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药学院直面药学教育痛点,以敢为人先的魄力,联合省内13所高校、多家药企与数字科技企业,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精心构建出“大药学”人才培养新体系。该体系首创“HVS三维育人模型”,依托人工智能与团队协作破解教学难题,为“新医科”背景下的药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
理念革新:构建“HVS三维模型”,重塑“大药学”教育生态
传统药学教育往往囿于专业细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够紧密。因此,教学团队创新性提出“大药学”理念:立足人类健康全生命周期需求,有机整合药物创新链、产业链与服务链,构建“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社会服务”立体化体系,独创性设计“HVS三维育人模型”。
“H”(Horizontal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是“横向跨学科融合”维度,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人工智能+药学+X”知识生态体系,实现多维度智慧整合;“V”(Vertical Lifecycle Coverage)是“全周期覆盖”维度,贯通药品“设计—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培养,锻造复合型药学人才;“S”(Sentimental—value Deepening)是“情感内化”维度,融通人文关怀与专业教育,以情感赋能和价值引领,赋予药学教育深度与温度。
机制突破:双轮驱动,激活协同创新动能
团队协作是改革根基,学院构建双重驱动机制,激活协同创新效能。
虚拟教研室:学院突破高校间“孤岛效应”,组建跨学科、跨院校的“教学合伙人”团队,运行“共诊问题—共制计划—共行实践—共评成效—共促迭代”的循环机制,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在共诊问题与共制计划阶段,团队凝聚多校多学科智慧,精准定位教学痛点,联合制定系统性解决方案,为改革筑牢方向根基。在共行实践环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重点领域教学改革项目实现协同攻坚,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效率显著提升。在共评成效与共促迭代阶段,通过动态监控改革进程、科学评估实施效果,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与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从分散式探索到集团化攻关的深度跨越。
专业联盟:构建“1+M+N”模式,打造资源共享生态圈。学院牵头成立山东省药学专业联盟,联合13所高校、6家领军药企及数字公司,实施“1个联盟+M所高校/企业/数字公司+共建N门智慧课程/数智教材/虚拟仿真实验/协作团队/AI教师”的生态化协作模式,破解跨机构协同与资源整合难题,为改革提供组织支撑与创新资源池。
数智赋能:让教学更智能、更精准
学院依托协同创新平台,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深度赋能“HVS三维育人模型”的立体化实施。
建设药学专业智慧课程矩阵,为“大药学”人才培养筑基。一是重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边界,整合“药理学”“药物化学”等核心课程为“药物科学基础”,开设“药学+AI”等6门前沿交叉课程。二是构建专业课程群知识图谱体系。学院牵头山东省“111”项目,建设了15门课程的跨校跨学科药学专业智慧课程群, 系统梳理了5000余个知识点,并进行千余个知识点的跨课关联。构建了药学专业课程群知识图谱体系,助力省内药学专业人才培养。
编写数智教材,建设虚拟仿真,构建数智化实践体系。一是出版了《药学综合研究与评价实验教程》立体化数智教材,以阿司匹林为案例,完整模拟“提取—合成—分析—药效—剂型”的全流程制造过程,让学生直观掌握药物临床前研究的核心环节。二是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依托GLP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及国家教育部门虚拟仿真GLP实验室,为学生提供高规格、沉浸式的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三是打造药学实践数智场景。建成“阿司匹林数智化生产实训中心”,集成MES、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三真实”场景,培养“药学+工程+数据”复合型人才。
AI赋能,助力个性化育人工程的实现。一是依托教学平台实施“多师共教、一生多导”。线上资源+专业团队辅导实现“多师共课”,由“课程教师+学业班主任+创新创业导师”分阶段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实施“五度双循环”精准教学策略。践行“资源有广度、学习有梯度、难点有精度、实践有深度、交流有温度”理念,借助数智技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生自适性学习循环”和“师—机—生共建的高阶循环”互补的双循环精准教学模式,根据“后排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前排学生”的发展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关注每名学生的心智发展。精准教学有据可循,学习路径清晰可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药学院以“大药学”理念为引领,通过“HVS三维育人模型”与“1+M+N”模式,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大药学”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药学专业知识图谱和未来学习中心,多措并举齐发力,着力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药学领军者,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