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2011年浙江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分析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的跨省跨国界流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区、产业群、产业带,引领着全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依托着当地庞大的产业集聚现象展开吸引投资、引进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产业集聚因其具有特殊的竞争优势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区域参与竞争的重要平台。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2010年提出要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三大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谋划和构筑一批产业集聚区,纳入省级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和重点培育。

我省产业集聚区是指资源优势明显、集约发展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开发潜力较大,能够建设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城乡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区域发展新空间。产业集聚区不仅是推进“四大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一年来的合力推进,我省产业集聚区已初显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技术创新领先、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发展平台,正在发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和辐射带动作用。本文根据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重点规划区域发展建设情况的统计监测资料,对2011年我省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作简要分析与思考。

一、发展现状与主要特征

(一)发展现状

谋划和构筑集聚区一年多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合力推进集聚区建设并取得了较快进展。14个集聚区规划控制面积444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规划面积991平方公里,2011年已开发重点规划面积323.3平方公里,投产企业2877家,其中大型企业70家,增加值1095.3亿元,工业总产值4040.6亿元,服务业营业收入1197.8亿元,出口交货值82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24.8亿元,引进内资534.8亿元,实际到位外资14.3亿美元,从业人员57万人,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10.6亿元。

(二)主要特征

1.从集聚类型看,主导产业作用明显。我省集聚区以产业综合体互补式、专业化产业区式集聚区居多,区内企业产品关联度很高,产品互补性强,虽然部分集聚区只是简单的同业集聚,但配套企业也比较齐全,产业链完整,从整体上看,本地区生产基本上围绕着某一产业或市场来发展。2011年,14个集聚区主导特色产业营业收入占本集聚区总营业收入比重均超过40%,其中4个集聚区这一比重超过80%,形成一批以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港口贸易、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集群。

2.从产业结构看,“优新高特”产业较快发展。集聚区主导特色产业虽然以传统产业居多,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快速提高,“优新高特”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14个集聚区工业新产品产值1104.8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7.3%,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全省高5.3个百分点;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3.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一批以整车生产、临港制造、氟硅材料、电子商务等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主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从企业规模看,大企业集团比重不断提高。集聚区加大了选商引智力度,严把产业准入关,新增企业中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科技研发能力突出企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快速带领集聚区集聚发展,创新发展。2011年,集聚区已投产企业每家平均资产1.7亿元,比上年提高0.3亿元,世界500强企业23家,比上年增加11家,大型企业70家,比上年增加21家。

4.从发展条件看,优势突出。我省集聚区在区位、交通、发展空间和服务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集聚区主要坐落于“长三角”规划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圈及交通主干道沿线,水、陆、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完善,市场发展成熟,重点规划区内可开发空间容量大,低山缓坡、沿海滩涂开发潜力巨大,山海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机制灵活,具备非常优越的产业发展条件。

5.从建设进程看,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新开发土地建设面积共计53.4平方公里,占全部集聚区重点规划面积总量的5.4%;引进内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13.1%,其中,新引进内资单个投资超亿元项目73个;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4.5%,增速比全省高19.7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54%;新增投产企业185家。

二、2011年主要建设成就

(一)创新提升成效明显

科技队伍快速壮大,科研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企业取得许多重大发明专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快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步伐。2011年,集聚区企业科技经费支出71.8亿元,比上年增长88.6%,科技经费支出相当于增加值的6.6%,比重高出全省3.6个百分点;年末科技从业人员3.7万人,比上年增长75.4%,科技从业人员占集聚区从业人员的6.6%;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累计931项,比上年增长74%,每万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16.3项(见图1)。

(二)产业优化成果丰硕

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特色产业主导作用突出。2011年,已投产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总部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共380家,比上年增长42.8%;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36.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4.1%;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3.2%;生态精品农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2.9%;10个集聚区的主导特色产业营业收入占本集聚区比重明显提升,主导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其它配套产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加强(见图1)。

图1 2011年集聚区主要指标同比发展增速

(三)集约发展能力增强

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企业高效发展、集约发展能力增强,引资力度和投资强度不断加大。2011年,集聚区从业人员57万人,比上年增长10.5%;劳动生产率(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19.2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8.6%;企业万元资产贡献率比上年提高4.1%;已开发建设单位土地面积增加值3.4亿元/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9.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增速比全省高15.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3.8万元,比上年增长13.2%(见图2)。

图2 2011年集聚区主要指标同比发展增速

三、需引起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发展不够平衡

一是开发进程差距大。有的集聚区开发起步较早,发展建设比较成熟,并已形成较大规模,集聚协同效应已显成效,但大部分集聚区发展建设刚起步,还没有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且集聚区布局过于分散,产业“集而不聚”。2011年,集聚区已开发建设面积超过重点规划面积50%的有3个,而开发比重不足20%的有4个,有3个集聚区新增投产企业超过20家,但有2个集聚区没有新增投产企业。

二是主导特色产业集聚作用出现分化。有的集聚区主导特色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链完整,而有的集聚区主导产业分散,发展速度还跟不上同期其它行业的发展,关联行业配套不健全,产业链条短。有10个集聚区的主导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但另外4个集聚区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较慢,集聚辐射作用减弱。

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差异大。大部分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尚在开发建设当中,但推进力度与建设成效各地差距较大,有的集聚区远离主城区,社会配套服务设施落后,毗邻城区的集聚区社会服务体系相对要完善很多。绝大多数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达到和超过20亿元,最高达到65.5亿元,3个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不足10亿元。

四是发展重点不均衡。各地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生产轻生活,重生产领域的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产业基本上围绕企业生产来服务,而新型城市化居住功能区及生态示范功能区建设投入不足;重二、三产业轻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二三产业的带动,但集聚区是集创新引领与转型示范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平台,还需进一步加大生态精品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重外部引资轻内部盘活,在引进外部资金上各集聚区方法很多,规划很细,力度很大,成效明显,但在内部企业转型升级和潜力挖掘方面重视程度还需加强。

(二)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集聚区内传统制造加工企业多,但高新企业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偏少,缺少研发机构和高素质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已投产企业拥有发明专利931项,平均每家投产企业只有0.32项发明专利,有2个集聚区全年科技费支出不足两亿元,科技从业人数不足千人。作为全省经济新的发展高地与平台,集聚区承载着全省创新引领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重任,集中了各类发展要素与政策优惠,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快。

二是主导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集聚区在原来各种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形式上发展起来,由于前期的发展规划和产业要求不高,已开发建设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能耗高、投入产出比低的传统型企业,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简单的同业相聚等问题,区内企业集聚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集中布局、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三是集约发展能力有待于提高。随着发展空间、节能降耗和环境容量等要素的制约,提高集聚发展和投入产出效率是集聚区发展建设的首要目标。集聚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园区,但集聚区亩均产出、单位产值能耗、投资强度等离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管理体制亟待规范

由于我省集聚区建设刚起步,涉及的各类开发区、乡镇工业区等管理单位较多、范围广、协调繁杂,管理体制上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借鉴,统筹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虽然集聚区都建立了领导机构,但集聚区布点分散,机构和人员管理职能主要在核心区域,其它区域分属不同管理主体,需要协调的事务多,资源难以实现共建共享,这种现状,与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壮大不相适应。集聚区虽然实行统分政策,但实际落实过程中会出现统筹不足、各自为战现象而影响行政效率,分级管理的体制会削弱招商门槛,影响产业功能定位,使重点发展项目要素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如果不能协调好各管理机构,分散资源要素难以形成合力,对整个集聚区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集聚区其它诸如用地限制、建设资金缺口大、人才短缺等要素制约问题也普遍存在,这些因素将长期困扰集聚区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产业调整优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一些能耗高、污染大、产出率低、附加值低的企业,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其次是大力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海洋产业和信息网络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是坚持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不同主体功能区错位发展。把保护生态的理念惯穿于整个集聚区发展始终,不能以降低门槛来吸引外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

第四是打造自主创新能力,政府需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强本集聚区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的技术研发,设立园区重大课题研究基金的形式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推动和促进高端产业聚集。围绕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链招商引资,发展配套产业,将政策的重心放在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之上,并且为这些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二)突出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74】号)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对集聚区的财税优惠、用地优先、融资政策配套等保障机制。在注重产业关联发展的基础上确保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对条件允许的“优新高特”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可以进一步降低门槛,合理调整本地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和支撑能力,以优势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培育和引导集聚区走产业化道路,走发展特色之路。

(三)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承载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全的社会配套服务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对产业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统一规划,不同主体之间共建共享,从经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避免重复建设和贪多求大。加快与产业定位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外来投资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加快传播媒介、中介服务机构和生活配套制度的完善,社会服务机构能为产业提供各种完善的配套支撑,对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壮大起很好的催化与促进作用,也能为集聚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注重生态农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建设

集聚区不但是创新引领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也是新型城市化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在保证重点项目投资的前提下,增加精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力度,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注重产业均衡发展,突出重点做好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加强生态精品农业项目发展。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完善集聚区的城市服务功能,为集聚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集聚区的单纯生产功能,逐步实现集聚区宜产、宜居、宜游、宜商的综合功能示范区。

(五)理顺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

我省集聚区范围跨越多个县(市、区)或涉及多个乡镇与主体区块,为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妥善解决集聚区与所在地政府职能交叉,强化集聚区统筹协调力度。各管理主体间可逐步通过行政区域调整和管理权限的委托,在同一县(市、区)范围内实现管理权限统一整合,减少多头协调,集聚区跨县(市、区)各管理主体间要建立协调机构和一套高效的协调机制,细化各管理主体间的统分结合制度。强化集聚区管理机构统筹协调能力,集聚区的产业准入把关、建设项目安排和用地指标等生产要素的分配,由集聚区管理机构根据各主体区块的功能定位和实际需求统一协调安排,强化对不同主体的统筹能力。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内部职能建设,更好地为集聚区快速发展服务,集聚区应建立一套统一、独立和完整的统计评价和考核体系,准确、及时和全面地反映集聚区建设成效和发展评价,并为当地的发展决策提供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