5月26日开通以来,累计上传书目数据380余万条,浏览次数1740余万次,电子期刊阅读下载1280余万篇。作为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9个试点省份之一,全省共建成40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加快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办理借书证,开通网络图书馆,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实行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目前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近百家。

(三)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历史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建成设施最多的一个时期。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300余个。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浙江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省级大型设施先后建成,以开馆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全省各地建成了温州大剧院、湖州大剧院、杭州图书馆、宁波博物馆、丽水文化艺术中心、良渚博物院等一批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有效改善了各地文化面貌。同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85%以上。持续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农村,基层服务站点达4万余个,其中乡镇覆盖率达100%,村覆盖率99%。

(四)文化申遗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届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实现了我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我省累计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榜数位居全国首位。大运河(浙江段)第一、第二阶段遗产保护规划及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海宁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上榜58项,占总数的16.3%,遥居全国第一,连续三次名列全国榜首。省政府先后四批公布了75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项目,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全省已建成不同类型的非遗展示馆、非遗展示中心和非遗陈列室等140多座。在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了省非遗研究基地。

(五)文化交流活跃频繁

积极打造“浙江文化节”文化交流品牌,连续举办“2007'澳大利亚•中国浙江文化周”、“2008'英国•中国浙江文化周”、“2009'墨西哥•中国浙江文化节”、“2010'芬兰•中国浙江文化节”、“2011'非洲•浙江文化节”等重大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以及五届“台湾•浙江文化节”活动。2011年,我省组派“彩蝶女乐”赴美国参加浙江与新泽西州结好30周年庆祝活动,组派浙江交响乐团赴德国参加浙江省与石荷州结好25周年庆祝活动。浙江京剧团赴塞浦路斯参加第15届“国际古希腊戏剧节”。浙江交响乐团赴欧洲6国巡演,开创了交响乐团与民营企业合作走向世界的成功范例。积极推进海外文化交流,拓宽交流渠道,自主实施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项目,构筑了浙江文化亮丽的海外风景线,引进活跃有序,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我省共实施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767起,其中派出交流项目128起,引进交流项目639起。

二、广播影视业取得新进展

(一)安全播出和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圆满完成了重大节假日、全国、全省“两会”、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等8个重要保障期共73天的安全保障任务,连续10年实现了反入侵和日常安全播出“零插播”,实现了全省广电“第十个平安年”的目标。舆论引导水平有新提高。认真宣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完成全省纪念抗战胜利66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宣传报道,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主流舆论环境。认真组织7.23动车追尾特大事故、日本核泄漏危机影响等重大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加强正面报道,有效稳定社会心理。大力推进全省广电媒体加强新闻立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全省有5件作品获21届中国新闻奖,8件作品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14件作品获中国广播影视提名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浙江新闻382条,其中头条26条,中国之声播出浙江新闻1530条,其中头条18条,均创历史新高。广播电视品牌创建和节目创新成效显著,突出办好对农、少儿、综艺、经济等栏目节目,在满足各方需求中赢得社会好评。积极抢占舆论宣传新阵地,浙江网视联盟实现网上广播电视联播,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达60多万,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和手机台正式上线播出,浙江卫视基本实现高标清同播,移动数字电视发展在全国领先,杭州、宁波、温州三市已有8450辆公交车覆盖接收。浙江国际频道名列长城平台对外宣传七强,海外覆盖面和传播力进一步增强,扩大了浙江外宣影响力。

(二)广播影视动画产业取得新发展

2011年,全省广播影视业经营收入为197.1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影视动画产业主体快速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影视动画产业,初步形成以国有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影视产业格局。2011年,全省影视制作机构参与投资拍摄电影35部,《梦回金沙城》获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制作电视剧51部1778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中国1921》、《能人冯天贵》等4部浙产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制作动画片68部3535集46545分钟,《天眼神兔》等14部动画片被广电总局推荐为优秀动画片。影视动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新增影视公司114家,总数达660家,总注册资金62.2亿元,稳居全国第二。影视产业基地和制作主体平稳较快发展,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杭州高新区动画产业基地年产电影、电视剧、动画等均居全国同类基地之首,支持推动西溪创意产业园创建省级影视创作拍摄示范基地,其集聚孵化效应初步显现。我省首次以省为单位组织影视企业参加法国戛纳电视节,签约1585万美元,探索了影视产品“走出去”新路。加快推进县级数字影院建设。2011年,全省新建数字多厅影院34家199个影厅22691个座位,其中县级影院14家,镇级影院8家,目前,全省共已建成数字多厅影院120家752个放映厅,累计已有35个县级城市建有数字多厅影院,全省电影票房收入达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列全国第四位,城市电影观影人次达到2600多万,比上年增长29%。

(三)广电惠民服务取得新成效

推动广电惠民服务向优质化、数字化、均等化的更高目标迈进,全省各地把广电惠民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投入广电惠民服务资金20.77亿元,其中省级投入1.47亿元,市、县(市、区)投入17.9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32亿元,努力推动广电惠民工作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广电对农节目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省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对农栏目节目分别达每周3档以上,开办总数达到870档以上。“广电进渔船”工作进展顺利,解决了3万多海上作业渔民看电视听广播的难题。广播“村村响”维护管理加强。全省行政村已安装室内外各类调频音箱和高音喇叭近160万只,有线广播农村人口有效覆盖超过80%。“广电低保”工程实现了全省41.68万户“低保户”免费收看有线电视,21.25万户“低保户”免费看上了数字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电影下乡29.95万场,观影人次7188万,数字化放映比例达到100%。

(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进一步加快

“一省一网”整合扎实推进。2011年10月24日,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线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全省“一省一网”整合发展迈出了扎实可喜的一步。2011年,全省县以上城市全面完成数字化发展任务,整体转换率达到97.1%,大中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到98.5%,其他县级城市双向化改造率达到90.8%。同时,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2.9%和44.1%,居全国前列。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达1343.8万户,比2006年增加395.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016.2万户,增加908.7万户,数字化率为75.6%,比2006年提高64.3个百分点。努力推进全省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浙江华数手机电视集控平台已与30多家电视台和300多家版权内容提供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为500家内容服务商提供业务承载,并实现与各运营商平台的无缝对接。浙江广电集团“新蓝网”努力打造浙江第一视频门户网站,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正式上线播出。浙江广电集团手机台积极开拓商业运营,提供浙江广电集团所有频率、频道节目在线直播、点播回放,每天在线用户3000余人,点播量最高峰值达3万次。

三、新闻出版稳步发展

(一)新闻出版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2011年,我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继续位居全国第3位。其中,总产出1150.9亿元,居全国第2位;资产总额1371亿元,居全国第3位;所有者权益651.2亿元,居全国第3位;营业收入1123.5亿元,居全国第2位;利润总额74.8亿元,居全国第4位;纳税总额达60.7亿元,居全国第4位;单位数量、企业法人数量、直接就业人数,均居全国第2位。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和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分别跻身全国同类“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十名,浙江教育出版社列“全国地方图书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第3位。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达到总资产和销售“双百亿元”目标。我省图书出版(尤其是少儿类)、报业、印刷业、发行业的发展在全国已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

(二)出版规模持续扩大

我省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等各类出版业态共同发展,印刷复制业持续增长,发行业实现国有民营双轮驱动,进一步形成了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6大集团为龙头,以资产和年销售码洋超亿元出版社、入选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报纸、全国印刷企业100强上榜企业等为骨干,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布局。2011年,全省共出版图书9958种,总印数3.2亿册,比2006年分别增长43.8%和18.5%;公开发行的报纸有71种,年发行量34.2亿份,比2006年增长22%;出版期刊220种,比2006年增加2种,年发行量0.75亿册。

(三)精品战略扎实推进

坚持实施出版精品战略,积极打造浙版品牌,少儿类、文教类、美术类、财经类出版物和晚报都市类报纸、文化类期刊等具有影响和优势的出版门类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近年来,组织实施重点出版物规划和各类专题、年度重点选题计划,共有79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完善表彰激励机制,促进精品力作生产,共有57种出版物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大国家级出版物奖,11种图书入选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种(次)报刊入选总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优秀报刊;“浙江树人出版奖”共评选表彰196种出版物,185种出版物获省新闻出版局专项嘉奖;8家(次)出版社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单位、先进出版单位、优秀出版单位。实施期刊方阵工程,评选扶持精优型期刊15种、潜力型期刊26种;支持促进有关报刊通过变更名称、主管主办单位等途径,调整定位、形成特色、加快发展,促进我省报刊业整合资源、优化报刊结构,一批报刊逐步形成各具特色、成效显著的发展模式。加强“十二五”重点出版物规划的实施,省“十二五”重点出版物规划共策划列选302个项目,已有31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规划,其中10个项目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十二五”出版规划400种精品项目。制定实施《2011年度重点出版物选题计划》,共组织重点出版物选题110种。做好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参评工作,我省共有11种出版物、2家单位和1人获奖,获奖数量居各省前列;《我的祖国》等3种出版物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完成第20届浙江树人出版奖的评奖工作,23种出版物获正式奖,6种出版物获提名奖。

(四)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发展

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网上书店、手机出版、数码印刷等新媒体、新业态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新闻出版业新的增长点。以杭州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中国电信天翼数字阅读基地为代表,大力支持促进我省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业发展,加强对网络出版单位申报和网络游戏管理。2011年,新获批互联网出版单位5家,全省互联网出版单位累计已达25家,有6款网络游戏入选第六批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促进印刷数字化工程建设,批准设立了全省首家数字印刷企业。

(五)公共服务不断加强

全面推进我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1364家,杭州、宁波、嘉兴、舟山和绍兴市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深化全省农村出版物发行小连锁工程建设,继续支持促进农村出版物发行小连锁发展。2011年,全省已建成各类小连锁网点215家,小连锁营业面积21858平方米、从业人员458人,实现销售5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51.3%。实施“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组织多方面、多层次实用、通俗、廉价的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选题112种,其中图书选题103种、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9种;进一步做好服务“三农”出版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继续通过集中采购、免费发送的方式,将23.18万册(片)、价值332.4万码洋的优秀“三农”出版物送到全省农家书屋、乡镇文化中心和农民手中。

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一)全民健身活动持续蓬勃开展

体育创强争先工作有序推进。2011年,全省新建4个县(市、区)、93个体育强镇(乡)、198个城市体育先进街道社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以全民健身日活动、“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以及全省片区联动等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在杭州隆重举行浙江省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同时举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参与人数超百万人次。继续开展全民健身片区活动,全省划分浙东、浙南、浙西、浙北、浙中五个片区,分别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融体育、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全民健身活动。目前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31.1%,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核心的体育骨干数量已超过12万人。全面完成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竞赛组织工作,浙江代表团共获得109枚金牌、71枚银牌、58枚铜牌以及1922分总分,金牌、总分均列排行榜第一。成功举办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等特色群众体育赛事,全省共有23个代表团、3600余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赛。顺利举行浙江省首届体育社团运动会,共设39个大项、718个小项,全省共有799个代表队近12000人参赛。

(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突出奥运、立足全运、以奥运带全运、以全运促奥运”的战略指导思想,到目前为止,我省共有游泳、射击等15个大项、17个分项的64位运动员、21位教练员、1位领队在国家队集训,射击、游泳等项目多名运动员获得伦敦奥运会参赛资格。以上海游泳世锦赛及“七城会”为契机,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选派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各项比赛,2007-2011年共获得48个世界冠军、85个亚洲冠军、557个全国冠军。特别在上海举行的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我省7名游泳健儿共取得3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并打破1项世界纪录的历史性佳绩。在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代表浙江参赛的杭州、宁波、温州三个体育代表团表现出色,夺得36枚金牌、26枚银牌、32枚铜牌共94枚奖牌的优异成绩,我省在全国各省(市、区)中金牌列第3位,奖牌列第3位,为备战2012年奥运会和2013年辽宁全运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0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204亿元,比2006年增长79.3%,占GDP的比重为0.74%,提高0.12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全省运动休闲业发展。制定并实施《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加快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荣耀乒乓”等优秀项目落户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指导全国体育产业(运动休闲)基地富阳发挥产业龙头辐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攀岩基地等项目落户富阳,带动省级运动休闲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休闲产业博览会暨第二届长三角国际体育用品休闲博览会,体育产业展列入国际休闲博览会内容,并成为本届博览会的亮点之一。积极组织我省200多家企业参加第28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约占全部参展企业的1/4。

(四)体育彩票销售不断攀升

全省体育彩票销售工作牢牢把握电脑型彩票“超级大乐透”、“6+1”游戏玩法累积高奖池的影响力,不断推出各种玩法的大力度派送活动,利用“竞猜型彩票”影响力不断扩大和即开型彩票“顶呱刮”新票种上市等机遇,积极寻求我省体彩销售新的增长点,全年体彩累计销售60.7亿元,比上年增加7.9亿元,增长15.1%,比2006年增长86.8%,居全国第四位。2007-2011年共销售体育彩票2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