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5年来,浙江文化建设紧扣时代脉搏,以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服务群众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取得了辉煌成就,文化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近年来,我省认真践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强省”的工作理念,启动实施文化发展“六区”计划,即打造全国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区、文化遗产保护模范区、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优秀文化人才集聚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区,在工作中突出抓谋划、抓重点、抓创新,文化强省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一、文化艺术丰富活跃
文化惠民工作成效显著。解放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文化服务能力非常薄弱,尤其城乡差异大。随着浙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级领导文化自觉的增强,文化惠民工作被放在突出位置,抓住农村文化这个薄弱点,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措施。2013年,全省文化馆102个、公共图书馆98个,全省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05家,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97.8%,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完成了省、市和60%以上的县级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并与国家数字图书馆虚拟网联通。全省联动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走亲等活动,持续推进“耕山播海”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支贫文艺免费培训、“唱响文明赞歌”文化关爱老少边贫地区等活动。2013年,全省文化系统共送戏下乡1.93万场次,送书242万册次,送讲座展览4941场次;开展文化走亲1100场次。全省各地以“汽车图书馆”、“流动文化馆”、“流动舞台车”为平台,建立起了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流动文化服务网络,有效地扩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群众文化生活蓬勃开展。成功举办“舞动浙江”——2013浙江省万人排舞大展演、浙江省第四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浙江省农(渔)民书画大展等省本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共18项,为群众搭建了文化活动舞台,引导和激励基层群众自觉、自发地参与文化创造。
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新中国成立初,舞台艺术实现形式相对单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舞台艺术创作不断繁荣发展,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演出市场日益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举办了一系列有全国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如2004年承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2006年承办了越剧诞辰百年庆典等,涌现出顾锡东、杨小青、茅威涛等众多的拔尖艺术人才。制定落实浙江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行动计划,推出省属舞台拔尖人才评选等重大举措,到2013年,共举办12届戏剧节,助力全省艺术创作生产,艺术创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在浙江省第十二届戏剧节上,共有53个戏剧新作参赛,31个优秀作品进入决赛,越剧《我的娘姨我的娘》、《江南好人》、昆剧《金印记》、婺剧《天下第一疏》、姚剧《五月杨梅红》等16个剧目获新剧目大奖。在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评选中,我省共有14件作品、5个项目分别获作品类、项目类群星奖,3名群众文化工作者被授予“群文之星”称号,获奖总数与广东、上海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并列第二。
文物保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明显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由1978年的3处增至2013年的231处,名列全国第五。全省有杭州、绍兴、宁波、临海、衢州、金华、嘉兴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0个。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省政府先后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970项,是全国首个由省政府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省份。在国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入选数量居全国第1位。我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开展,完成44778家国有单位的文物收藏情况调查。2013年9月国际专家顺利完成对大运河申遗项目现场考察评估,2014年6月22申遗成功。积极开展良渚遗址申遗前期工作,已提请国家文物局将良渚遗址列为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项目。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完成了良渚遗址、南宋临安城遗址、龙泉大窑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浦江上山遗址等8处大遗址入选我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文化市场实现新发展。解放以来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文化事业,文化市场处于次要的位置。1978年,全省艺术表演团体、电影放映点,全部为国有单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积极开拓文化专用车研发领域,目前,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已成功开发了流动舞台车、流动电影车、流动图书车等文化科技新产品。义乌文博会的成功举办,音像连锁、网吧连锁等现代文化物流业的发展,网络文化服务、文化经纪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大力推进,使得浙江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共成功举办了8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和9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八届义乌文博会实现展览成交额48.3亿元,增长6.9%,其中外贸成交额29.2亿元,增长5.81%;共吸引了68个国家和地区的472家中外企业、机构参展参会,123万人次参加了活动。全省在文化部门领取网络文化许可证的网络文化企业324家,注册资本50.7亿元,网络游戏消费规模和年新增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第四。
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解放以后至改革开放前,浙江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实行改革开放后,浙江恢复对外文化交流。本世纪初,文化部进一步下放了文化交流项目的审批权限,随着浙江对外经贸活动迅猛发展,浙江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举办“浙江文化周”,组织对外文化精品生产,鼓励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有效扩展了浙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2013年,我省共实施对外对港澳文化交流项目1048起,其中引进项目916起,派出项目132起。
二、广播电视成效明显
广播电视功能不断完善。我省各级广播电视在发挥好传达政令、宣传教育功能的同时,不断开发提供信息、娱乐和服务等多种功能,为照顾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节目内容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我省各级广播电台节目套数从1949年的1套增加到2013年108套,平均每日播出时间由8小时增加到2030小时,其中新闻资讯类节目占21.1%,专题服务类节目占25.5%,综艺类节目占24.0%,广播剧类节目占3.8%,广告占9.9%,其他占15.7%;电视节目套数已达到116套,平均每日播出时间达到2022小时,新闻资讯类节目占13.4%,专题服务类节目占11.5%,综艺益智类节目占4.5%,影视剧类节目占43.7%,广告占16.6%,其他占9.1%。在节目增加的同时,节目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浙江卫视的《浙江卫视新闻》、《中国好声音》和浙江民生休闲频道的《1818黄金眼》等节目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名牌节目。
影视动画品质不断提高。电视剧从1978年开始录制第一部黑白剧《约会》,到上世纪80年代的《鲁迅》,90年代的《中国商人》及进入新世纪涌现了《天下粮仓》、《至高利益》、《农民代表》、《温州一家人》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影视作品。2013年全省广播影视经营收入308.6亿元,增长29.8%,其中电影放映票房收入18.0亿元,增长28%。全省共有影视节目制作机构884家,总注册资金103.3亿元,民营影视企业占总数的90%以上。影视机构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年共制作电影36部,大制作浙产动画电影《盒子总动员》上映后引起较大反响,浙产动画电影实现突破;制作电视剧75部3071集,增长9.6%,《全家福》、《桐柏英雄》、《大明按察使》等浙产剧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时段播出,《隋唐英雄》等30余部浙产剧在各大卫视播出,《国家命运》、《温州一家人》、《焦裕禄》等11部浙产剧获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获奖数量全国第一,占总量的26%,创造浙江电视剧历史最好成绩;制作动画片1818集21154分钟,《乐比悠悠》等作品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动画片推荐全国播出,推荐数量居全国第一。
数字网络加快发展。我省无线广播电台从1949年的1座发展到2013年的78座。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线电视蓬勃兴起,全省11个市都先后办起了有线电视台,符合条件的所有县都办了广播电视台,成为全国第一个省、市(地)、县三级都完整地办有播出机构的省,2013年有线电视入户率为98.7%。1993年底建成了浙江卫星地球站,从1994年元旦起,省级两套广播、一套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传送,全省各地发射台、转播台、卫星地面接收站星罗棋布,2013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6%和99.6 %。全省城区已全面完成数字化发展任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均达到99%以上,居全国领先水平。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2013年全省数字电视用户数已达1334.3万户,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872.5万户。以华数为主体,多种合作方式共存构建全省统一的数字电视发展平台已初见成效。
广电惠民深入推进。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1997年开展广电“村村通”建设,实施广播“村村响”和中波转播台改造工程以来,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条件、综合传输和覆盖能力显著提高,大大改善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至2013年,全省绝大多数广电台自办广播和电视对农栏目都达到每周3档、每档10分钟的要求,省市县广播电视台共开办广播电视对农栏目864档。“广电进渔船”工程已全面完成,2013年完成3000艘渔船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安装,累计完成11000艘渔船设备安装。建立健全广播“村村响”维护管理长效机制,有线广播农村覆盖人口超过80%。“广电低保”工程让38.2万城乡“低保户”免费看上了有线数字电视。全年完成送电影下乡29.8万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10%。
三、新闻出版日益壮大
新闻出版综合发展。2013年,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连续第4年居全国第3位。全省公开发行的报纸有69种,是1949年的17.3倍,年发行量达34.7亿份,是1949年的388.6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阿里巴巴天猫书城正式上线,初期即入驻书商1000多家,推出在线图书130万种。继续扶持民营发行业规范有序经营,出现了晓风书屋、枫林晚书店等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书店。图书出版社由建国初期的1家发展成今天各具专业特色的图书出版社14家,音像电子出版社7家,具有网络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37家。新闻出版业已从单一纸介质向纸、磁、光、电多媒体发展,形成了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各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等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图书出版优质高效。建国以来直至改革开放,我省的图书结构较单一,图书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出现了全国性的严重的“书荒”,对各类出版物的需求猛增。省出版局根据当时图书市场的需求形势,提出了“多出书、快出书、出好书”的工作思路。2013年全省年出版图书12706种,总印数3.85亿册,分别是1978年的46.4倍和3.2倍;出版期刊223种,年发行量近0.81亿册,分别是1978年的10.1和20.6倍。2013年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达到48个,《浙江省2013年度重点出版物选题计划》共组织139种重点选题。《陆游全集校注》(13册)等14种作品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元画全集》等29种出版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资金、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工程及“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浙江日报》等8家报刊入选全国“百强报刊”。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推进“书香浙江”建设为主要载体,积极优化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以城乡公共阅报屏(栏)工程、服务“三农”重点出版工程、出版物发行小连锁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为载体,不断改善基层农村阅读条件。2013年在丽水、舟山试点建设300个“少儿之家”、捐赠少儿读物9万册。新建小连锁网点85家,至2013年底,总数已达345家,2013年实现销售码洋8000万元,组织出版“三农”重点出版物125种,送书下乡25万册(片)价值500万元码洋,制定农家书屋管理办法和“星级农家书屋”评定标准,全省评出400家星级农家书屋,促进农家书屋规范管理运行、发挥长效作用。积极推动2013年度全民阅读重点活动开展,发布《百种推荐书目》,倡导新媒体阅读和数字阅读,开展“书香之家”评选,39个家庭被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杭州西湖读书节、“智慧舟山全城悦读季”、衢州全民读书周等一批品牌阅读活动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