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明确提出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均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的重大战略目标。2011 年,浙江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把符合浙江实际的海洋新兴产业、核电关联产业等也纳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确定了到2020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0%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浙江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投资平稳较快增长。2014-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3%,远高于工业投资年均增长9.0%的水平。投资对稳增长和调结构起着关键作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在全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走在前列,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变得愈加重要。
本文通过对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现状与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探讨提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近几年来,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较快增长,为经济转型升级及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的支撑。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工业投资
2016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745亿元,比上年增长7.9%。九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保持一定增长,增速差异比较明显。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产业、核电关联产业等投资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32.0%、29.9%、16.4%和12.1%。从近几年的走势看,受全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放缓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出现明显回落,2016年分别比2015年、2014年回落8.5和7.9个百分点。2014-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3%,明显高于同期工业投资年均增长9.0%的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也明显提高,从2013年的26.8%提高到2016年的30.2%。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产业增长情况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重点突出,结构不断调整
从产业投向看,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等四大产业。2016年,四大产业共投资2122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达到77.3%。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投资802亿元,尽管其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比重连续下降,但2016年比重仍为29.2%,规模继续领先;新能源、生物产业投资在保持较大规模的基础上,增长也相对较快,三年年均增速分别为17.0%和18.8%,2016年所占比重比2013年分别提高3.9和1.5个百分点;总量规模最小的新能源汽车投资四年平均增速最快,达24.9%,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从2013年的1.7%提高到2016年的2.1%;引领信息经济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三年年均增长16.6%,2016年所占比重也比2013年有所提高;海洋新兴产业投资发展也比较快,规模不断加大;新材料产业、核电关联产业平稳增长,三年年均增速分别为9.4%和8.8%;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近几年来明显下滑,由2013年的30.6%回落到2016年的2.5%,所占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
表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产业占比变动情况(%)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增长差异较大
分区域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区域分布比较集中,各市之间差异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宁波、绍兴、嘉兴、台州、杭州等5市,2016年合计为1800亿元,占全省的65.6%。2016年,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达34.7%,为全省最快;宁波、温州、嘉兴等3市增速也超过两位数,分别为14.3%、11.3%和10.7%;衢州和台州两市则下降,降幅分别为17.1%和0.6%。从2014-2016年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长情况看,温州、湖州等市年均增速均超过20%,分别为24.3%和22.5%;嘉兴、金华、台州等市年均增速也均超过13.3%的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16.5%、10.1%和17.6%;而杭州、衢州、舟山、丽水等市年均增速仅为个位数。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与工业投资对比看,2016年,11个设区市中有7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高于工业投资;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最高,达到38.5%;金华市最低,仅占工业投资的23.2%。
表3 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地区情况
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投资的有力支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顺利实现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
过去几年,尽管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并不十分明显。2016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2%),但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有6.9%,离全国和浙江提出的2020年目标还有较大距离。2014-2016年,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均明显高于工业投资增速,而同期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对产业增加值的直接拉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十三五”期间,浙江要保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顺利实现国家和我省制定的目标任务,切实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实现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培育和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且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工业投资,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的推进了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近几年,较快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有效的推动了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3年的23.5%提高到2015年的25.5%。按照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统计新方法估算,增加值比重又比2015年有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结构也随着其投资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投资规模大的产业其增加值总量也相对较大。通过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向技术资本密集、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提高浙江经济发展效率有效方式
近年来,以投资效果系数反映的浙江工业投资效率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2014、2015年浙江工业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0.11和0.07,处于历史的底部。而两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0.15和0.11,明显高于工业投资效果系数。这表明,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对于提高工业经济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从浙江要素禀赋匮乏、外向型经济受到严峻考验等实际情况看,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工业投资应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实现浙江产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构建浙江产业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目前,浙江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层次、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外需不足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竞争激烈,国内需求也很难替代出口不足,浙江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升全省创新发展能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较快增长,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浙江采取了一系列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扶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支持和配套政策还不完善。部分地区为了追求规模投资和经济增长,提高当期“政绩”,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缺乏长远考虑,盲目跟风建设,并试图通过在短期内拉动市场增加地方产值,对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过度干预,导致一些地方产业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内部结构需要继续优化调整
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投向相对集中,但具体产业内部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能源产业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和加工,产业链水平较低。近三年来,浙江新能源产业投资规模很大,增速也相对较高,但其2016年增加值仅为292亿元,远低于投资规模相近的新材料产业增加值。此外,生物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等领域,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还不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存在低端化,重规模不重质量的现象,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雷同和低水平竞争,进而带来了产业缺乏竞争力和产能过剩的隐患。
(三)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意愿不足
浙江是民营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省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对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高度战略化和低度市场化之间的矛盾。目前浙江民营制造业企业大多还位于世界乃至国内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附加值较低,而要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投入多、资源缺、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困境。对于多数企业投资者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见到经济利益,无心做长线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不足,投资意愿不强。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企业资金来源压力普遍较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性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突破技术创新,同时将技术转化为成果的时间周期较长,企业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对资金的需要尤为迫切。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尽管浙江金融改革和金融产品创新比较超前,但是金融体系所提供的资金还是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现实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究其原因,一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对较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政策支持保障少,积极性不高;二是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风险投资有效运营及退出的平台和渠道还不够通畅。浙江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获取资金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渠道还比较窄,资金来源的压力比较大。
四、加快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平稳较快增长,优化产业投资结构
浙江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战略性新兴投资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目前,浙江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在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重点应放在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大力提高投资效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目前浙江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结构调整,要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电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投资,提高其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通过政府引导,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发展的方向一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扶持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后金融危机时期以来,不管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的东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体制、政策和市场等方式的综合设计,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示范项目建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因此,浙江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产业投资的有序发展。例如,进一步完善产业激励政策,发挥财税与创投基金的杠杆作用,利用财税和创投基金杠杆加速社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转移。
(三)坚持市场经济导向,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本优势
目前,浙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办法,政府扶持性投入逐步退出,实现向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为主转变,让市场机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等问题。要充分利用浙江丰富的民间资本,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在新一代信息和物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加大投入,积极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竞争优势突出的新兴产业项目,着力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四)大力推动金融创新,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资金来源渠道
从目前浙江的实际看,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金融创新,建立能够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一是努力提高民间资本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组建区域性银行、风险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等方面的市场准入管制,提高我省民间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不断完善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应鼓励具备必要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运用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多种手段进行直接融资,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多种融资形式。
下一条:2017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开局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