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财政金融稳健运行--新中国65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十三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新中国65年来,浙江财政金融与经济建设互为依托、相伴而行,其间经历过艰难和起伏的阶段,但更多的是快速发展、稳健运行的时期。新世纪以来,我省财政金融领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财政金融业保持稳定持续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支出结构更趋优化,金融业务稳步增长,财政金融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2013年,全省财政总收入6908亿元,是1949年的1.5万倍,年均增长16.3%。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适应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对长期以来实行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包干措施,并从1994年起,开始实施分税制分级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全省财政总收入20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此后,我省财政进入一个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阶段,收入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此后每两到三年跨上一个新台阶。到2013年,财政总收入达到69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97亿元,分别为1994年的33和40倍,年均增长20.2%和21.4%,财政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达到18.4%。随着财力的增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二、税收收入较快增长

2013年,国税地税收入[1]总量达到8089亿元,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6.7%;其中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税收为3546亿元,占财政收入的93.4%,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建国初期的1950年相比,全省税收收入增长了8148倍,年均增长15.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增速也明显提高,1979-1994年年均增长19.4%。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进行了全面性、结构性的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此后税收增长进一步加快,1995-2013年年均增长19.7%。分税种看,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比重大,对税收收入总量的增长影响明显。2013年,国内增值税收入228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28.2%,是2000年的6.2倍,年均增长15.1%。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年均增速分别为19.3%、19.8%和21.7%,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0.6、1.7和1.6个百分点。地方小税种税收表现突出,2001-2013年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年均分别增长19.6%、22.8%、42.8%和60.5%;地方各税合计比重从2000年的4.6%提高到13.3%。

三、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浙江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各项资金,重点支出得到保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730亿元,是1949年的9.5万倍,年均增长19.6%。在改革开放之初,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是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1978年,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4.8%,其次是科教文卫支出和支农支出,分别占19.5%和11.5%。到2006年[2],全省财政支出1472亿元,年均增长17.2%,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维护费、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教文卫支出,年均增速分别为23.7%、20.4%和18.7%,其中科教文卫支出比重达28.1%,比1978年提高8.6个百分点。

2007-2013年,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8.2%,产业转型升级、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业等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一是积极发挥财政的保障功能,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投入。其中教育支出比重最大,2013年对教育方面的投入95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0.1%,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对医疗事业投入力度增强,2007-2013年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21.8%,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2006年提高1.4个百分点,努力实现“病有所医”。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提速较快,2007-2013年年均增长24%,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努力实现“老有所养”,促进就业,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充分发挥财政的支撑作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支持生态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投入力度大大加强,2007年以来节能环保支出年均增长25.2%,增幅比总财政支出高7个百分点。努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2007年以来科学技术支出年均增长19.6%,比重比2006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持续增强。积极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2007年以来农林水事务支出年均增长24%,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补贴等各项投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

1949年建国之初,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仅为513万元,贷款余额仅为138万元。经过几年的恢复性发展,1952年末存、贷款余额迅速达到了1949年的34倍和63倍。此后的二十多年,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我省金融业在起伏中前进。1978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952年的20倍和56倍,年均增长12.3%和16.8%。改革开放之后,我省银行业迎来了巨大发展契机,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为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银行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各种存款大幅上升,信贷实力明显增强。201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3732亿元,贷款余额65339亿元,分别为1978年的2060倍和1336倍,年均增长24.4%和22.8%;存、贷款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9%和8.5%,比1978年大幅提高3.8和5.9个百分点。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为助推浙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存款结构不断调整

2013年末,全省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987亿元,为1952年末的4.1万倍,年均增长19%。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8923亿元,为1952年末的7.8万倍,年均增长20.3%。1979-1999年是储蓄存款增长最快的时期,年均增速高达33.4%,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财富的迅速积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市场间的资金流量和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投资理财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对储蓄存款影响较为明显。在股市下跌、楼市调整阶段,储蓄存款增长较快,如2008年人民币储蓄存款新增3338亿元,占全部新增存款的53.1%,成为存款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在股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时期,则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导致储蓄增势减弱;到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又成为吸引资金的新渠道。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21.6%上升到1996年最高时的54.4%,再回落至2013年的40.2%。企业存款方面,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2013年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27652亿元,为1952年末的5.5万倍,年均增长19.6%;其中1979年以来年均增长25%,增幅比全部存款余额增幅高0.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31.7%提高到38.4%。

六、贷款结构持续优化

201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598亿元,为1952年末的7.2万倍,年均增长20.1%。在不同发展阶段,我省金融机构按照产业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要求,优化调整信贷结构,有效发挥信贷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一是改革开放之初,加大对商业的投入。改革开放打破了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资金大量流向商业企业,80年代初期,银行贷款的50%以上流向了商业领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二是1980年代后期以来,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及个私经济的发展。1991-1999年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占短期贷款的比重均超过了20%;私营个体贷款余额比重也从1990年末的不到1%提高到2009年末的9.4%,为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输送资金支持。三是新世纪以来,个人贷款快速增长。2013年末人民币个人贷款余额1901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30.4%;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479亿元,是2001年末的17.5倍,年均增长26.9%,比同期全部贷款余额增幅高6.1个百分点。四是近年来,对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的服务进一步提升。2013年,累计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717亿元,同比多增238亿元,增量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54.0%,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累计新增涉农贷款3320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58.2%,较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和信贷结构调整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增长,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保险行业迅速发展

解放初期,政府接管各地官僚资本保险公司,整顿改造私营保险公司,新中国保险事业逐步诞生和发展。经过改造、挫折、停办等困难时期后,1979年国务院决定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保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保险机构、从业人员、保费收入、险种种类等各方面迅速增长。1985年,全省保险机构74个,职工1442人,保费收入约为1.1亿元。到2000年,保险机构发展到528个,职工6369人,专业代理人27671人,保费收入108亿元,年均增长35.9%。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增速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快发展。2013年,全省共有各类保险分支机构3599个,实现保费收入1110亿元,是2000年的10倍,年均增长19.6%[3]。分险种来看,财产险快速增长,2013年财产险保费收入512亿元,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20.9%,其中机动车辆保险年均增长23.5%,对财产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人身险发展前景广阔,2013年人身险保费收入598亿元,年均增长18.6%,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对自身养老健康等问题的关注,将有利于寿险市场扩展,促进保险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八、证券市场表现活跃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现代证券业开始起步和发展。1990年,浙江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并成为首批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之一。至2013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总数246家,位居全国第2,累计融资3031亿元;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119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7%;创业板上市公司36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0.1%。2013年末,全省共有证券公司4家,证券分公司24家,证券营业部503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4家,全年累计代理交易额13.5万亿元。除了场内交易市场表现活跃外,区域资本市场也得到开创性发展。2012年9月,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成立,建立了一套符合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要求的规则与运营体系,并与全国性证券市场相对接,为省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至2013年末,共有挂牌企业737家,其中成长板企业150家,总市值230亿元,创新板企业587家,总股本约107亿股。


[1]含海关代征增消两税及车购税。

[2]2006年以后财政支出科目调整。

[3]自2010年12月起,保险行业启用新会计准则,导致数据口径变化,对增速略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