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新中国65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一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65年来,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成为了经济大省。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从以农为主转变为以工为主,继而转变到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

浙江的经济结构调整,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浙江是个资源小省,许多原材料、能源要靠外省调入,而过去一个较长时间内浙江所走的是省内循环的路子,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5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23.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1978年GDP年均增长率仅为5.6%。这一阶段经济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各年增长波动很大:1953-1959年浙江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到9.1%;但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0-1969年浙江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下降为1.7%;直到1970年代后期才逐渐恢复较为平稳的增长,1970-1978年年均回升至7.4%。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虽然从1949年的68.5:8.0:23.5调整为1978年的38.1:43.2:18.7,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浙江存在农业比重偏高,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

(二)第二阶段(1979-1999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改革开放的起点,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浙江人民在国内率先走上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制度创新为主导的市场化改革之路。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强劲,驶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1979—1999年,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到1991年,全省生产总值1089.33亿元,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跃居全国第四位。这一阶段经济发展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业拉动作用明显。我省从轻、小、集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经营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展,实力明显增强,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份额由1979年的3.1%上升到1999年7.5%。1979-199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58.2%。二是发展方式初步转变。第一产业不仅继续向第二产业转移,也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79年的42.8:40.6:16.6,变为1999年的11.1:54.7:34.2。第二产业比重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年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持续较快协调发展。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产业结构更为合理。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2013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但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速有所回落。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增长动力协调性增强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的特点。一是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全省经济增长。2000-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高于GDP增幅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高于GDP增幅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逐步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6.4%上升到2013年的46.1%,比重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3:53.3:36.4,变为2013年的4.8:49.1:46.1。第三产业比重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

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为3756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增幅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幅0.5个百分点。与1952年相比,2013年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增长258倍,年均增长9.5%。从绝对量看,我省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6.6%,继续列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居全国第四位。2013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68462元,比上年增长7.8%,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之后居全国第五位。我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业内部结构优化,重工业化程度、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建国初期,全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为主,集中在纺织、食品、制革等少数行业。六十多年来,我省鼓励发展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是加大了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强对纺织、煤炭、冶金、建材、轻工、有色等传统行业的总量控制。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促进行业结构升级。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重为60.7%,比1978年提高20.9个百分点(口径不完全一致)。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比为36.1%,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分行业看,纺织业不再一家独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发展也具备一定规模,2013年三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9.3%、9%和8.9%,列行业占比前三位。

(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一是从发展历程看,行业发展阶段性特征较强。改革开放前,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缓慢,1952-1978年年均增速仅为5.6%,人们的主要需求是满足温饱问题,传统行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一度达到50%以上。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979-1999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9%,其中交通运输业年均增长17%。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前基数较小以及人们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深层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其他服务业年均增长17.7%。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为全省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金融业成为全省三产发展的亮点。2000—2013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1%,是三产中发展最快的行业。自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再加上人们对住房需求的高涨,房地产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1998—2009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快于同期GDP增速1.8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使用,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发展迅猛,2005-2013年年均增长16.3%。二是分行业看,传统行业占三产比重下降,新兴行业比重上升。2013年,传统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847.78亿元,占三产比重从1952年46.6%,下降至2013年的2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1326.02亿元,占三产比重由1952年的17.9%下降至7.6%。房地产业增加值2190.03亿元,近几年受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加大的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与1979相比占三产比重略有下降。金融业增加值2965.67亿元,占三产比重上升明显,由1979年的8.2%提升到2013年的17.1%,比重上升9.9个百分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2013年,全省其他服务业创造增加值600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GDP比重与1979相比,上升7.7个百分点。

(三)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单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式被迅速打破,建立起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浙江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条件。1979—1990年,浙江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以集体经济的大发展为主要特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0年,全省集体经济比重达到53.6%,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仅为18.5%。而1990年代以来,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全省掀起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高潮,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1991—1997年全省GDP年均增长速度达17.0%。1997年以后,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政治合法性地位的确立,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进一步上升,并超过公有制经济。到201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7%,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吸纳劳动力、扩大出口、促进投资、增加税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