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要求,为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监测、评价工业强县(市、区)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信委省统计局关于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157号),省经信委、省统计局联合组织了2013年度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工作。现将评价结果分析如下。
一、工业强省建设的进展情况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战线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重点,着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工业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3年,全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工业增加值1636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8.7%;人均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8万元提高到3.0万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02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2012年的10.5%提高到11.5%。同期,质量效益各项指标明显趋好。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由2012年的18.3%提高到19.3%,提高1.0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由2012年的5.4%提高到5.8%,提高0.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2年的15.1万元/人提高到16.9万元/人,扣除价格因素后提高9.9%。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68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1%,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20.9个,比2012年增加0.3个;每万人拥有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4.1件,比2012年增加0.4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5854亿元,新产品产值率25.2%,比2012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三)结构优化稳步推进。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23.9%和24.9%提高到24.6%和34.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34.8%,与2012年基本持平。其中,反映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大幅提高,由2012年的46.3%提高到53.6%。
(四)单位资源占用产出有所增加。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85.8万元/亩,扣除价格因素同比提高12.6%;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1.2万元/吨标准煤,同比提高9.9%;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278.6元/立方米,同比提高12.3%。
表1 2013年浙江省工业强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指标值 | 完成程度(%) | ||
2013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2年 | ||
人均工业增加值 | 万元 | 3.0 | 2.8 | 54.7 | 51.2 |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 % | 11.5 | 10.5 | 95.5 | 87.6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 % | 19.3 | 18.3 | 64.4 | 61.1 |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 % | 5.8 | 5.4 | 58.1 | 54.0 |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16.9 | 15.1 | 48.3 | 43.1 |
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 % | 1.1 | 1.0 | 55.8 | 51.0 |
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 | 个 | 20.9 | 20.6 | 46.5 | 45.8 |
每万人拥有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 | 个 | 4.1 | 3.7 | 69.1 | 61.7 |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 | 25.2 | 23.0 | 71.9 | 65.7 |
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 | 25.3 | 25.1 | 42.2 | 41.8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 | 24.6 | 23.9 | 61.4 | 59.9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 | 34.4 | 24.9 | 86.1 | 62.3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 | 34.8 | 35.2 | 77.3 | 78.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 | % | 53.6 | 46.3 | 89.3 | 77.2 |
信息化指数 | - | 0.86 | 0.83 | 47.9 | 45.9 |
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指数 | - | 0.787 | - | 78.7 | - |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 万元/亩 | 85.8 | 77.6 | 42.9 | 38.8 |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 | 万元/吨标准煤 | 1.2 | 1.1 | 30.0 | 27.8 |
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 | 元/立方米 | 278.6 | 252.5 | 69.7 | 63.1 |
二、工业强县(市、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信委省统计局关于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157号),对90个工业强县(市、区)进行了综合评价。
(一)各县(市、区)工业创强的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评价结果,2013年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结果较2012年总体上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且各县(市、区)评价总得分区间分布情况得到明显改善。2013年,90个县(市、区)简单平均的综合评价得分为44.4分,比2012年提高3.5分。90个县(市、区)中,81个县(市、区)综合评价得分比2012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占比达90%。其中,提高5分以上、3~5分的县(市、区)分别达22个、27个。90个县(市、区)中综合评价得分超过60分的县(市、区)达8个,除滨江区、鄞州区、萧山区和慈溪市外,新增诸暨市、乐清市、上虞区和余姚市;综合评价得分在50~60分的县(市、区)有14个,比2012年增加4个;综合评价得分在40~50分的县(市、区)有36个,比2012年增加10个;综合评价得分在30~40分的县(市、区)有24个,比2012年减少14个;综合评价得分在30分以下的县(市、区)8个,比2012年减少4个。
表2 2012-2013年90个县(市、区)综合评价得分比较
综合评价得分区间 | 县(市、区)数量 | ||
2013年度 | 2012年度 | 两年比较 | |
得分超过60分 | 8 | 4 | 增加4个 |
得分超过50分 | 22 | 14 | 增加8个 |
得分超过40分 | 58 | 40 | 增加18个 |
得分超过30分 | 82 | 78 | 增加4个 |
得分低于30分 | 8 | 12 | 减少4个 |
(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2013年,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涉及的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得分呈同步提升态势,平均得分分别为45.7、39.1、52.0、50.8和37.1分,比2012年分别提高3.0、2.4、4.7、5.1和3.4分,说明各县(市、区)工业发展加快由注重总量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和信息化向更高层次深度融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工业在做大中不断做强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从总量规模看,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县(市、区)有17个,新增长兴县;超500亿元的县(市、区)有39个,新增新昌县。
从单项指标得分看,除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指数新纳入无法进行比较外,其余18个二级指标中有15个指标的实现程度均值比2012年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其中,提高最快的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规模以上制造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表3 2012-2013年19个二级指标实现程度均值比较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12年 | 2013年 | 提高 幅度 |
1 | 人均工业增加值 | 44.7 | 47.7 | 3.0 |
2 |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 83.6 | 86.0 | 2.4 |
3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 65.0 | 67.5 | 2.5 |
4 |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 57.1 | 58.4 | 1.3 |
5 |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45.8 | 50.9 | 5.1 |
6 | 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 52.1 | 57.0 | 4.9 |
7 | 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 | 44.7 | 44.3 | -0.4 |
8 | 每万人拥有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 | 45.0 | 47.4 | 2.4 |
9 |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59.6 | 62.6 | 3.1 |
10 | 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86.4 | 86.4 | 0.0 |
11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58.6 | 58.6 | 0.0 |
12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51.2 | 71.8 | 20.6 |
13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64.9 | 65.4 | 0.6 |
1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 | 71.1 | 80.1 | 9.0 |
15 | 信息化指数 | 45.7 | 46.9 | 1.2 |
16 | 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指数 | -- | 54.7 | -- |
17 |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 41.1 | 44.7 | 3.6 |
18 |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 | 41.9 | 44.4 | 2.5 |
19 | 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 | 64.6 | 69.6 | 5.0 |
(三)工业强县(市、区)试点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第Ⅰ档(201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县(市、区)综合评价平均得分60.6分,比2012年提高6.0分;第Ⅱ档(201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500~1000亿元)县(市、区)综合评价平均得分为49.3分,比2012年提高4.0分;第Ⅲ档(201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下)县(市、区)综合评价平均得分为39.0分,比2012年提高2.8分。其中,20个工业强县(市、区)试点综合评价平均得分和5个一级指标平均得分都明显高于其他70个非试点县(市、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3年,20个省级工业强县(市、区)试点平均得分56.6分,较2012年高5.0分,提高幅度比70个非试点县(市、区)高出2.5分。
表4 2013年综合评价各档得分均值比较表
档 次 | 规模 效益 | 自主 创新 | 结构 调整 | “两化”融合 | 绿色 发展 | 综合评价得分 |
Ⅰ档(201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 | 63.4 | 60.5 | 71.1 | 57.8 | 47.4 | 60.6 |
Ⅱ档(201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500~1000亿元) | 51.1 | 45.2 | 58.0 | 55.2 | 39.1 | 49.3 |
Ⅲ档(201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下) | 39.7 | 32.0 | 45.5 | 47.7 | 33.9 | 39.0 |
三、工业强县(市、区)建设的问题分析
从2012年度、2013年度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结果看,当前我省工业化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做强工业、发展现代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依然任重道远。
(一)做强工业的步伐还有待加快。个别县(市、区)综合评价得分过低、县(市、区)之间得分差距过大问题没有明显改善。除少数县(市、区)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宜大规模发展工业外,我省仍有相当比例县(市、区)工业经济基础不够扎实,发展水平不够高。全省还有半数以上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低于500亿元;有32个县(市、区)综合评价得分低于40分,占1/3以上。按近两年的得分提升速度,采用趋势外推法测算,到2020年,90个县(市、区)综合评价平均仅达70分左右,实现既定目标的难度不小,工业强省、工业强县(市、区)建设步伐还需加快。
(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有待加大。尽管2012年度、2013年度5个一级指标中结构调整指标平均得分得分最高、提升幅度也较大,但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调整和制造业主导产品采标核查力度的加强是该项指标得分提高较快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两个指标的实现程度均值提升幅度较小。2013年,90个县(市、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30%的县(市、区)只有24个,低于20%的县(市、区)还有38个。
(三)工业发展方式还有待加速转变。2012年度、2013年度评价中自主创新和绿色发展2个一级指标得分明显偏低,平均得分不足40分,说明我省工业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制约工业做强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2013年,90个县(市、区)中,R&D经费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低于2%的还有87个,低于1.2%的有51个,低于0.8%的有23个。此外,企业研发机构数、发明专利数、单位工业用地产出、单位能耗产出等数据与做强工业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要素产出效率,将是今后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
工业是浙江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和支撑。从评价结果看,尽管近年来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是过度依赖资源投入、“以量取胜”的粗放式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尚未真正扭转。下一步,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四换三名”决策部署,坚定工业创强和发展现代工业的信心和决心,继续深化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强省建设,全面提升浙江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