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运输邮电业跃升发展——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八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浙江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

浙江全力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现代交通三大建设,谋划新思路,实施新举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运输生产稳步发展,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1.高速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浙江基本编制完成了铁路网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功能定位、线路走向和技术标准,优化规划布局。重点推进铁路“七线两枢纽”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建成了衢常铁路、钱江铁路新桥;建成了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填补了我省沿海地区铁路网的空白。铁路杭州东站扩建,杭甬客专、宁杭和杭长客专浙江段,宁波枢纽等铁路工程在建项目顺利推进。五年来,新增铁路里程500公里,至2011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765公里,其中复线1167公里。

2.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公路结构不断优化。五年间,杭州湾和舟山两座世界级跨海大桥建成,这是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除此之外,还建成了申苏浙皖、杭徽、杭新景(杭州至建德段及龙游支线)、杭浦、申嘉湖(杭)、龙丽、丽龙、宁波绕城高速西段、大碶疏港、诸永、黄衢南等高速公路。台金高速东延段、宁波绕城东段(蛟川至云龙互通)、绍诸高速等3个高速公路项目以及104国道长兴县雉城过境段、318国道泗安到李家巷段等10个国、省道新改建项目建成通车。绍嘉通道、象山港大桥及接线、龙庆高速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顺利推进,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至开化段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龙浦高速公路、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2011年,改造建设农村公路近1200公里,公路通行政村率和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均达到99.5%。

2011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1.2万公里,五年新增1.7万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3500公里,一级公路4565公里,二级公路9224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15.5%。按行政等级分,国道4205公里,占3.8%;省道6123公里,占5.5%;县道27520公里,占24.6%;乡道18614公里,占16.7%;专用道709公里,占0.6%;村道54603公里,占48.9%。2011年末公路密度达到109.8公里/百平方公里。

3.港航强省建设成绩斐然,宁波-舟山港跻身世界一流大港。随着海洋经济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沿海港口建设全面提速,五年来,建成投产大榭实华二期45万吨原油码头、舟山武港码头、嘉兴电厂三期煤码头等1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建成了全国首条30万吨级航道——宁波-舟山港虾峙门口外航道;建成了北仑四期集装箱码头、岙山30万吨级原油码头、大榭30万吨级中油燃料油码头、六横煤炭中转基地等一批大型化、专业化深水泊位。2011年,沿海港口泊位达到1082个,年货物综合通过能力82804万吨。水路船舶运力规模达到20153艘,2078万载重吨和7.6万客位,其中沿海海运运力达到1745万载重吨。

内河完成了杭甬运河航道改造,建成我省首条三级航道湖嘉申线湖州段航道和嘉于硖线、东宗线嘉兴段二期工程。内河水运复兴不断加快,钱塘江中上游航道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及安仁铺枢纽项目开工建设,京杭运河改造、杭平申线航道中转码头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2011年末,全省内河港口泊位4527个,年货物综合通过能力40789万吨。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9750公里,其中,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1385公里,占14.2%。

4.洲际航班实现零的突破,航空网络进入四大洲。2009年10月,国航正式开通了杭州-北京-法兰克福航线,成为由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往返的第一条欧洲定期客运航线,实现了我省洲际航线零的突破。2010年5月,开通了杭州直飞阿姆斯特丹国际航线,成为我省第一条洲际直达定期客运航班。2011年,温州机场新国际候机楼建成启用,杭州机场二期扩建、温州机场飞行区、原有航站楼改扩建等在建项目顺利推进。6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温州航空口岸扩大对外国籍飞机开放,成为我省第三个口岸开放的国际机场;杭州机场新开杭州-新加坡、杭州-印度新德里-埃塞俄比亚斯亚贝巴、杭州-韩国清州、杭州-深圳-澳大利亚悉尼等国际航线。2011年,全省新开航线33条,其中国际航线6条,地区航线3条,国内24条。全省通航点239个,其中国内194个,国际及地区45个。航班起降26.8万架次,其中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起降14.9万架次,占55.6%。目前,全省拥有杭州萧山国际、宁波栎社、温州永强、舟山普陀山、台州、义乌、衢州等7个机场,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广州外唯一辐射欧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四大洲航线网络的省份。航空市场发展空间不断拓宽,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运输生产稳步发展

2011年,全省铁路、公路、水路完成客运量23.0亿人,五年来,年均增长5.8%;完成旅客周转量1296.3亿人公里,年均增长6.9%。公路运输是客运的主体,完成客运量21.8亿人,占94.8%,完成旅客周转量908.2亿人公里,占70%。铁路运输凭借高铁优势,客运量增速加快,2011年完成客运量8439万人,年均增长8.9%。

2011年,全省完成货物运输量18.6亿吨,年均增长7.5%。其中,公路完成10.9亿吨,占58.5%,年均增长6.7%;水路完成7.3亿吨,占39.2%,年均增长8.9%,全省完成货物周转量8627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2.2%。货物周转量中,水路完成6880亿吨公里,占79.7%,增长25.8%,是拉动总周转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2011年全省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3005万人,五年来,年均增长12.2%;其中出港旅客1580万人,年均增长14.4%。完成货邮吞吐量42.4万吨,年均增长5.4%。

2011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24亿吨,五年来,年均增长8.3%。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8.67亿吨,年均增长11.1%。其中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94亿吨,年均增长10.4%,占沿海港口吞吐量的80%。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57亿吨,年均增长2.9%。全省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83.6万标箱,年均增长16.1%,其中,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72万标箱,占93%,年均增长15.6%。

(三)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全面深化

进一步深化嘉善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经验,逐步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提升,推进体制、管理创新,强化政策、技术、安全保障。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加快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县级政府的工作领导和资金保障责任;推进农村运输站场建设,继续提高农村客运通达率,积极发展农村物流配送。2011年,全省新开通班车行政村240个,改造班线110余条,建成农村客运站36个、港湾式停靠站3600个,班车通行政村率达92.3%,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52%。

二、邮电综合能力提升,快递业务强劲增长

浙江邮政行业认真贯彻实施《邮政法》,深化邮政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服务能力,健全保障机制,满足社会需要,推动邮政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快递服务转型升级。

(一)邮政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浙江邮政立足民生,充分发挥邮政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三流合一”的优势,不断拓展服务新领域,不断满足社会对邮政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全省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总量150.9亿元,年均增长约30%;业务收入128.7亿元,年均增长21.1%。2011年,全省邮政函件业务累计完成84741万件,2008年以来年均增长3.3%;报纸业务累计完成146690万份,年均增长5.9%;2011年,杂志业务累计完成7353万份;包裹业务累计完成477万件。

(二)社会责任不断强化

浙江邮政切实履行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的社会公共服务义务,努力探索提高商业化服务水平,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将“邮政普遍服务项目”列入省委省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邮政普遍服务推进村邮站信报箱建设的意见》、《浙江省邮政普遍服务村邮站信报箱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浙江省村邮站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按照“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实施要求,优化覆盖城乡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创新邮政普遍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构筑邮政普遍服务人人共享的发展格局。2011年末,全省共建成村邮站9600个,更新改造信报箱50.73万户。在“十二五”期间,将率先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全省邮政营业局(所)1636个,其中电子化支局1432个,占87.5%。全省邮路总长度(单程)为26.01万公里,其中航空邮路16.08万公里,自办汽车邮路8.06万公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单程)18.45万公里。邮政网络不断优化,营业平台优势不断凸显,网点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基本建成了市场反应敏捷、贴近客户的营销平台。

(三)快递业务实现整体高速增长

政府完善行业发展环境,企业把握发展机遇,适应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和新需求,快递企业逐步从价格型竞争向服务质量型竞争转变,积极与电子商务融合,促进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竞争能力。经过几年努力,浙江快递市场已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新格局,市场化、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杭州、宁波、金华—义乌三城市排名全国十大快递城市。

全省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08.2亿元,年均增长34.6%,占邮政业务总量的71.7%。完成业务量49661万件,日均超过130万件,居全国第2位。按专业分,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9389万件,占18.9%;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38919万件,占78.4%;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1353万件,占2.7%。在“十二五”期间,将率先建成便捷高效、竞争有序、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强业惠民走在全国前列。

三、深入推进通信基础建设,着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浙江电信业按照“保增长、调结构、促融合”总要求,稳步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努力提升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大发展、改革、监管、服务等各项工作力度。

(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深入推进。进一步完善了地市层面的通信建设协调机制;驻地网共建共享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在温州、衢州两市启动了住宅小区及商住楼“光纤入户”共建共享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共建共享率均超过了工信部和国资委的考核标准。

2.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实质进展。按照杭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切实做好业务双向进入、安全管理等相关准备工作,全力推进“浙江省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控中心”和“浙江省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控平台”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此同时,各试点企业积极探索信息服务新模式,力推融合业务发展。2011年末,全省融合业务用户达到552万户,IPTV用户达到169万户。

3. TD等3G建设全面推进。2011年末,全省累计建成3G室外基站4.6万余个,室内分布系统2.98万套,载频(载扇)27.4万个,核心网容量4060万户。网络建设已实现省内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大部分乡镇,以及铁路、公路、港口和重点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全覆盖。全省累计发展3G移动电话用户845万户,渗透率达到13.8%。

(二)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1.通信业新的发展格局形成,通信技术更新加快。近年来,电信业完成了运营商的重组工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率逐年提高,实现了新的业务发展格局。随着行业内部业务结构发生变化,在进一步优化结构的同时,实施了技术和产业升级,无线网络完成从2G到3G的升级,3G网络建设实现省内乡镇以上城镇、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重点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全覆盖。宽带接入基本实现千兆到小区,百兆到楼宇,十兆到用户。农村通信完成了行政村通电话、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的“三级跳”。

2.应急通信保障有力。在经历了支援汶川地震救灾,“奥运”、“世博”安全保障,国庆六十周年庆典,抗击自然灾害等重大任务的考验,应急通信保障有力,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在“7•23”甬温线动车特大事故救援、防御“梅花”台风以及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等重大应急保障过程中,对接整体保障工作,投资3160多万元用于网络优化和装备补充,调动应急通信车、油机、海事卫星电话等应急通信装备5179台次,投入保障和抢修人员近4万人次,利用12580、116114和10000等平台发送寻亲、事故救援进展、帮扶指南等公益信息超过350万条次,圆满完成了各项通信保障任务。

3.农村信息通信服务不断深化。按照工信部《关于实施2011年通信村村通工程的意见》要求,为保证95%的乡镇实现“四个一”的工作目标,全行业结合省农办“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积极组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全省乡镇(街道)信息站和乡镇信息库覆盖率均已达到100%,村级信息网点覆盖率达96.2%。村级信息栏目覆盖率达95.3%。

(三)通信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全省完成电信业业务总量747.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约16.9%;完成电信业务收入669.5亿元。电信业务总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居全国第3位。

2011年末,全省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84.8万路端,五年来,年均增长5.7%;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9605万户,年均增长18.0%;移动电话用户为5756万户,年均增长13.8%;移动电话用户数位居全国第4位。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23792公里,互联网用户4944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1074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