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2017年浙江就业形势分析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8-03-04   点击数:

2017年,浙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经济运行保持稳走向好的同时,就业形势持续趋好,就业人员稳步增长,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企业用工进一步向好。

一、就业形势持续趋好

1.失业率持续降低。12月份,杭州、宁波、温州、台州4个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城镇调查失业率略低于上年同期,继续保持较低水平。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3%,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比三季度下降0.08个百分点,自2016年二季度以来连续7个季度下降。

2.企业经营情况好转,用工需求增加。企业用工调查显示,2017年下半年,42.1%的企业反映利润总额同比增长,高出上半年4.1个百分点,比反映利润总额下降的企业比重高9.4个百分点。在用工增加的企业中,有55.6%的企业是因为生产任务或订单增加,40.0%的企业是因为季节性用工。下半年用工总人数比上半年增长15.3%,同比增长18.5%,用工需求向好,其中,招录新员工比上半年增长4.5%,流失员工比上半年减少16.4%。24.3%的受调查企业预计下阶段用工数量将增加,预计用工数量将减少的企业只占18.7%,其余企业用工将基本持平。

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水平。截至8月底,浙江201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就业人数达到29.1万人。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7.1%,上升0.1个百分点;本科生就业率95.8%,上升0.2个百分点;专科(高职)生就业率97.7%,上升0.2个百分点。从就业流向看,毕业生以省内就业为主,达25万人,占86%,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和温州。

4.单位从业人员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三季度末,规模以上单位从业人员1675.8万人,同比增长3.2%。分经济类型看,非私营单位同比减少9.5万人,减少1.3%;私营单位增加61.9万人,增长7.1%。

5.就业信心持续提升。据浙江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2017年四季度,消费者对就业形势的判断继续保持乐观,就业信心指数为136.7,比三季度上升8.0点,运行于“乐观”区间。其中,反映消费者对当前就业状况评价的就业满意指数为138.6,上升6.1点;反映消费者对未来就业状况预期的就业预期指数为135.4,上升8.5点。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普通员工和高级技工用工缺口较大。企业用工调查显示,2017年下半年缺普通员工的企业占调查企业的55.1%,缺高级技工的企业占36.5%,缺科研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企业各占24.3%,各种人员都不缺的企业占11.2%。用工缺口最大的仍然是普通技工,其次是高级技工。

2.“招工难”的企业比重较大。2017年下半年,79.4%的受调查企业表示存在“招工难”问题,比例比上半年上升7.2个百分点。认为“招工难”问题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的企业数量合计占19.6%,比上半年进一步上升0.2个百分点。70.6%的企业认为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求职者对薪酬、工作环境等期望过高”,50%的企业认为“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42.4%的企业认为“求职者人数总体上减少”。企业调研情况也显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对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工作强度的要求差距较大,这一结构性矛盾是近几年“招工难”问题的主因。

3.用工成本进一步上升。调查显示,2017年下半年有60.6%的企业反映近期所招普工的平均底薪上涨,而平均底薪下降的企业只有1.9%。下半年新招普工月底薪在2500元以下的企业占22.6%,比上半年减少1.5个百分点;底薪在3500元以上的企业占22.6%,比上半年增加1.3个百分点;底薪中位数从上半年的2925元增加到下半年的3000元。86.2%的企业认为,底薪上涨给企业带来一定压力,但还能消化;认为压力明显增大的企业占7.7%,有6.1%的企业认为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

4.员工稳定性有待提高。企业用工调查显示,12月,在反映有员工流失的企业中,76.4%的企业认为流失的原因是员工个人原因辞职,远远高于员工退休(23.6%)、生产任务不足(14.6%)、技术改造(10.9%)等其他原因,员工跳槽较为频繁。

三、展望和建议

2017年,浙江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质量效益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预计2018年,就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向好趋势,但就业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容小觑,要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高质量就业。

1.推动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等八大万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大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养老、家政服务等行业和互联网融合,不断扩大新型业态就业规模。推动小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更好发挥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促进区域间人力资源交流合作。

2.针对市场需求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力度。要紧紧围绕产业、企业需要,针对市场最为紧缺的普工与高级技工,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升教育培训水平,增加用工市场有效供给。大力推动多层次、多类别的定向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改善日益突出的用工结构性矛盾。加快劳动力资源由数量型向质量和素质型转变,更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努力实现培训和就业同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匹配,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3.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实现多元化就业。要进一步优化支持和促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政策服务,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职业指导、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设立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岗位就业。

4.多方面关怀员工,以感情留人。由于劳动力市场“卖方市场”特征日趋明显,求职者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容易出现频繁跳槽现象,用工企业应从工资收入、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企业文化、人文关怀等多方面出发,改善员工感受,争取以感情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