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挑战,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从容应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切实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开拓城乡市场,积极推进流通方式转变,努力培育消费增长点,消费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一、市场消费稳步增长
在省委省政府促进消费政策引导下,在各消费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我省消费品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居民消费需求得到了有效增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市场更加成熟。201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30.6亿元,比2006年增长122.7%,年均增长17.4%。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4.5%外,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都保持17.0%以上的增速,特别是2009年6月份国家出台“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和小排量汽车税率优惠政策,有效地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热情,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7.9%,增速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分行业来看,2011年,全省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0680.4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50.2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127.8%和103.7%,年均分别增长17.9%和15.3%。全省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6年的1.1万元上升至2011年的2.2万元,年均增长15.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
二、消费结构不断提升
伴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休闲时间增多,消费观念不断变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档次不断提升,加之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市场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25类主要商品零售额统计,5年来我省消费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食品类消费稳步增长,饮料、烟酒消费比重下降。2011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504.8亿元,比2006年增长112.8%,年均增长16.3%;其中食品类年均增长31.5%,饮料类年均增长13.7%,烟酒类年均增长12.5%。食品饮料烟酒类占全部限上零售额比重为9.2%,比2006年降低5.8个百分点。饮料、烟酒类占全部限上食品类零售额比重分别为10.4%和16.4%,与2006年相比,分别下降1.2和3.0个百分点。
享受型消费较快增长。随经济繁荣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我省居民将更多的消费用于日常生活享受和改善方面。与2006年相比,家具类、金银珠宝类、服装类和日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763.8%、486.1%、219.1%和183.7%,年均分别增长53.4%、42.5%、26.1%和23.2%。
汽车及相关商品消费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汽车类零售额2211.0亿元,比2006年增长434.6%,年均增长39.8%;占全部限上零售额比重40.4%,比2006年提高14.3个百分点,对限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贡献率为46.2%,拉动限上批零零售额10.3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个百分点。2011年底,全省汽车保有量达到658万辆,伴随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扩大,石油制品消费快速增长,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达1000.3亿元,比2006年增长333.4%,年均增长34.1%,占全部限上零售额比重为18.3%,比2006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三、区域消费协调发展
随着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加大新农村建设、增设村级连锁便利店、“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效拉动了农村消费较快增长,促进城乡消费协调发展。
201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437元,比2006年增长53.1%,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44元,比2006年增长67.4%,年均增长10.9%。2007-2011年,全省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7.9%和16.3%.
从分地区看,全省11个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也比较接近,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市年均增速在17.5%左右,嘉兴、湖州、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市增速在16.5%左右。
四、商品流通业态多元化发展
我省零售业伴随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流通现代化由城市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流通业态向商业综合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专业(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发展,流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多元化、多业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专业(专卖)店已成为重要的流通业态,2011年,全省限额以上专业(专卖)店实现零售额3521亿元,比2006年增长347.9%,年均增长35.0%,在全省限上零售额中的比重已占到64.3%,比2006年提高24.7个百分点;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增长势头良好,限上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零售额增长128.0%,年均增长17.9%;超级市场销售增长稳定,限上超级市场完成零售额633亿元,比2006年增长135.8%,年均增长18.7%。网店、折扣店、便利店、厂家直销中心销售大幅增长,2011年,全省限上便利店零售额比2006年增长180.4%,年均增长22.9%。
五、假日消费作用明显
五年来,在节假日期间,商家大打节日牌,推出大幅折扣、购物送礼等各种吸引消费者的促销手段,政府及商务主管部门通过举办购物节等形式搭建平台,营造良好消费氛围,积极扩大消费,提振人气,假日消费保持旺盛的势头。2011年春节期间,宁波市受监测的8家超市销售总额3.6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67.9%,年均增长10.9%;湖州市浙北大酒店等5家宾馆餐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93.9万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08.1%,年均增长15.8%。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杭州四大商场(杭州大厦、银泰百货、百货大楼、杭州解百)实现销售额5.0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04.8%,年均增长15.4%;楼外楼、知味观、天香楼、太子楼、张生记、新花中城等六家餐饮企业总营业额1961.2万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77.2%,年均增长12.1%。
六、政策引导激励卓有成效
各级政府和商务主管部门为了扩大市场消费,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举办贸易展会等措施,推动了消费,繁荣了市场,拉动内需效果明显。一是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全省家电产品的消费。从2009年6月份推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以来,家电产品的零售额增速明显。2011年,我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家用电器和音响制品类零售额308.7亿元,比2008年增长55.4%,年均增长15.8 %;从省内规模较大的三大家电零售企业数据看,国美、苏宁和五星电器2011年实现零售额109.5亿元,比2008年增长44.9%,年均增长13.1%,其中2010年三家企业的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9.3%,“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明显。二是推行家电下乡工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效果良好。2011年,我省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已经达到287.9万台,销售额为72.5亿元;全省已有2.4万个行政村共建立2.8万个村级便利店,覆盖面达到82.6%。三是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工程。总部设在杭州的淘宝网已拥有用户将近4亿,2011年实现交易额近80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网上零售商。四是推进流通领域品牌建设,培育中华老字号和浙江省商业老字号,培育商业特色示范街,实施了“浙江名品进名店”、“百场展会拓市场”、“浙江名品贸易中心”等一系列扩内需工程,提升商贸流通领域综合竞争力。
七、市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限额以上单位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数为13208家,比2006年增长116.3%,年均增长16.7%;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946亿元,比2006年增长227.5%,年均增长26.8%,比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9.4个百分点,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9.9%,比2006年提高16.0个百分点。
企业经营规模不断壮大。通过五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全省涌现出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大型企业,并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浙江物产集团首次入围世界500强企业。2011年,中国石油化工杭州分公司零售额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零售额132.0亿元;中国石油化工温州分公司和金华分公司、华东医药股份销售有限公司、杭州大厦购物中心、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的零售额超过50亿元,另有93家企业零售额超过10亿元,这100家企业共实现零售额2084亿元,占全部限上零售额的35.1%,与2006年零售额前100位的企业相比,零售额增长56.3%,年均增长9.3%。
商品交易市场逐步扩大。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改造提升,总体呈现出大型市场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总额不断扩大的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末,我省有商品交易市场4212家,比2006年增加148家,其中成交额超十亿元的市场210个,超百亿元的市场25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85和12个。2011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1.45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75.8%,年均增长11.9%。重点市场发展态势强劲,龙头带动作用凸现。2011年绍兴中国轻纺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和钱清中国轻纺原料城这五大龙头市场合计实现成交额2259.0亿元,比2006年增长71.8%,年均增长11.4%;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上虞石狮商贸城等一批区域行业龙头市场交易额增长迅速,2011年分别实现成交额161.5和80.5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87.4%和344.8%,年均分别增长13.4%和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