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 沈文)著名教育政策专家、首都师范大学首席专家劳凯声教授8日指出,当前不少中学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十分有益,但要避免“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张皮。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法并不是在任何课程教学中都普遍适用的,而是有条件的。研究性学习要运用得好,必须和中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接受性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变成两张皮。
劳凯声教授是在8日于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首都基础教育论坛”上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上述观点的。他说,目前一些中学开设的“研究性学习”与普通课程学习的出发点、目标不同,前者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习情趣,这些研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设置研究情景、研究条件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同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知识奥秘的习惯,学习科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而接受性学习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学习效率高,但偏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播;使教育由“适应学生”异化为“学生适应教育”。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互有短长,不宜简单地用一种方法否定另一种方法。
他强调,出于对教育单向灌输实践与理念的逆反,国外学者早就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等教育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把两者对立起来,很多推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实验效果并不明显。在我国一些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课题设置到研究报告写作,完全由老师和少数学生主导,多数学生十分被动,违背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所以,要把“研究性学习”开展好,一定要把基本概念弄清,特别要警惕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走样。劳凯声认为,研究性学习应该有整体性规划,应该坚持科学的知识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同时一定要注重目标、内容和形式的真正一致,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探究意识,获得研究乐趣,提高研究能力。
与会的北京广渠门中学教学主任闻红和研究性课程专任教师张娅欧表示,由于学校领导注意将研究性课程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对接,研究性课程侧重于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业的进步,深受学生的欢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张娅欧在学生满意度评选中名次靠前,她的教学工作得到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
论坛以“超越传统经验-激活实践智慧-服务基础教育”为主旨,全面总结首都师范大学60年来为首都基础教育改革所做的努力,探讨未来发展思路,首都教育界近500人参加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