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浙江坚定不移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内需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有效释放,新兴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发展,传统实体零售持续回暖,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一、基本特点
1.新业态推动市场转型升级,拉动消费作用明显。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86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0.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比江苏、山东和广东分别高0.9、0.8和0.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4283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电子商务等“三新”经济拉动消费作用明显,从限额以上单位看,上半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交易的法人单位1589家,同比多增222家,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484.9亿元,同比增长32.6%,拉动限额以上单位增长3.3个百分点。47.3%的家庭在“618”网购节中进行了消费,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社会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作用更进一步体现。
图1 2017-2018年分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新模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在“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等一系列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背景下,乡村通信及物流更加便利,新商业模式在乡村不断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等模式在乡村生根发芽,使得乡村消费快速增长。从消费结构看,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54亿元,占14.3%,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2.0%,增速比城镇高2.2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3.产业融合带动传统业态改造升级,实体零售回暖。随着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省内部分企业开展了“新零售”等产业融合实践,实体零售业态也通过增加网络交易等升级改造,通过资源整合,零售额增长明显。上半年超市、百货店和专业店等实体零售业态零售额同比增长7.8%,增速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8.4%,产业融合作用明显。
4.“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消费升级类商品快速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看,五金电料、通讯器材、家具、化妆品类商品零售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33.3%、25.2%、24.4%和22.2%,增速同比提高18.4、10.0、17.2和10.2个百分点。
表12018年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类值数据
指标名称 | 绝对量(亿元) | 累计增速(%) |
限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 | 3994.5 | 9.6 |
其中:汽车类 | 1560.3 | 5.5 |
石油及制品类 | 665.0 | 14.5 |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 405.5 | 15.3 |
粮油、食品类 | 330.2 | 11.0 |
中西药品类 | 109.0 | 10.9 |
日用品类 | 144.5 | 7.7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 198.9 | 9.4 |
通讯器材类 | 109.3 | 25.2 |
金银珠宝类 | 75.2 | 10.9 |
化妆品类 | 67.2 | 22.2 |
文化办公用品类 | 63.2 | 4.8 |
家具类 | 28.0 | 24.4 |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 21.0 | 6.0 |
五金电料类 | 14.7 | 33.3 |
5.“一带一路”拓宽销售途径,销售额保持快速增长。在“一带一路”政策和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作用下,商品交易对象增多、部分出口商品量价齐升。从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销售额看,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25299亿元,同比增长16.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从海关数据看,上半年全省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8.9%,进口同比增长18%,分别比全国平均高1.0和7.5个百分点。
图2 2017-2018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分行业增速(%)
6.汽车类商品关税下调未至,持币待购氛围较浓。5月下旬,财政部调整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汽车整车税率为25%的135个税号和税率为20%的4个税号的税率降至15%,对进口汽车销售价格影响较大,从限额以上单位类值看,上半年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560亿元,增长5.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9个百分点,市场持币待购氛围较浓。
二、发展趋势和需关注的问题
(一)发展趋势
今年以来,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初见成效、个税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消费品及汽车进口相关关税调降、增值税税率下调等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密集落地,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品市场活力将持续释放。上半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47元,实际增长6.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居民消费能力有所增强,预计下半年社会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二)需关注的问题
1.贸易摩擦未歇,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回落。在国际市场贸易磋商尚未尘埃落定的影响下,美元指数高位震荡,市场对系统性风险担忧加剧,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回落,钢材、水泥和有色金属,分别回落0.2%、1.0%和2.0%,近期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将一定程度上影响供方销售行为。
2.消费热点未显,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行。近年来,随着“扩内需、促销费”等政策相继落地,部分商品特别是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趋向饱和,据统计,我省百户汽车保有量为47.9辆,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需挖掘更多的消费热点。调查显示,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为124.1,比一季度下降3.8点,连续两个季度呈下行态势。
三、下半年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1.不折不扣抓好消费利好政策落地,提振消费信心。抓住减
税降费之机,深化“同线同标同质”,完善售后保障体系,净化消费环境,确保市场商品符合消费者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确保消费者买的放心、用的安心,以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2.加快发展新零售等商业新业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近年来以线上加线下、数字加实体为特征的新零售企业发展迅猛,成为带动传统零售业销售回暖、促进实体零售业改造提升的有效途径。各地应加快引进、培育和发展新零售等新型业态,推动电子商务平台与实体商业的双向融合,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新技术在传统商业中的深度运用,不断提升消费购物体验,培育形成消费新增长点。
3.抓住国家扩大进口的有利时机,持续推动消费升级。抓住党中央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之机,积极参与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利用我省自贸区、跨境电商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优势,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市场准入,激活市场潜能,加快打造进口商品“世界超市”,进一步推动我省消费升级。
上一条:2018年上半年浙江经济稳中有进
下一条:上半年浙江工业经济稳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