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节能成效显著 节能潜力较大——“十二五”以来浙江经济发展评价分析之六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14年,浙江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6.1%,“十二五”前四年累计下降17.8%,预计能较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节能成效明显。在取得节能成效的同时,节能空间有所缩小,2014年浙江万元GDP能耗水平仅0.50吨标准煤,在全国各省市中仅高于北京、上海和广东,节能空间明显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雾霾天气状况、能源供需矛盾、碳排放压力以及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都使得“十三五”节能降耗工作重要性不断提高,节能降耗压力越来越大。

一、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1.“十二五”规划约束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浙江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节能降耗措施,能耗增速回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1-2014年,全社会能耗比上年分别增长5.7%、1.4%、4.1%和1.0%,四年平均增长3.0%,增速比“十一五”时期下降4.0个百分点,预计可以顺利完成“十二五”能耗总量控制目标;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3.1%、6.1%、3.7%、6.1%,四年累计下降17.8%,预计能顺利完成“十二五”单耗下降18%的约束性目标。

2.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为节能主战场。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大用能部门,在全社会节能中起主导作用。浙江大力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工作,通过实施万吨千家企业节能、严把能评准入关、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节能技改项目等措施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4年,浙江工业[1]单位增加值能耗约比2010年下降21.8%,比单位GDP能耗降幅高4.0个百分点。从工业行业内部看,节能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增加。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6.7%,38个大类行业中,单耗降幅在10%以上的有6个行业,5%-10%之间的有27个行业,仅5个行业单耗不降反升。八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均有所下降,其中,石油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化学纤维单耗分别比上年下降15.6%、8.2%和8.0%,均超过工业平均水平,对工业节能贡献较为明显;纺织、造纸、化学原料、黑色金属冶炼和电力单耗分别下降5.0%、3.4%、2.7%、1.7%和1.4%。

3.二次能源生产规模扩大,加工转换效率提高。受区域性地质资源的限制,浙江一次能源产量不到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0%,生产活动和居民生活所需的大部分能源,要依靠二次能源生产,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二次能源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2014年,浙江火电和热力产出分别为2340亿千瓦时和39044万吉焦,比2010年增长12.4%和13.5%。近年来,浙江通过加快大型发电机组建设、淘汰小火电和完善统调燃煤机组有序调停等措施,在能源加工转换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明显提高。2014年,浙江火力发电煤耗为275克标准煤/千瓦时,比2010年下降20克标准煤/千瓦时。

4.各地节能工作均有明显成效。浙江通过建立政府为调控责任主体,企业为市场和社会责任主体,各行业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节能工作体系,有效推动各地节能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浙江11个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高。2010-2014年,杭州、金华、绍兴和湖州的累计节能率分别为20.1%、20.0%、18.8%和18.2%,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温州、衢州、宁波、丽水、嘉兴、舟山和台州的累计节能率分别为17.5%、17.0%、16.7%、16.7%、16.1%、14.5%和14.4%,降幅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均接近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

二、节能路径分析

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主要由各产业能源强度和增加值比重决定,在各产业能效不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变动会引起全社会能效变化,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各产业能效变动也能引起全社会能效变化。从我省情况看,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的优化、企业生产规模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都是高耗能行业节能的重要路径。

(一)产业行业结构优化推动节能

1.结构节能成效有所显现。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促节能。“十二五”时期,浙江加快调结构、促转型的步伐,结构节能对全社会节能贡献已有所显现。2012年和2014年,二产比重比上年下降,结构变化有利于节能,影响程度约6.3%和5.7%,拉动单位GDP能耗下降约0.4和0.3个百分点。2011和2013年,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与上年比基本持平,结构变化对全社会节能基本无影响。二是工业行业结构优化促节能。“十二五”时期,浙江着力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如2014年,行业结构变化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约0.7个百分点,2011年和2012年行业结构变化也有利于节能,各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0.1个百分点。但2013年,受宁波禾元化学、巴陵恒逸己内酰胺和衢州杭氧气体等企业投产影响,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上升,行业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如扣除这几家新投产高耗能企业影响,结构变化可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能耗下降约0.4个百分点。

2.行业能效提升对全社会节能贡献明显。一是第二产业能效明显提升促节能。“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能效提高在全社会节能中起主要作用。2011-2014年,第二产业拉动全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0.018、0.031、0.020和0.022吨标准煤,拉动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2.9、5.2、3.6和4.2个百分点。二是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促节能。八大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工业能效上升的主要推动力。2011-2014年,八大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对规模以上工业节能的贡献分别为60.0%、71.0%、83.5%和58.4%,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贡献分别为32.4%、9.4%、38.8%和13.7%,黑色金属冶炼业的贡献分别为7.7%、19.6%、22.4%和2.5%。

(二)产品消费结构优化推动节能

1.行业内部产品结构优化。浙江大力推动高耗能行业产品结构升级,提高重点高耗能产品的外购比例,有效推动行业节能。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为例,“十二五”前四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单耗较高的水泥熟料产量累计下降5.9%,单耗相对较低的水泥产量增长11.5%;黑色金属冶炼业中单耗较高的粗钢产量累计增长26.7%,比钢材产量增速低18.6个百分点。依靠有力的行业内部结构调整措施,非金属矿物制品和黑色金属冶炼业成为“十二五”时期取得较大节能成效的行业之一,两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节能的贡献较低时达20%左右,较高时60%左右。

2.企业生产规模结构优化。浙江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大力推进“上大压小”等工作,有效优化行业生产规模结构,提高行业能效。以火电行业为例,“十二五”前四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91.4万千瓦。同时,大机组和特大机组陆续新建投产,机组结构优化。“十二五”期间,我省陆续上马8台66万超超临界以上机组,合计732万千瓦。机组结构改善有效降低火力发电煤耗,2014年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平均发电煤耗比2010年下降20克标准煤/千瓦时。

3.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浙江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扩大高效清洁的天然气等能源品种的使用比例,也对行业节能工作发挥积极作用。2014年,天然气消费量76.5亿立方米,比2010年增长1.4倍,天然气消费占比约4.8%,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改变“十一五”初期我省基本无天然气消费的状况。在居民消费领域广泛使用天然气外,火电厂也积极使用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发电机组发电煤耗比煤电机组低约60克标准煤/千瓦时,有效推动全省平均发电效率的提升。

三、节能降耗面临的主要困难

1.能耗基数低,进一步节能的边际成本和难度提高。2014年,浙江单位GDP能耗0.50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国各省市中仅高于北京、上海和广东,节能降耗空间明显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以来,浙江节能降耗工作已持续开展9年多时间,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的潜力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挖掘,“十三五”节能降耗工作将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继续挖掘节能潜力的难度逐渐增大,节能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

2.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浙江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能有效推动“十三五”节能工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加快发展化纤、造纸和化工等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的需要,如要进一步加快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会大幅增加能源消费需求,提高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各地在经济发展中也都会遇到类似矛盾。“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且可能会更加突出,如何更好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之间的关系,将是“十三五”我省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3.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矛盾突出。2014年,浙江居民生活用能占全社会能耗比重约1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用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呈刚性增长趋势,对全社会节能形成较大压力。

四、节能潜力仍较大

1.三次产业结构节能潜力较大。按可比价计算,三产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单位GDP能耗下降1个百分点。2014年,浙江第三产业占比为46.2%(2010价),比二产比重低3.8个百分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十三五”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15年,如果确保三产比重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则能拉动单位GDP能耗下降约5个百分点。

2.工业内部结构节能潜力较大。2014年,浙江八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装备制造业的5倍,八大高耗能行业比重每下降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近1个百分点。尽管“十二五”期间高耗能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和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比重下降,但受一批新上高耗能项目影响,化学原料和化学纤维制造等行业比重不降反升,工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行业产业基础仍较薄弱,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较大。2015年,浙江提出打造信息、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产业发展战略,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将成为“十二五”节能的主要方式之一。

3.高耗能行业节能潜力缩小,加大力度仍有潜力可挖。高耗能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能效大幅提升,对全社会节能贡献较大,节能潜力有所缩小。“十三五”期间,通过继续加强节能精细化管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应用步伐等措施,仍有不少潜力可挖。一是行业内产品结构调整仍有潜力可挖。火电行业抽凝机组发电煤耗一般高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远高于全省平均,抽凝机组在火电机组中占比仍达50%左右,逐步替代抽凝机组有助于降低发电煤耗。水泥行业可继续减少水泥熟料产量,增加外购量,进一步降低水泥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这既是我省石灰石资源日益匮乏的客观要求,也是继续提高行业能效的重要手段。二是提升传统优势行业仍有潜力可挖。我省高耗能行业中纺织、化学原料和化学纤维属于传统优势行业,但多数产品仍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产业层次低,工业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增加值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提升传统行业附加值,也是行业能效提升的重要途径。三是继续加大节能技改力度仍有潜力可挖。如火电行业中还存在不少中温中压锅炉,热效率较低,通过锅炉技术改造有助于发电煤耗的下降。

4.优化能耗结构有利节能。火电机组中,燃气机组平均发电煤耗约比燃煤机组低60克标准煤/千瓦时,2014年,我省火电机组中燃煤机组发电量占比达90%左右,燃气机组仅占8%左右,日本和韩国的燃气机组占比均在20%以上。“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燃气机组发电比重,能有效降低发电煤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发展循环经济有利节能。节能不仅需要直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耗能产品和资源的使用,从源头控制能耗的过快增长。如在建筑领域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或通过新型建筑材料的替代应用减少水泥和钢材的消耗可以有效控制水泥、钢铁行业过快增长从而达到节能目的;在办公领域加快无纸化办公或废纸再利用进程可以减少纸张消耗控制造纸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不仅是对资源的一种节约,同时也减少了资源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综上所述,浙江作为能效先进地区,继续实现单位GDP能耗的大幅下降难度很大,但只要围绕浙江节能潜力所在,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关系,克服困难,大力推行各项节能政策措施,还是能继续有效控制能耗总量增长,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浙江单位能耗基数已经比较低,建议设定“十三五”节能目标应略低于全国平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