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继续平稳增长。从工资总额看,全省单位就业人员全年工资总额共发放13677.7亿元,比上年增加1062.6亿元,增长8.4%。从平均工资看,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63元,比上年增加3318元,同比增长6.9%。
一、各分组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比较及特点
1.从全社会单位看,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均保持增长。
2015年,浙江省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6668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6633元,增长10.3%;集体经济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5333元,下降2.4%;股份制、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等其他经济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8989元,增长7.0%。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1272元,比上年增加2583元,增长6.7%。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是,2015年全省范围内将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养老保险制度,个人缴纳的有关费用作为税前工资的组成部分纳入了工资总额,如果扣除机关事业单位对平均工资的影响,全省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比上年约增长7%。
2.从非私营单位看,教育行业年平均工资增长最快。
随着教育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推进,2015年浙江教育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882元,比上年增长13.5%,成为增速最快的行业,增速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其后依次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分别增长11.3%、10.4%、9.9%和9.8%。金融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速较低,分别增长0.3%、4.2%、4.3%、4.6%和5.8%。一些长期以来高收入的国有垄断行业如金融、电力等进行了调薪,增速放缓明显。同时,随着我省环境治理的重拳出击,关停了大量对环境破坏大的高污染、高耗能采矿业单位,因此,采矿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出现负增长,下降1.0%。
3.从私营单位行业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工资水平最高。
在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达到54714元,是我省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1.06倍;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1826元,是全社会平均水平的1.01倍;第三位是卫生和社会工作51646元,略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32673元,为我省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63.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4644元,为全社会平均水平的67.3%;住宿和餐饮业34681元,为全社会平均水平的67.4%。尽管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平均工资与全省水平差距较大,但其增长势头较快,其增速明显高于非私营对应行业,增速分别为8.1%和8.0%,高出3.9和2.2个百分点。
4.全社会单位工资数据与相关数据的比较。
从与相关数据比较分析,2015年浙江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63元,增长6.9%。其中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名义增长8.3%,与同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工资与收入的增速基本同步,增幅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低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8个百分点。全省平均工资增幅介于城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幅之间,另外考虑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可以看出劳动工资统计的全省平均工资数据与住户调查的全省人均收入水平数据基本匹配。
5.行业间年平均工资差距依然存在,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从平均工资增长速度看,随着我省“四换三名”“三改一拆”“浙商回归”等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加力,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企业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依然保持稳定增长。2015年,19个行业中,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居前十位的行业,单位就业人员仅占全省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的16.1%,这十个行业的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各行业前三位分别是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平均工资分别为127237元、100699元和96647元。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居各行业后三位的是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平均工资分别为33658元、36775元、37523元。行业差距依然存在,但差距正在逐年缩小过程中,2015年最高行业年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的3.78倍,2014年是3.79倍,2013年是4.08倍,差距缩小趋势明显。
二、针对行业间存在的差距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行业布局。加速推进“机器换人”“腾笼换鸟”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把以劳动聚集、资源消耗为主的产业转变为靠先进技术、资金、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努力提高各行业劳动者报酬,提高劳动生产率。
2.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提升薪酬的能力。浙江是流动人口大省,流动人口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技能不高,难于适应高新技术岗位的需求,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实施劳动者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以适应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增强劳动者提升薪酬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传统低收入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广大进城务工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应从政策上扭转种地不赚钱的现象,逐年提高种地补贴,并推进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加快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此外,还应继续完善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保障机制,同时对一些公益类和公共类行业也要加大补贴和补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