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光明网评论员:当大学出现“专业替课”,恐怕不能只批评大学生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5-11-20   点击数:

日前,《半月谈》报道,大学里出现了“专业替课”服务,即有偿帮大学生“替课”。一些“从业者”在各种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并明码标价“早自习最累,早上8点1节课25元,其他时间的普通课程20元1节。专业门槛高的实验课,价格能涨到35元至65元不等”。

“专业替课”的出现,多少说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堪忧。本质上这是一种对学习责任的“外包”——把本应亲自完成的课堂参与、知识吸收,转交给陌生人代劳。这折射出部分学生的惰性乃至投机心理,也让教育“走过场”的倾向暴露无遗。所以,依赖“专业替课”的大学生,恐怕难逃被批评。

但换一个角度想,大学生已经不是义务教育的接受者,他们有没有权利“不认真学习”呢?或许也是有的,只不过要承担相应的代价——成绩不合格、没有学到知识、毕业后在竞争中吃亏,这些本就是高等教育中个人选择的结果。

而且这在客观上也说明一种情形,高等教育已经不是一种教育责任的“强绑定”。本质上说,学校与学生是一种契约关系——一方提供课程与资源,另一方则以成绩、技能与未来发展作为“对价”。这事实上建构了一种学生心理:他们有对课程的选择权。

因此,“专业替课”大范围出现,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评价和选择,该受到批评的,也不只是大学生。代课之所以出现,是不是也说明老师的态度不够认真呢?老师为什么连学生都没有认全呢?课程互动质量只怕也有点问题。

在采访中也能看到,不少学生对课程安排并不满意。有的已经就业了,却还要上“就业指导课”;有的准备考研、考公无暇分身;有的是嫌“水课”太水,实在“浪费时间”等等。

这些声音并非全是借口,它们指向的是高校课程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课程内容未能与专业发展衔接、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时间安排缺少弹性,导致学生对课堂实在是不感冒。换句话说,“专业替课”的出现不仅是学生偷懒的表象,更是大学课程体系需要检视与更新的信号。

因此,高校在强化纪律的同时,也不妨换一个思路,真正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那些翘课较多、代课密集的课程进行调研:学生究竟是被内容“劝退”,还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是时间安排不合理,还是课堂与专业发展脱节……同时,也可以主动收集学生的改进意见,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只有这些问题厘清之后,课程、教学、管理的优化才有可能落在实处。换言之,让学生愿意走进课堂,比单纯把学生“押”进教室里更能体现高校的责任与智慧。

当然,也应该强调,学生还是应当意识到自己行为中的不诚信。课堂参与本是学习的一部分,代课不仅违背学术诚信,也削弱了自身能力的积累。大学提供选择的空间,但选择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责任;在获得自主性的同时,学生也应为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

也希望这些讨论能够带来提醒,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创造对话的空间。毕竟,惩罚或批评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让课堂变得更有价值、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才是更理想也更值得追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