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5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镇居民收支水平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全面提升,实现了由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跨越。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851元,连续13年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三位。
一、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历程
建国65周年来,浙江城镇居民生活经历了解决温饱、达到总体小康和实现全面小康发展历程。
(一)1949年—1978年:缓慢增长阶段
建国之初,浙江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88元,比1949年的116元增长62.1%,年均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1%,是建国初期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82元,比1949年的106元增长71.7%,年均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9%。
1958年至1978年,在反右运动、大跃进、十年文革等系列全国性运动的影响下,人民生活一直为争取温饱而努力。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短缺导致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基本生活用品全部凭票定量供应。当时居民钞票不多,而购买粮食、食用油、豆制品、肉、蛋、奶、烟酒、棉花、棉布、煤、肥皂、火柴等各种票证多达一、二十种。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04元,平均每年增长3.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0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8%,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1位。
(二)1979年—1991年:快速增长阶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浙江省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入,“大锅饭”的体制被打破,经济责任制、“利改税”等相关政策在企业中实行,扩大了企业自主权的同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工资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给企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进入快速增长期。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3元,是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年均实际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06元,是1978年的6.0倍,年均增长14.8%。
(三)1992年—2000年:迈入总体小康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开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新的一页,体制改革促进了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城镇居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9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比1991年实际增长94.1%,年均实际增长7.6%,收入水平位于上海、北京和广东之后,居全国各省(区、市)第四位,浙江城镇居民生活提前进入了总体小康行列。
(四)2001年—2013年:实现全面小康阶段
2001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广东省,从第四位跃居至第三位。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5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6955元高10896元,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3位,省(区)第1位,是自2001年以来连续第13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2001年、2007年和2011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级关口,分别为10465元、20574元和30971元,2001—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3%,城镇居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收入稳步增长。
二、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收入结构更趋合理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更趋多元化,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净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一)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
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就业者中绝大多数为国有和集体职工,就业形式和收入渠道比较单一,工资性收入几乎是收入的唯一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资制度先后进行了多次调整与改革,企事业单位职工与国家公务员工资得到显著调整。并从1994年起对最低工资标准加以规定,至2013年先后进行了十多次工资标准的调整,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得到有效保障。2013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4453元,比1981年增长50倍,比2000年增长2.8倍;2013年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59.3%,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财产性收入与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中的浙江经济以个体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特色,浙江人又历来善于经营理财,财产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的成倍增长拉动了浙江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2013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123元,比1992年增长103.6倍,比2000年增长9.7倍,经营净收入在1992年、2000年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9%和5.2%,2013年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更是达到了12.4%。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受投资观念约束以及投资渠道限制,浙江城镇参与投资的居民相对较少。多数居民将收入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成为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主要途径。1988—1998年期间,利息收入在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的比例超过75%,甚至接近90%。伴随着城镇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投资渠道逐渐拓宽,财产性收入的渠道趋于多元化,出租房屋、炒股票、投资国债和基金、买卖黄金白银等均被浙江城镇居民所涉猎。2013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486元,比1992年、1999年分别增长20.2倍和7.3倍。1992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2.7%,至2013年上升为3.6%。
(三)社会保障机制逐渐完善,城镇居民养老金与离退休金增加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社会保障事业恢复、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尤其是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较其他省份起步早,发展快。1984年,浙江实施离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并逐步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企业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1986年,浙江建立职工失业保险制度,并获得较快发展。自1992年始,浙江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摸索与尝试。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起步于1996年,2001年8月颁布《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低保制度。在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中养老金与离退休金占较大比重,以2007年为例,该比重为75.6%。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范围逐渐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离退休收入显著增加。2013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0179元,其中养老金和离退休金8622元,比2000年增长4.2倍。
三、消费水平全面提升,生活步入小康水平
2013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257元,比1978年的301元增长76.3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改善。
(一)生活消费支出不断提高
1978年,浙江城镇居民的消费率(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达90.7%,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除此以外少有节余。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支配收入不但能满足生活基本需要,而且能够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消费档次也有较大的提高,更满足了教育和精神文化需求。
(二)恩格尔系数降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人们在生存资料上的消费在消费总额中占较大比例。1981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476元,食品、衣着和水电燃料等基本生活支出占70%左右,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264元,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55.5%,发展和享受消费的支出非常有限,是属于温饱型的消费结构。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消费领域逐渐拓宽,高档耐用消费品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并不断更新换代,在外饮食、家庭服务、文教医疗、交通通信等服务性消费比重逐步扩大,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体现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生活质量全面提升。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食品支出额分别为2235元、8008元,分别占人均支出总额的9.6%、34.4%。2013年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4.4%,同时体现发展享受的医疗保健支出、文化娱乐教育、交通通讯支出额分别为1244元、2849元、4568元,在消费性支出总额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4%、12.3%、19.6%。比1981年分别提高4.2、3.9、18.8个百分点。
(三)消费模式逐渐改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1.食品消费注重营养,膳食结构追求合理。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主要的食品消费凭粮票、食用油票等配额供给,吃饱是居民饮食的最大目的。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城镇居民饮食观念逐渐从“有啥吃啥”转变到“想啥吃啥”。1981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264元,至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达8008元,食品支出年均增长11.3%。同时,食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支出为494元,所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18.2%降低至6.2%;肉类、家禽、蛋、鲜奶的人均购买量分别比1981年增长62.4%、1.6倍、82.4%和5.8倍;在外饮食人均支出1743元,占食品支出的21.8%,比1992年、2000年分别提高12.1和3.5个百分点。
2.衣着消费注重品味,追求时尚。65年来,城镇居民衣着方面的消费先后经历了由“穿暖”至“穿美”转变;由“一衣多季”至“一季多衣”转变;由“制作衣服”至“购买衣服”的转变。同时,城镇居民进行衣着消费时更加注重色彩、款式的搭配,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装化、名牌化。2013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235元,分别是1990年、1981年的11.9倍、33.6倍,穿着的得体、时尚成为城镇居民追求美的重要方面。
3.耐用消费品不断更新换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件”为代表,而九十年代则以洗衣机、冰箱、彩电“新三件”为代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走入到千家万户。目前,大屏幕高清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绿色环保型冰箱等产品逐渐进入居民家庭,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013年,浙江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数量分别为90.58台、97.40台和178.99台,而在1981年分别为1.32台、0.53台和0.53台。新型家用电器逐渐进入到居民家庭中,居民消费正在向享用型、学习型转移,汽车、电脑、移动电话成为当前城镇居民中重要的耐用消费品。2013年,浙江每百户城镇居民中拥有家用汽车44.28辆、家用电脑101.56台、移动电话217.43部,比2000年分别增长91.3倍、6.2倍、5.9倍。
4.网络消费成为浙江城镇居民消费亮点。随着家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居民网络消费从无到有,并在近十年来迅速增长。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浙江企业使浙江城镇居民的地缘优势在网络消费上备受瞩目,足不出户便捷快速的网络购物被越来越多的浙江居民所青睐,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快速增长。2005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网络消费支出仅为4.8元,至2013年人均网络消费支出达343元,比2005年增长70.5倍。据对全省有网络消费行为的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被访者上年网购支出在两千元以上,其中31.5%的被访者去年网购支出为2000-5000元;网购支出在5000 -10000万元之间的被访者占14.3%;另有15.5%的被访者一年的网络消费在万元以上。
5.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生活环境更加优越。1992年,浙江城镇居民中租住公房的家庭所占比例超过80%,到1999年下降至17%。而有用商品房、买卖房改房、祖传私房等拥有住房产权的家庭从1995年的60%提高到2013年的82%。住房面积不断增加,购建房屋支出增长迅速。1990年,浙江城镇人均购建房支出仅17元。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住房状况,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不断扩大。2013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8平方米,比1983年、2002年分别扩大2.3倍和45.8%。随着住房商品化的深化,浙江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促使部分富有居民家庭开始投资房地产,一户多宅占有的比例不断上升,2007年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城镇居民已达到20%左右。房屋装修水平趋于高档,生活环境更加优越,浙江城镇居民将社会环境公园化、室内装修宾馆化作为对生活环境的一项重要追求。
(四)消费领域拓宽迅速,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1.交通通讯方式有了质的提升。2013年,每百户浙江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4.28辆,比2000年增长91.3倍。1981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支出仅为4元,2013年达到了3333元,比1981年增长832.3倍。移动电话中智能手机成为主流,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更发展成为部分居民娱乐的重要工具。2013年,浙江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移动电话217.43部,比2000年增长5.9倍,在通信方面的人均支出达到1235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城镇居民网络信息消费。2013年,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的家用电脑数量为101.56台,比2000年增长6.2倍。
2.文化娱乐设施趋于完善,娱乐方式多样化。居民休闲娱乐方式变得丰富多彩,之前人们多通过看电影、看电视休闲娱乐,而目前书屋、咖啡屋、酒吧、茶楼随处可见。瑜伽练功馆、各种健身房、游泳馆、大型体育馆等成为人们日常锻炼身体的重要去处。居民家庭更加注重子女和自身的提高,从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到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各个层次教育支出均有提高。1981年,浙江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教育人均支出为40元,2013年提高到2849元,增长70.2倍。
3.旅游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新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居民外出旅游越来越成为度假的首选方式。从短途的城市周边游,周末的省内游,到长假的国内游、出境游;旅游方式也从简单的跟团游逐步发展到自助游和自驾游。城镇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长,旅游人次数不断攀升。2013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和参观游览支出844元,比2002年增长3.4倍,比1992年增长31倍。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喜爱和推崇,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享受生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