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3月27日电(记者 姚友明)从今年年初开始,一场“光盘”行动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波澜”:社会志愿团体积极参与、饭店发布新菜谱践行“新风”、媒体关注并监督、网民发微博互动彼此见证……似乎在这轮“滔天的声势”过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已然吹打在每个人的脸上、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了。
尽管目前教育部正在全国高校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反对餐桌浪费专项行动,然而有媒体报道称,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的食堂里,浪费粮食的问题依然存在着:有记者于25日在广州大学城几所学校的食堂里“蹲点守候”时发现,目前只有约三成学生在用餐完毕之后交回“光盘”。在一所每天要接纳4000多名学生前来用餐的高校食堂里,“学生不懂柴米贵,一周倒掉一亩粮”准确地描述了高校粮食浪费的“触目惊心”之状。
在“新风拂面”下,为什么高校食堂会成为“光盘行动”的“法外之地”?仔细想来,高校食堂粮食浪费严重是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果:除了部分大学生自身节约意识不强之外,大学生浪费粮食行为缺乏惩治措施、食堂菜品质量参差不齐、食堂提供的饭量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也是导致高校食堂难见光盘的重要原因。
“饭菜不合口味”“饭盘不干净”“赶着去上课”“饭打太多吃不完”“饭打少了吃不饱”“心情不好不想吃”“想减肥”……谈到“一般不去食堂吃饭、去食堂就剩饭”的现象,很多大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记者认为,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该从这些五花八门的理由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及时摸到“光盘行动”难以走进高校的“症结”所在,如果此时还只用发布一纸命令或号召一次行动的方式做敷衍,那么这种痼疾就会难以治愈。
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整个国家、民族未来的期望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讲,青年云集的高校食堂则更不应成为“光盘行动”的“法外之地”。“食”光美好,拒绝“剩”宴。在全社会都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当下,青年人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此,这股“光盘新风”才会有延续下去的希望,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才有望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