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重大举措,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国民经济稳健发展,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积极实施一系列促进居民增收措施,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消费领域拓宽、新兴热点逐渐形成,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93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50.8%,年均增长10.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3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0年增长57.7%,年均增长12.1%,实际年均增长8.7%。基本实现了居民收入与GDP的同步增长。
(一)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收入结构更趋合理
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317,比2010年增长45.6%,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773元,增长66.8%,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转移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动力。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和退休金标准的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的民生转移支出快速增加。2014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5338元和1821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80.9%和94.2%。
经营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十二五”时期保持平稳增长。2014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经营净收入分别为6379元和5237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49.7%和43.0%。
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2014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财产净收入分别为5358元和543元,仅比2010年增长8.0%和26.8%。
(二)居民收入差距渐趋缩小,收入分配问题有所缓解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十二时期的前四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平均年增长速度农村比城镇快1.3个百分点。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2,到2014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下降到2.09大大小于全国的2.75倍。。
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倍数缩小。按城乡居民五等份收入组计算,2014年,20%最高收入组与20%最低收入组收入差距倍数,城镇下降到5.09倍,农村下降到6.39倍。
区域间收入差距也渐趋缩小。收入水平较低的丽水市,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居各市首位。收入水平较低的衢州市居民收入增速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11个市城镇和农村高低收入倍数已分别缩小到1.47倍和1.81倍。
(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居全国前列
2014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8844元,高40%;农村居民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0489元,高84.7%。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4年居全国第3位,省(区)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首次超过北京506元,列上海之后居全国第2位,连续30年居省(区)第1位。
二、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
2014年,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分别达到27242元和14498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0.4%和5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7%和7.7%。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优化,生存消费增长平稳,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增长快速。2014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8.3%和31.8%。居民消费中,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信息通信、交通出行的支出快速增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居民消费更趋个性化、高档化、品牌化和便利化,享受型消费成为主流。
(二)教育文化娱乐消费颇受重视
2014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达到2643元和1355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9.7%和9.3%,成为仅次于“吃住行”的第四大居民消费项目。特别是旅游成为居民增长见识、放松精神的重要选择,出国游、乡村游、度假游、购物游等多种旅游方式迅速兴起,旅游花费成为文化娱乐消费的主体。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支出达660元,占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的比重高达74.7%。
(三)信息消费网络消费高速增长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手机、4G上网、智能电视、平板电脑、宽带网等信息消费成为热点,网络消费发展迅速,成为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新亮点。网络购物从时尚变成消费习惯。2014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为372元和64元,每年增长率都超过50%以上。
(四)家用汽车成为家庭必备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2014年,每百户城镇和农村民家庭新购买家用汽车2.8辆和1.7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3.5辆,农村居民家庭也达到19.2辆。与汽车相关的汽油费、保险费、修理费等用车费用成为家庭的重要消费项目。汽车快速进入家庭,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五)居住条件和品质进一步改善
城乡居民家庭居住面积增加,居住空间越加宽敞。2014年末,城镇常住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9平方米,比2010年末增加5.6平方米;农村常住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61.5平方米,比2010年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居住配套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都饮用经过净化处理自来水、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用上了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居住条件的改善更体现在室内装潢设计上,住房装修后入住已成为惯例,多数家庭住上了功能齐备、设计科学、装潢精致、美观舒适的住房。
三、居民生活存在的主要回题
(一)居民收入增幅慢于全国
进入“十二五”时期,全国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快,居民收入增长也呈现出相似态势,前四年,浙江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34.3%,低于全国35.8%的同期增长率;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39.5%,而全国同期 增长47.2%低6.7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增长动力削弱
“十二五”时期,浙江基本实现了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目标,但居民收入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增长,但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缺乏工资增长机制、企业从业人员受经济回落和效益下降影响,职工工资增长受到压制。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低于GDP增幅,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率已进入中低速度阶段。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缺乏有效的增收途径。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受劳动力和租金成本上升和市场需求不振影响,家庭经营困难、效益不高,制约收入增长。
(三)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
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低收入家庭、贫困家庭生活依然困难。低收入家庭因就业率低、就业收入低、文化程度低,使得工资收入不高。低收入家庭往往有成员生病无法就业,同时还需承担大额的医疗支出,家庭生活负担重。不断提高的食品价格、教育费用、住房租金和医疗费用,使低收入家庭始终感受到生活的压力。这些家庭因自身的因素无法享受经济增长的好处,只能依赖政府的社会保障来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