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5年来,浙江消费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商品极大丰富,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已形成多渠道流通、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流通格局,消费市场始终保持着繁荣活跃、稳定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主要发展历程
回顾65年来的发展之路,浙江消费市场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发展阶段(1949-1957年)。
建国初期,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商业体制,首先没收了由官僚资本垄断的商业企业,并逐步确立了国营商业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1950年下半年和1952年下半年,两次在全省范围内调整了商业中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逐步将私营工商业引导到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轨道上来。在加强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1953年起,浙江对高度集中统一的商品流通管理体制作了充实和调整,如按专业分工分别设置商业管理和经营机构,对粮食、油料、棉花等重要商品实行了统购统销和派购政策等。到1957年底,浙江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16.8万个,从业人员38.7万人。1953-1957年,社会农副产品收购年均递增9.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0%。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1958-1978年,浙江省城乡商业发展波动较大。这一时期,由于受“左”的干扰,商业机构、流通渠道被多次大并大撤大调整,政企不分日趋严重,流通领域由国营、集体经济垄断经营,城乡集市贸易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遭关闭,经营上采取“大购大销”政策,使市场发展出现大起大落。1960-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更加重了市场购销的困难。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使流通领域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不仅流通渠道变得单一,商业网点所剩无几,而且商品匮乏,市场供应十分紧张。1958年-1978年的20年里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8.7亿元增加到46.9亿元,年均仅增长4.7%,大大低于“一五”时期增长10.0%的速度。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对过去“左”的错误并没有从思想上和理论上彻底清算,因而流通领域中仍难以摆脱种种“左”的做法。这种状况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第三阶段:跨越式发展阶段(1978-2013年)
1979年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商品市场的繁荣活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增强商业活力、搞活流通为中心环节,以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在流通领域展开了全面的改革。1979年4月起提高了粮食、棉花、油料等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5年取消了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八五”时期又进一步放开了包括日用工业品、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在内的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实现了市场调节。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合商业积极发挥商品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已成为浙江省商品市场的新增长点。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流通体系初步建立,凭票证供应商品的市场景象已一去不复返,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实现了市场调节,市场经济商业体系日趋成熟,流通领域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商品充足、多样,各种档次的商品不断推陈出新,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大力开拓城乡市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流通方式转变,努力培育消费热点,进一步发展连锁经营、超级市场、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方式,我省消费品市场获得跨越式发展。1994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史性地突破千亿元大关,2010年更是突破万亿元大关。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主要成就
(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6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消费市场的逐步开放,消费环境的不断完善,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实力显著增强。进入21世纪,浙江消费市场规模迈入新的台阶,继199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后,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245.4亿元。2013年浙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25.5亿元,比1952年的11.1亿元增长1376倍,年平均增长12.6%;比1978年的46.9亿元增长324倍,年平均增长18%;比2000年的2553.6亿元增长5倍,年平均增长14.7%。2013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543元,比1952年的51元增长617.5倍,年均增长20.2%。改革开放3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年平均增长18%和17.1%。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稳居全国第四位。
(二)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生活水平迈入小康。
建国以来,浙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贫困逐步走向富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商品购买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逐渐从温饱向小康、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改革开放初期,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样”为代表的百元级商品成为消费热点;80年代中后期,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新三件”为代表的千元级商品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以汽车、住房、电脑等为主导的万元、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的高档消费开始进入家庭。特别是近几年,以汽车、住房、旅游、金银珠宝等为代表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浙江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城镇、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支出比重分别从1992年3.3%和2.3%提高到2012年的19.2%和14.3%,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分别从9.1%和5.6%提高到19.2%和8.6%。近年来,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主要在住房、汽车、旅游上,支出成倍增长。农村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交通通讯、居住和耐用消费品上,2012年与2000年相比,交通通讯、居住、购买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分别增长4.3、2.0和2.8倍,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4.9%、9.7%和11.9%。
(三)新型业态异军突起,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原有的商业业态逐渐摆脱旧的经营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经营业态也由百货商店独占鳌头转变为以百货店为主导,以连锁超市为基础,以专业店和专卖店为特色的新体系,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零售业态纷纷设立,得到了蓬勃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流通业态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流通现代化由城市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浙江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方式已成为我省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组织方式,连锁商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2013年,浙江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连锁经营门店总数达到30449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03.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3.3和3.2倍,年均分别增长20.2%和19.6%。其中门店数量增长显著,连锁企业门店已经深入城镇乡村,分布更加合理,消费者购物更加便捷。
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在浙江发展迅速,更加速了浙江消费品市场的繁荣。总部设在杭州的淘宝网已拥有用户超过4亿,2012年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近10倍,2013年成交额更是达到了1.1万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网络零售商。各种形式的会展不断在浙江各地举行,吸引了众多居民和外地客商,给旅游、餐饮、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有力地拉动了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四)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个私经济发展迅猛
据工商部门统计,到2013年末,浙江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个体户达172.5万个,占浙江全部个体户的66.5%,从业人员达285万人,占全部个体户的53%;浙江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私营企业达31.3万个,占浙江全部个体户的33.4%,从业人员达206.4万人,占全部个体户的20%。限额以上批零住餐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数也增长迅速。2004-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法人单位中私营经济单位数占比逐年上升, 其中批发零售业由2004年占比49%上升到2013占比72%,住宿餐饮由2004年占比51%上升到2013占比70%。
(五)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大省地位不断巩固
浙江是“市场大省”,商品交易市场具有起步早、数量多、种类齐、规模大、综合功能强的特点。改革开放政策给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就兴办了闻名全国的温州“十大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市场”等。1991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3802个,年成交额为204.6亿元,市场个数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浙江各地根据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在规模、档次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浙江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由1978年的1051个增加到2013年的4316个,增长3.1倍,年平均增长4.1%;市场成交额由1978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7800亿元,增长2069倍,年平均增长24.4%。经过80年代初期的市场恢复和重建以及中期的专业市场崛起,90年代初期的超常规发展,以及近几年加快改造提升,一个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衔接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已基本形成,成为浙江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独特优势。2013年底浙江省拥有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767个,超10亿元的有225个,超100亿元的有38个,均名列全国前茅。目前浙江省已涌现出一批规模大、辐射强、功能全的全国知名大型市场,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余姚中国塑料城和钱清中国轻纺原料城等。专业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商品化、市场化的进程,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消费共同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浙江城乡居民收入状况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49年分别仅为116和47元,2013年增加到37851和16106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325.3和341.7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建国初期的60%以上,降至新世纪以来的40%以下,按照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说明居民生活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新世纪以来,随着浙江农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农村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农村消费品市场获得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之间消费增幅的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购买力的提高,加上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我省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一直以来,浙江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都表现出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运行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