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期刊导读】《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25年第4期
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信息资源部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5-11-13   点击数:

P359《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断中检查方法应用策略

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欧美国家的发病率在10%30%之间,而中国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10%。近年我国的GER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检查方法包括pH监测及pH阻抗、内镜检查、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试验简及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内镜能直观观察病变,但灵敏度稍差;PPI试验简便易行但不能确诊;问卷调查主观性强;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可评估喉咽反流,但受限于酶降解。以上各项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各有不同。问卷调查在诊断DERD方面表现良好,灵敏度为77.50%,特异度为87.31%;唾液胃蛋白酶检测诊断GERD的灵敏度为73.0%,特异度为88.3%;PPI试验适用于有典型反流症状患者,但非典型症状患者的应答率显著下降。反流、烧心并非GERD所特有的症状,其他疾病也可有这2个症状,如贲门失弛缓症、功能性烧心、反流高敏感、嗜酸性食管炎等,有时会被误诊。同时,GERD是一项涉及多种致病因素、病理生理机制的复杂的综合征,临床医师在制定治疗策略时,也应该针对不同表现类型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未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个体化精准治疗将成为GERD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复发率

作者简介:张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

邹多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  E-mailzdw_pi@126. com

引用:张玲, 姚玮艳, 邹多武.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断中检查方法应用策略[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5,4: 359-364.

全文:点击下载


P373《全球炎症性肠病的流行趋势分析及诊治现状》

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30年来,IBD已由传统的“西方疾病”转变为真正的全球性疾病,北美、欧洲的IBD患病率稳定在0.5%1.0%,而亚洲、拉丁美洲及非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正经历IBD发病率510倍的跃升,预计到2035年亚洲IBD总患病人数将突破400万。从1990年到2019年,中国男性IBD患病人数从13.3万例增加到48.4万例,女性从10.7万例增加到42.7万例,中国男性和女性的IBD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分别从1.72/10万和1.20/10万增加到3.35/10万和2.65/10万。预计2030年我国IBD患者数量将突破百万。诊断方面,磁共振小肠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MRE)、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及胶囊内镜(video capsule endoscopy,VCE)显著提高了小肠病变的可视化水平;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最佳临界值为152μg/g)可预测复发,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74%;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和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y,ASCA)也可为UCCD鉴别提供无创依据;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使疑难病例确诊率提升20%。治疗领域,传统的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仍是基础,但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23(抗IL-12/23)、Janus激酶抑制剂等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中重度IBD患者的核心治疗手段,诱导缓解率达50%70%;内镜下扩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腹腔镜手术+加速术后康复可显著减少创伤;全肠内营养及益生菌干预对CD儿童患者的缓解率可达60%70%。然而,国内基层医院生物制剂可及率不足30%,加速术后康复实施率<40%,与欧美仍有显著差距。未来应建立全国IBD登记系统,开展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早期诊断模型和药物经济学研究,以实现IBD精准防治,并减轻社会疾病负担。

作者简介:杨翠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

陈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

引用:杨翠萍, 陈平. 全球炎症性肠病的流行趋势分析及诊治现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5,4: 373-382.

全文:点击下载


P393202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指南:胃癌前病变诊治指南》解读》

概述: 2022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约97万例,死亡病例约66万例,其中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是主要高发区域。尽管2010年至2020年间,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早期筛查普及不足,疾病负担依然沉重。202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ACG)发布了《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指南:胃癌前病变诊治指南》。该指南的核心内容包括,(1)个体化风险评估:基于年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家族史等因素筛选高风险人群;(2)高质量内镜技术规范:指南推荐,采用高清白光内镜联合图像增强技术[如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提高病变检出率,并强调活检病理的标准化;采用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和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OLGIM)分期评估胃癌风险,进行风险分层与监测,同时强调了Hp根除的核心地位;(3)内镜监测和随访间隔。该指南对我国胃癌防治具有重要启示,包括进一步优化筛查策略,如结合国情推行高风险人群精准筛查,探索结直肠癌与胃癌联合筛查模式;继续提升内镜诊疗水平,加强基层医师培训,推广高质量内镜技术(如NBI放大内镜);强化Hp感染防控,推行家庭聚集性感染的同步筛查与治疗;完善监测体系,如借鉴OLGA/OLGIM分层,制定个体化监测间隔;填补证据缺口,如开展前瞻性研究验证监测间隔的合理性,研发无创生物标志物。尽管ACG指南部分建议证据等级较低,但其规范化框架为我国胃癌早诊、早治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突破当前筛查覆盖率低、进展期胃癌占比高的困境,最终降低疾病负担。

作者简介:邹天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

引用:邹天慧. 202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指南:胃癌前病变诊治指南》解读[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5,4: 393-400.

全文:点击下载


P4072025年美国胃肠内镜学会《消化内镜在慢性胰腺炎管理中的作用指南:方法学及证据回顾》解读》

概述:疼痛是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消化内镜在缓解CP患者的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争议性问题。因此,为提供最佳实践建议,以帮助规范CP患者管理、改善治疗效果并减少实践中的差异性,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SGE)基于广泛的文献回顾,以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为基础,制定并发布了《消化内镜在慢性胰腺炎管理中的作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分为“总结和推荐”和“方法学及证据回顾”两部分,分别发表于2024年和2025年。指南阐述了内镜治疗对缓解CP疼痛的有效性,涵盖了腹腔神经丛阻滞(celiac plexus block, CPB)、胰管结石与狭窄的内镜治疗,以及良性胆道狭窄和胰腺假性囊肿等不良事件的处理。指南就疼痛性CP患者采用内镜治疗或外科治疗,CPB治疗疼痛性CP患者时,采用超声内镜引导还是经皮方式,伴有主胰管结石的疼痛性CP患者内镜诊疗方式的选择,伴有主胰管狭窄的疼痛性CP患者内镜治疗时支架放置的种类、大小及数量,合并良性胆道狭窄的CP患者应当放置多个塑料支架还是金属支架,以及合并症状性假性囊肿的CP患者引流方式选择等6个临床核心问题,进行了证据回顾、总结和推荐。本文就2025ASGE发布的《消化内镜在慢性胰腺炎管理中的作用指南:方法学及证据回顾》进行详细解读,深入了解指南的证据基础,突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临床提供参考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简介:白娅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

邹多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 E-mailzdw_pi@163. com

引用:白娅娅, 周春华, 邹多武.2025年美国胃肠内镜学会《消化内镜在慢性胰腺炎管理中的作用指南:方法学及证据回顾》解读[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5,4: 407-414.

全文:点击下载


P415《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概述: 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显示,全球哮喘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3 340.1/10万,患者总数约为2.6亿,病死率为5.2/10万,死亡病例达43.6万例。我国2012年至2015年的调查显示,20岁及以上人群喘息相关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总数约4 570万,但诊断率仅为28.8%,控制率仅为28.5%,远低于国际水平,凸显了加强哮喘管理和干预的紧迫性。20243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该指南在路径诊断上,完善了哮喘诊断标准,强调可变呼气气流的判断依据(如支气管舒张试验、激发试验等),并提出“拟诊路径”,适用于基层和条件有限的医疗机构,以提升诊断率并避免过度治疗。在哮喘分期与分级方面,新增了“临床治愈”概念,定义为无症状时长≥1年且无需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取消了“间歇状态”分类,将哮喘严重程度简化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采用,并提出动态评估模式。在评估体系上,新增2型炎症分型评估,推荐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s count, EOS)、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 FeNO)等生物标志物,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同时强调共病筛查和危险因素评估。治疗策略上,慢性持续期治疗采用阶梯式管理,推荐首选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福莫特罗作为缓解药物(路径1),以减少急性发作风险;重度哮喘管理强调生物靶向药物的应用,如抗IgE、抗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5等单抗;急性发作期处理则根据严重程度分级推荐治疗方案。尽管2024版指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挑战。我国哮喘流行病学数据更新滞后,亟需开展全国性调查以反映最新疾病负担;基层医院哮喘诊断率低,炎症评估和动态管理欠缺,需加强基层医院的相关能力建设;生物制剂在我国的真实世界数据不足,限制了其在哮喘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哮喘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需借助5G等技术提升患者教育和随访效率。未来,我国哮喘防治需进一步优化早诊早治策略,动态识别炎症表型,建立药物反应预测模型,并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以实现更精细。

作者简介:周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张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E-mailzhangmin@sjtu. edu. cn

引用:周妍, 张旻.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5,4: 415-422.

全文: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