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浙江交通闭塞,邮电不畅。1949年,浙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2197公里,多为泥结沙石路面。能勉强通车的只有1356公里,担负客货运的只有700余辆老旧汽车。内河通航里程3575公里,水系相隔,航道浅窄;运营船舶中,轮驳船不到300艘,木帆船竟占99%。
海港缺少深水泊位,设备破旧,主要依靠人力装卸;历史名港宁波港几乎成了死港。铁路通车里程只有487公里,仅有的沪杭线和浙赣线,也因战祸而处于全线瘫痪状态,民用航空事业是一片空白。邮电事业十分落后,寄封家信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半载。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加强运输邮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邮电业的综合能力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一个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现代运输体系,集市话、长话、微波、卫星通信和高科技网络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效信息传输系统,为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运输邮电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13年,浙江公路、水路、民用机场交通建设投资83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0%,2007-2013年年均增长8.2%。
一、铁路营业里程倍增,高速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建国初期,浙江立刻修复了全线瘫痪的沪杭、浙赣铁路。五十年代中后期,浙江进入了以铁路建设为主发展交通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投资占浙江省基建投资的16.7%,其中60%用于铁路。兴建了萧山至宁波、金华至岭后两条铁路支线。七十年代初,为配合“夺煤大会战”,解决长广煤矿的煤炭运输问题,修建了杭州至长兴的铁路,并于1972年建成通车。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取华东”、“再取华东”的铁蹄建设中,浙江铁路建没规模空前。浙赣复线、萧甬复线、沪杭复线的建成,使浙江省境内复线通车里程增加了137.7公里,铁路运输通过能力大大提高。钱江二桥、铁路杭州站相关工程,铁路乔司编组站、金华新客站的建成,使浙江省铁路枢纽工程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84年,宁波被列为沿海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为配合港口建设,修建了宁波通往镇海港区和北仑港区的两条铁路专用线。1998年,全长251公里、总投资28亿元的金温铁路建成通车,为浙江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创了引进外资和股份制筹集资金建设地方铁路的新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铁路由国家建造和经营的单一模式。借着这一契机及顺应铁路提速的要求,浙江经过建设铁路复线、改造干线,以及新长铁路、宣杭复线相继建成通车,有效缓解了铁路运力紧张状况。铁路电气化改造进程继续推进,沪杭线、浙赣线及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先后实施,为铁路运输提速创造了条件,浙江铁路运输能力得以提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铁路建设突飞猛进,铁路营业里程成倍增长,高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建成通车的甬台温铁路,建成后将与金温铁路、浙赣铁路、萧甬铁路连成环状,沿海和内陆间的铁路运输将变得更加顺畅。2010年建成了沪杭高铁客运专线,成为全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和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建成了杭宁高铁客运专线,浙江铁路运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3年末。浙江铁路营业里程2031公里,1979-2013年增加1252公里,年均增加36公里,其中2001-2013年增加838公里,年均增加64.5公里。近五年来加快建设步伐,2009-2013年铁路里程增加725公里,年均增加145公里。铁路复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2013年铁路复线达到1453公里,占全部铁路里程的71.5%,比2000年提高21.7个百分点。至此,由沪杭、杭宁、浙赣、萧甬、宣杭、金温、金千等线路构成的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高铁发展推动旅客运输量迅猛增长。2013年,浙江铁路客运量1.1亿人,旅客周转量437亿人公里,1979-2013年分别年均增长5.0%和8.0%;进入新世纪以来增速加快,2001-2013年年均分别增长8.0%和8.7%。完成货运量4037万吨,货物周转量270亿吨公里,1979-2013年年均分别增长3.0%和2.5%,2001-2013年年均分别增长5.7%和2.9%。
二、公路建设硕果累累,高等级公路比重逐年提高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医治战争创伤,保证军需畅通,浙江军民齐心协力.快速抢修和重建支前公路和公路干线。到1952年,杭温、杭徽、丽青温、金丽龙等干线相继修复通车,浙江公路通车里程2710公里。五十年代中、后期,两次掀起群众性修筑公路热潮,到1960年,公路通车里程9557公里。随着越海汽车轮渡的建成,又沟通了大陆与舟山的海岛间的公路交通,使浙江交通公路支、干线相连、遍布城乡,汽车越区跨通。
改革开放后,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八五”期间,浙江公路建设实行“四自”方针,拓宽了筹资渠道,建设了一批高等级公路。1996年杭甬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两年后沪杭高速公路也建成通车。路网越来越宽,路况越来越好,高速公路建设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新亮点。
2002年,浙江顺利实现“四小时公路交通圈”,交通建设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十五”期间通过继续实施高速网络工程,相继建成杭金衢、杭宁、甬台温、杭州绕城、金丽温、杭千、甬金高速等一大批高速公路项目,全省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已基本形成。进入21世纪,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道路升级改造提速。相继建成的杭州湾和舟山两座世界级跨海大桥,是公路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建设和改造了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龙浦高速公路、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宁波绕城高速西段、大碶疏港、诸永、黄衢南、绍嘉通道、象山港大桥及接线、龙庆高速,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龙浦高速公路、杭金衢等一大批高等级的公路。2013年又建成云景、龙庆、宁波穿山疏港、嘉绍通道等169公里高速公路,104国道路桥桐屿至泽国段等200公里国省道和7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站场。浙江高等级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公路密度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极大提高。2013年末,浙江省公路通车总里程数达11.5万公里(含村道),公路密度从2006年的93.6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2013年的113.4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通乡(镇)率达到100%,通行政村率99.7%。其中,高速公路从1992年的7公里,提高到2013年的3787公里。高等级公路比重提高,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占全部公路通车总里程数的比重,从2006年的14.2%,提高到2013的16.2%。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设施的极大改观,使全省公路运输生产得以快速增长。2013年,公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为12.1亿人和583亿人公里,2001-2013年年均分别增长4.7%和5.2%;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为10.7亿吨和1322亿吨公里,2001-2013年年均分别增长7.0和7.7%。
三、港航建设成绩斐然,宁波-舟山港跻身世界一流大港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长度6321公里,内河水系密布,共有大小河流水系7个,河流总长度1767公里,流域面积达8.8万平方公里,具有良好的发展水上航运事业的条件。宁波港是我国最古老的港口之一,鸦片战争后,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后因上海港的崛起而地位下降,逐渐从全国一类港口衰落为一个地区性港口,到建国前几乎成了死港。建国后,宁波港获得了新生,1957年开始兴建了两个3000吨级泊位,1977年建成镇海港区万吨级和3000吨级煤炭专业码头各一座,l978年至1981年,又在北仑港区建成了我国第一座10万吨级的铁矿专用码头及与之配套的两座2.5万吨级的装船泊位一座5000吨级的工作船泊位。浙江航运条件逐步改善,航运业开始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水为主,水陆并举的发展地方交通方针,组织较大规模的航道工程建设。经过多年的拓宽疏浚、截弯取直、改建桥梁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通航条件。“十五”期间,继续加快对沿海主要港口、内河航道的基础建设,杭湖锡线、东宗线等骨干航道相继完成改造,浙北内河骨干航道网得到进一步完善,杭甬运河基本建成。
随着海洋经济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沿海港口建设全面提速,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近年来,建成投产了大榭实华二期45万吨原油码头、舟山武港码头、嘉兴电厂三期煤码头等1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建成了全国首条30万吨级航道——宁波-舟山港虾峙门口外航道,北仑四期集装箱码头、岙山30万吨级原油码头、大榭30万吨级中油燃料油码头、六横煤炭中转基地,宁波-舟山港镇海港区19~20号液化泊位、嘉兴港独山港区B23号和B24号多用途码头工程等11个万吨级以上泊位等一批大型化、专业化深水泊位。内河完成了杭甬运河航道改造,建成我省首条三级航道湖嘉申线湖州段航道和嘉于硖线、东宗线嘉兴段二期工程。内河水运复兴不断加快,钱塘江中上游航道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及安仁铺枢纽项目开工建设,京杭运河改造、杭平申线航道中转码头等建设有序推进。水运、港口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港口货物通过能力明显提高。2013年浙江水路运输船舶18208艘,净载重量2378万吨位。沿海港口泊位105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95个;年货物综合通过能力9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395万标箱。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9747公里,其中等级航道4959公里,占50.9%;内河港口泊位3935个,年货物通过能力3.9亿吨。
2013年,浙江水路货运量7.7亿吨,货物周转量7357亿吨公里,1979-2013年年均分别增长8.5%和16.0%,其中2001-2013年年均增长11.7%和20.2%。浙江港口货物吞吐量13.8亿吨,1979-2013年年均增长15.6%,其中2001-2013年年均增长16.2%。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0.1亿吨,占全部港口吞吐量72.9%,1979-2013年年均增长15.8%,其中2001-2013年年均增长14.4%。集装箱吞吐量1910万标准箱,2001-2013年年均增长29.6%。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舟山港加速推进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深水港口优势,港口货物运输和航线集聚能力极大增强,在港口中的枢纽地位突出,货物吞吐量上新的台阶,已跻身世界一流大港。2013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8.1亿吨,1979-2013年年均增长17.5%,其中,2001-2013年年均增长14%,占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80.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35万标准箱,2001-2013年年均增长29.5%,占全省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90.8%。
四、洲际航班实现零的突破,航空网络进入四大洲
浙江的航空事业始于五十年代。1956年下半年在杭州笕桥机场筹建航空站,1960年底组建中国民用航空浙江省管理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航空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投入巨资建设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于2000年底顺利建成通航,成为华东四大主要机场之一。2011年,温州机场新国际候机楼建成启用,杭州机场二期扩建、温州机场飞行区、原有航站楼改扩建等项目顺利完成。2013年基本完成温州机场飞行区跑道工程。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浙江航空运输市场秩序已日趋规范,航线已通达全国各地,国际及地区航线不断增加,航空运输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2009年10月,国航正式开通了杭州-北京-法兰克福航线,成为由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往返的第一条欧洲定期客运航线,实现了浙江省洲际航线零的突破。2010年5月,开通了杭州直飞阿姆斯特丹国际航线,成为浙江第一条洲际直达定期客运航班。6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温州航空口岸扩大对外国籍飞机开放,成为浙江第三个口岸开放的国际机场。杭州机场已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广州外辐射欧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四大洲航线网络的省份。目前,浙江拥有杭州萧山国际、宁波栎社、温州永强、舟山普陀山、台州、义乌、衢州等7个机场,航空市场发展空间不断拓宽,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2013年末,浙江民用航空航线334条,其中国内航线285条,国际(地区)航线49条;航班起降32.6万架次,其中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起降19.1万架次,占全省的58.4%。完成旅客吞吐量3664万人,2005-2013年年均增长13.8%。其中杭州萧山国际机场2211万人次,2005-2013年年均增长14.9%;旅客吞吐量占全省60.3%。
五、邮政通信业发展迅猛
建国初期,浙江邮政电信网基础十分薄弱,设备破旧,技术落后,手段单一。包括自行车、步班投递在内的单程邮路总长度也不过3万公里。浙江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只有7236门,且全部都是手工接续的“摇把子”,电话用户总数才4257户,电信业务十分单一,以电报电话为主,用户需求严重不足。1949年浙江邮电业务总量只有0.06亿元。
改革开放前,浙江邮电网络基础还十分薄弱,通信技术落后,电话等通信设施还远未进入普通家庭。1978年浙江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只有18.4万门,电话用户总数7.5万户,邮电业务总量只有6851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浙江邮电通信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九十年代,电信新业务不断涌现,不仅是固定电话开始进入普通家庭,移动电话、互联网也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必需。随着通信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网络通信能力持续增强,基础传输网更加完善,全省形成了一个高效通畅的现代化邮电通信网络。
(一)邮政电信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邮政充分发挥邮政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三流合一”的优势,不断拓展服务新领域,满足社会对邮政服务多样化的需求。电信业稳步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努力提升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大发展、改革、监管、服务等各项工作力度。浙江邮政电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浙江邮电业务总量1178.6亿元,1950-2013年年均增长18.5%。其中,2001-2013年平均增长18.9%。邮政业(包括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总量327.9亿元,居全国第二位;2006-2013年年均增长33.2%。电信业业务总量850.7亿元,居全国第三位;2003-2013年年均增长19.9%,
(二)邮政服务社会责任强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浙江邮政立足民生,切实履行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的社会公共服务义务,建成了市场反应敏捷、贴近客户的营销平台,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全省邮政营业局(所)1730个,其中电子化支局1441个,占83.3%,比2000年提高37.1个百分点。全省邮政邮路总长度(单程)8.4万公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单程)2.7万公里。
(三)快递行业崛起,业务量迅猛增长。目前,浙江拥有邮政快递(EMS)、顺丰速运、申通快递、圆通速递、韵达快递和中通速递等一大批著名快递企业,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市场化、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个便捷高效、竞争有序、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正在形成。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快递企业完成业务量14.2亿件,2006-2013年年均增长49%。快递业务量日均389万件,居全国第2位;杭州、金华两市快递业务量已进入全国前十大城市行列。
(四)信息化装备和水平极大提高。近年来,通信业加快技术更新,实施了技术和产业升级,无线网络完成从2G到3G的升级,3G网络建设实现省内乡镇以上城镇、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重点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全覆盖,4G网络建设进入试商用阶段。宽带接入实现千兆到小区,百兆到楼宇,十兆到用户。农村通信完成了行政村通电话、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的“三级跳”。2013年,全省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08亿户,2001-2013年年均增长18.2%;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85.2万路端。移动电话用户7072万户,2001-2013年年均增加492万户,年均增长19.8%;移动电话普及率由2000年的11.8部/百人,猛增到2013年的128.7部/百人,新世纪以来年均增长20.2%。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43万户,2001-2013年年均增长29%。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固定电话逐年减少。2013年固定电话1871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34.2线/百人。
信息量指标极大提升。2013年浙江全年人均电话通话时长6000分钟,每天人均通话16分钟多,2011年-2013年年均增长6.7%;2013年函件量6.6亿件,每百人发送函件1198件,比1978年增加885件,年均增长3.9%;订阅报刊18.3亿份,每百人订阅3335份,比1978年增加1934份,年均增长2.5%;2013年人均邮电通信支出1836元,2001-2013年年均增长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