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开放型经济经历了最为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开放型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货物进出口、利用外资等由前期的快速增长转入急剧下滑。面对这一严峻考验,各级政府适时出台了各项措施,千方百计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通过结构调整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货物进出口迅速全面恢复,利用外资结构优化,服务贸易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货物进出口规模扩大,地位提升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浙江货物进出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全年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全面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在政府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协同作战下,在以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保、贸易融资、贸易投资促进和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外贸促进体系激励下,全省货物进出口快速回升,全面恢复。2011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3094亿美元,其中出口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164亿美元,进口930亿美元。2007-2011年间,全省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17.3%,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6.5%,进口增长19.5%。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7.9%上升到8.5%,其中出口总额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三,占全国比重由2006年的10.4%上升到11.4%。
1.以一般贸易为主的“特色外贸”继续发挥效应。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高是浙江货物进出口的一大特色。2011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1765亿美元,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2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76.6%上升到8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3个百分点,五年平均增长18%,比加工贸易出口年均增幅高8.2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的出口主力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出口1299亿美元,居全国第2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44.9%上升到60.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6个百分点。2007-2011年间,民营经济出口年均增长23.5%,比出口总额平均增速高7个百分点。五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投资企业的出口规模有所扩大,但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下降。国有企业五年年均增长3.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17.5%下降到2011年的9.8%;外商投资企业年均增长11.5%,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37.6%下降到2011年的30.2%。外贸队伍不断扩大。2011年末,浙江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7.2万家,比2006年多3.9万家。
3.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我省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传统市场出口额分别达到557.7、349.2和133.4亿美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2倍、59.2%和62.8%,三大市场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55.2%下降到48.1%;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份额稳步提高,其中2011年对东盟、拉美、俄罗斯等分别出口147.5、205.1和70.1亿美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5倍、2.4倍和2.3倍。
4.进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优化。资源性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出口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等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提高。2011年,全省初级产品出口89.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4.4%下降到4.1%。机电产品稳居出口第一大类,2011年出口92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42.6%,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服装、纺织品分别出口291和311亿美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83%和1.3倍。能源资源类等初级产品进口持续增加,2007-2011年浙江累计进口初级产品685.2亿美元,年均增长28.4%,比工业制成品进口年均增速高11.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2006年的20.9%上升到30%。
二、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对外投资快速增长
2007年以来,我国外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工作有序推进,利用外资规模再上新台阶。2007-2011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0.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5.6%。在此期间,我省积极抓住世界产业转移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演进的机遇,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新外资产业政策,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大幅提高。并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放松外资流入管制、与我合作意愿上升的机遇,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1.引资规模持续扩大,世界500强投资增多。2011年,全省平均单个项目合同外资规模1217万美元,比2006年扩大1.3倍;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额361.4亿美元,合同外资199.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8.1%和97.0%,比上年提高2.1和1.3个百分点。到2011年底,已累计批准139家世界500强在我省投资设立399家企业,比2006年末增加202家。
2.鼓励类行业及服务业引资比重上升。近年来,国家在扩大开放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2011年,新批鼓励类项目投资总额103.9亿美元,合同外资50.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8.2%和24.4%。新批高新技术行业合同外资25.2亿美元,实际外资12.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24.2%,大大高于平均增速。随着中国在建筑、分销、直销、旅游、金融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等领域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省服务业引资规模逐步扩大,比重稳步上升。五年间全省服务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9.9亿美元,年均增速22.5%,高于平均增速16.9个百分点,比重由2006年的22.1%上升到46.3%。
3.对外投资规模又有所突破。五年来,浙江累计对外投资95.1亿美元,年均增长62.9%。境外投资平均规模有新突破,增资、并购项目比重逐步提高。2011年,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66个,其中投资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0个,投资额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个。同期,以增资形式实现的境外投资项目共有72个,增资额为6.7亿美元,占中方投资额19.4%;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境外投资项目共有39个,中方投资额为11.9亿美元,占总额的33.4%。亚洲仍是我省对外投资的主要市场。2011年,对亚洲直接投资额17.4亿美元,占中方投资的50.3%,比上年增长49.8%;对欧洲投资额为9.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额的26.9%;对非洲、大洋洲投资增长较快,均比上年增长40%以上。
三、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引擎
随着服务贸易管理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政策措施的逐步完善,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有序推进,我省国际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7-2011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851.2亿美元,其中出口502.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5.5%和22%。服务贸易占全省贸易总额(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之和)的比重由2006年的5.1%上升到2011年的7%。
1.服务外包结构优化。2011年,全省离岸服务外包合同签约32.4亿美元,执行额为2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1%。服务外包产品结构有所优化,知识流程外包比重上升。全年信息技术外包(ITO)合同执行额为16.3亿美元,占总额的62.8%,业务流程外包(BPO)执行额占9.3%。涉及医药研发外包、电力设计服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流程外包(KPO)合同执行额占27.8%,比重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外包企业实力有所增强。2011年,有离岸服务外包经营业绩的企业总数为557家,其中,合同执行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49家,合同执行额共1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69.4%。
2.对外承包工程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市场不断拓展。2011年末,全省已有246家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企业,在世界6大洲9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承揽工程项目143项,其中总包项目95项,占66.4%。2011年,全省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0.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8.5%。其中在亚洲、非洲完成营业额分别为12.7亿美元和10.4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43.8%和35.9%。在拉丁美洲业务开拓成效明显,2011年完成营业额占全省总量的11.8%,比上年增长14.4%。完成营业额较大的国家有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越南、新加坡等。
3.旅游服务进出口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旅游服务出口45.4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2倍,年平均增长16.3%。2011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77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其中接待外国人515万人次,增长15.1%;香港同胞92.5万人次,增长8.1%,澳门同胞25万人次,增长8.2%;台湾同胞141.3万人次,增长16.8%。2011年,浙江旅行社组织出境游11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出国游累计组团60.7万人次,增长24.7%,港澳台游累计组团58万人次,增长8.1%。2011年,浙江人在境外消费额大幅增长,全年旅游服务进口40.9亿美元,增长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