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产业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实力与科技发展水平。近年来,浙江医疗设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在保障居民健康和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医疗设备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我国重要的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医疗设备产业发展令人瞩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场需求刺激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产业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据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2013年,从事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数为1045家,是2005年460家的2.3倍;主营业务收入112.6亿元,是2005年38.7亿元的2.9倍(见表1),年均增长14.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医疗设备行业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90.3亿元和77.4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4.1和4.6倍,在10年时间中翻了2番多,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4.1%和15.5%。
经过3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浙江医疗设备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条相对完善、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的产业体系。2013年,浙江医疗设备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7%左右。据《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分析,浙江已发展成为我国各种医疗器械的重要制造基地。
表1 浙江省医疗设备产业发展相关指标
单位:家、亿元
年份 | 全部工业 | 规模以上工业 | |||
单位数 | 主营业务收入 | 单位数 | 资产 | 主营业务收入 | |
2003 | 43 | 11.2 | 9.9 | ||
2004 | 54 | 21.8 | 17.0 | ||
2005 | 460 | 38.7 | 69 | 34.8 | 29.2 |
2006 | 508 | 42.9 | 69 | 41.6 | 34.4 |
2007 | 560 | 39.9 | 92 | 51.6 | 45.6 |
2008 | 624 | 52.7 | 96 | 50.0 | 43.0 |
2009 | 678 | 54.9 | 129 | 60.4 | 45.6 |
2010 | 738 | 73.7 | 152 | 78.1 | 61.9 |
2011 | 796 | 90.2 | 62 | 72.0 | 62.3 |
2012 | 874 | 94.3 | 82 | 79.8 | 70.4 |
2013 | 1045 | 112.6 | 89 | 90.3 | 77.4 |
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2011年前为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2011年及以后为2000万元及以上。
(二)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医疗设备市场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国际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随着我国研发、生产水平的提高,与国外医疗设备生产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常规医疗设备已基本实现自主生产,高端医疗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且部分产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由此表现为我国出口逆差逐步缩小,并于2005年首次实现顺差。浙江医疗设备产业发展更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医疗设备行业出口交货值由2003年的2.5亿元、2005年的1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5亿元和2013年的30.6亿元,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24.6%提高到2005年的38.5%、2010年的40.8%和2013年的40.4%。在工业出口份额逐步下降的背景下,医疗设备产业逆势上升,表明我省医疗设备产业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创新能力增强,产品附加值提高
多数医疗设备是医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医疗设备产品制造技术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其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血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浙江医疗设备产业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2013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医疗设备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3.4%,比2005年的0.9%提高2.5个百分点,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30.8%,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0%,比规模以上工业的5.5%高4.5个百分点。
二、医疗设备产业发展的结构特点
(一)以小微型企业为主
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有所壮大,但仍以小微型企业为主。2013年,89家规模以上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中,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分别为1家、16家和72家,三种类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例分别为11.5%、39%和49.5%;利润所占份额分别为15.7%、44.2%和40.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为13.7%、11.4%和8.1%。这表明,小型企业赢利能力低于中型企业,而中型企业又低于大型企业。
(二)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经营水平领先
引进外商和港澳台商企业,进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对发展浙江医疗设备产业产生了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本土企业有所壮大,但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产业中仍占据半壁江山。2013年,规模以上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中,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6家,只占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总数的29.2%,但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占47.2%和44.2%。
(三)生产医疗诊断、治疗等技术含量高的设备的企业比较少
从行业和产品细分的角度看,规模以上工业中,生产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等技术含量高的设备的企业只有15家,只占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总数的16.9%,主营业务收入只占23.5%。多数企业以生产医疗、外科及兽医用设备(39家)和其他医疗设备(16家)为主。浙江一次性注射和输液器等产品在全国占较强优势。
三、医疗设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虽然浙江医疗设备产业整体发展迅猛,但仍无法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与世界医疗设备工业强国存在明显差距。目前,国内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70%已被跨国公司占领,多数关键技术被发达国家大公司所垄断,国产高端医疗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准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5年左右。具体来说,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
(二)缺少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龙头效应在医疗设备产业发展中十分明显。从地区看,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国稳居行业龙头地位,医疗设备产业销售占全球的40%左右。从企业看,世界排名前10位的医疗设备企业2004年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5%,2010年增加到44.8%。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与国内深圳、北京等地相比,浙江医疗设备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三)“低、小、散”的特征十分明显
浙江医疗设备产业集中度总体偏低,呈现小而散的状态,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规模以上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只有21家企业,超过5亿元的只有2家企业,没有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50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低于0.5亿元。规模以下的近1000家企业,户均销售只有368万元。多数企业仅占据低端价值链的一部分,且同技术水平层次的产品重复性高,缺少产业分工,企业层次不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四、相关建议
(一)把握医疗设备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的机遇
医疗设备产业的朝阳性已经不言而喻。从发展规律看,全球医药和医疗设备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我国仅为1∶0.2。全球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已占据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而我国只有14%,可以判断,医疗设备产业仍然还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中国机电网测算,2010年,中国医疗设备占世界份额的4%,而预计到2050,这一份额将达到25%。
近年来,医疗设备产业发展一直快于药品行业,同时医疗设备产业升级带来超额收益会使得原本在整体15%左右增速下,更能蕴藏产业升级带来高增长机会,预计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医疗设备产业复合增长率达20%~30%。
(二)发挥优势,努力巩固基础医疗设备市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基础医疗设备约占整体市场规模的75%,这为我国基础医疗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基础医疗设备主要以中小规模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要求。浙江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自动化控制和精密制造领域不断进步,在基础医疗设备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我国产品的竞争下,欧、美、日等国家医疗设备公司正逐步将在本土生产没有成本优势的基础医疗设备产品通过OEM或ODM等方式转移到中国制造。基础医疗设备市场竞争可能会加剧。各级政府在中低端医疗设备采购中应优先采购国产医疗设备,为医疗设备产业稳定发展提供的条件。
(三)积极创新,力争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发展医疗设备产业,必须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引进、消化、吸收依然是提高我省医疗设备产业技术水平主要路径。受巨大的中国医疗设备市场的吸引,世界医疗设备前十强中有八家已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浙江也要抓住机遇,努力引进国外知名跨国医疗设备企业。同时,各级政府应统筹科技、财税和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整合,通过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向市场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实现向医疗设备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