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眨眼的时间内,超级闪存已经工作了10亿次,原来的U盘只能1000次。”近日,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成功研制“破晓(PoX)”皮秒闪存器件,擦写速度达到亚1纳秒(400皮秒),是人类目前掌握的最快半导体电荷存储器件。
随着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计算范式正从传统的逻辑运算逐渐转向数据驱动的计算模式,现有的分级存储架构难以满足计算芯片对极高算力和能效的需求,亟需存储技术的突破来实现变革。针对AI计算所需的算力与能效要求,信息存取速度直接决定了算力上限,而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则成为实现超低功耗的关键。因此,破局在于解决集成电路领域最为关键的基础科学问题:信息的非易失存取速度极限。
目前速度最快的存储器均为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和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这类存储器的速度极限约为3T(即晶体管开关时间的三倍,低于1纳秒),代表了当今信息存取速度的最高水平。然而,其断电后数据丢失的特性限制了其在低功耗场景下的应用。相比之下,以闪存(Flash)为代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虽然具备极低功耗优势,但由于其电场辅助编程速度远低于晶体管开关速度,难以满足AI计算对数据极高速存取的需求。
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基于器件物理机制的创新,持续推进高速非易失性闪存技术的研发。通过巧妙结合二维狄拉克能带结构与弹道输运特性,调制二维沟道的高斯长度,从而实现沟道电荷向存储层的超注入。这一超注入机制与现有闪存电场辅助注入规律截然不同:传统注入规律存在注入极值点,而超注入则表现为无限注入。团队构建了准二维高斯模型,成功从理论上预测了超注入现象,并据此研制“破晓(PoX)”皮秒闪存器件,其性能超越同技术节点下世界最快的易失性存储SRAM技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实现科学优化,极大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闪存作为性价比最高、应用最广泛的存储器,一直是国际科技巨头技术布局的基石。团队研发的突破性高速非易失闪存技术,不仅有望改变全球存储技术格局,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并催生全新应用场景,还为我国在相关领域实现技术引领提供强有力支撑。
北京时间4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亚纳秒超注入闪存》为题发表于《自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