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征和突出优势。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了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力度,破除体制障碍,营造良好环境,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从开始起步到迅速发展的过程,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逐步提高,为推动浙江由一个经济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努力将危机化为机遇,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06年的989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9840亿元(初步预计数),五年翻了一番。2011年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2%左右,2007-2011五年间,民营经济的比重基本稳定在61%-62.2%之间,对我省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1: 2007-201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及其比重
增加值(亿元) | 占GDP比重(%) | |||||
民营经济 | 集体经济 | 个私经济 | 民营经济 | 集体经济 | 个私经济 | |
2007年 | 11552 | 1321 | 10232 | 61.5 | 7.0 | 54.5 |
2008年 | 13121 | 1292 | 11829 | 61.1 | 6.0 | 55.1 |
2009年 | 14301 | 1425 | 12876 | 62.2 | 6.2 | 56.0 |
2010年 | 17210 | 1651 | 15559 | 62.1 | 6.0 | 56.1 |
2011年 | 19840 | 62左右 | ||||
注:201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及其比重为初步预计数。
二、个私经济发展较快
2010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17210亿元,按现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0.3%;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15559亿元,增长20.8%,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0.2个百分点。2007年以来,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4.8%,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8%,比GDP年均增幅高0.6个百分点。个私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其占GDP的比重稳步扩大,从2006年的54.9%提高到2010年的56.1%。可以看出,个私经济的发展是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11年底,浙江省个体工商户达230万户,私营企业总量达到72万户,分别比2006年增加50万户和31万户,在高位平台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44席,连续13年居全国之首;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企业有42家,超500亿元的企业也有4家。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积极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步伐,截至2011年底,浙江省上市的民营企业达232家,占到全省上市公司的82%,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10年,民营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61亿元、9592亿元和6258亿元,占全部民营经济的比重为7.9%、55.7%和36.4%。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仍是其中份额最大的产业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第三产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规模迅速扩大,民营经济的发展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增长速度也快于整体经济,比重呈上升态势。2007-2010年,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1%、13.8%和17.7%,2010年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2006年下降1.4和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比2006年提高3.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表2: 2006-2010年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构成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
民营经济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第一产业 | 9.3 | 8.5 | 8.4 | 8.1 | 7.9 |
第二产业 | 57.8 | 57.5 | 58.7 | 57.3 | 55.7 |
工业 | 48.8 | 48.7 | 49.9 | 48.2 | 46.9 |
第三产业 | 32.9 | 34.0 | 33.0 | 34.6 | 36.4 |
在第二产业中,民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稳定增长仍是民营经济整体发展的主要动力。2010年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8067亿元,比2006年增长66.8%,年均增长13.7%;其中民营制造业增加值7891亿元,年均增长14.1%,对民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2%。分行业来看,在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制造业中,13个行业的总产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5%,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其中有8个行业私营企业的总产值占该行业比重超过了50%,特别是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和纺织业的比重更是高达60%以上。因此,民营制造业是推动我省工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大量私营企业的发展对浙江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表3: 2010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总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
行 业 | 比 重 |
塑料制品业 | 64.8% |
金属制品业 | 63.9% |
纺织业 | 62.9%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56.9%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55.9%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51.7%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51.3%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50.8%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46.1%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44.7%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30.6%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27.0%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3.5% |
在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仍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行业中。2010年,这些行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其本行业的比重均在50%以上,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比重高达90%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我省民营经济正逐步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2007-2010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分别增长49.8%、32.8%和21.9%,占其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比2006年提高26.8、13.1和11.4个百分点,大大快于第三产业和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
四、民间投资表现活跃
投资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民营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的浙江,民间投资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先行性和重要性,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11年,全省民间投资完成额为85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4%,民间投资规模比2006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3%;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53%提高到59.9%。其中私营个体投资完成3843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9%。从所占比重看,民间投资远远超过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民间投资投向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产业,分别占2011年民间投资额的44.1%和55.2%。具体行业投向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占民间投资的43.1%和46.3%,两者合计为89.4%,比重继续提高。但从涉及的行业范围看,我省民间投资涉足的面已相当广泛,基本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发电、能源勘探开发、金融服务等垄断行业都率先取得突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民间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投资形式灵活多样,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五、社会贡献不断提高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省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贡献不断提高,在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就业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我省民营企业出口总额12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 比2006年增长1.9倍,五年平均增长23.5%,比全省出口总额增速高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44.9%上升到2011年的60%,对我省外贸出口的贡献率高达71.9%,在对外经济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为国家贡献大量税收,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我省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2634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6.8%,2007年以来年均增长16.6%。其中个私经济实现税收收入2528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6%,比全部税收年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占总税收的比重为44.9%,比2006年提高3.4个百分点,是我省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巨大的劳动需求,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0年末全省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5.2%,比2006年末提高6.2个百分点,成为吸纳新增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