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大学专业的“花名册”,考生们会发现,许多专业名称之间往往就相差一两个字,而且粗略一看,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好像都差不多。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这三个专业名称相似度极高: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6月15日今日早报)
别说考生,恐怕就连不少身处高校的教师也很难清楚地道出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三者之间的区别。还有最像的“双胞胎”:金融学与金融工程,最熟悉的陌生人: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但同样是这两个专业,不同学校之间的课程设计和培养方式也会截然不同。据媒体报道,浙江财经大学这两门课程的相似度有30%,而在浙江工商大学,两者的相似度高达70%-80%。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院长称,“就连企业来学校招聘的时候,对这两个专业也不太作区分”。对此,我们是诟病“双胞胎专业”过多,还是指责考生选专业“望文生义”呢?
“双胞胎专业”不仅给考生造成了选择的困惑,对学生的学业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其成长成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高校急功近利、浮躁世俗的办学思想。严重地说,“双胞胎专业”是办学特色意识淡漠和办学定位模糊的明证,更是千校一面、缺少核心竞争力的折射。
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世界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它有世界一流的专业。基于常识,专业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到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更高深的知识及其专业技能等,更为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承、教育的发展以及专门化的教育,但我们看到的“双胞胎”忽视了专业的基本价值和要求,甚至走向了反面。
与“双胞胎专业”相关的现象是,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开设了“播音主持”、“新闻传播”、“国际贸易”、“法学”等专业,有个别省的高校竟然全部设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看似热门和“高大上”,实则严重浪费了资源,给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造成了不良影响,是典型的教育无效供给。
“双胞胎专业”背后的功利和投机逻辑必须得到纠正,否则,必将被市场淘汰。因为这不利于大学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也无法提供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我国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顾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顾自身培养条件,盲目追求多专业和综合化,设置与本校优势无关的专业,专业师资和办学条件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动,基本上还是原班人马,换汤不换药。专业建设定位模糊,特色不明,培养模式严重趋同,以至于我国同一专业的不同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没有显著差异,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竞争同一工作岗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必须看到“双胞胎专业”背后的弊病,并找到救治的方法。一是专业少特色,毕业生无竞争力,人才过剩的同时带来替代性强的矛盾,进而产生了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二是没有品牌,没有优势,只有一时的表面的热闹,对学生不负责任;三是不顾社会实际需求,开设雷同专业只是为了吸引生源和兜售文凭,很难创造出高等教育应有的价值。
惟有戳破“双胞胎专业”背后的功利心态,认识到“双胞胎专业”的危害——伤害大学特色和竞争力,才能改变这种怪现象。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