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新中国65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五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工业是浙江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化是浙江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建成经济发达省份的根本途径。建国65年,是浙江工业化全面展开、历经波折、迅速崛起、成就辉煌的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浙江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工业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全省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从工业小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跃迁,形成了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营机制灵活、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工业化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一、工业化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工业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工业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兴起,并在探索中徘徊前进。在“一穷二白”的初始条件上,浙江建起一大批骨干企业;在发展传统轻纺工业的同时,创立了现代机电工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和能源工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1949-1978年,浙江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5.2倍,年均增长11.9%;工业增加值占GDP中比重从1952年的9.3%上升到1978年的38%,展现了浙江历史上所没有的工业增长业绩,较大程度改变了历来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二)改革开放后浙江工业崛起历程

工业经济基础、工业结构特点,再加上经济主体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决定了浙江能够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机遇,展开一段高速而不平凡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结合背景条件、发展战略和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可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农村工业化阶段(1949-1991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浙江端正工业发展思路,从实际出发,利用较为活跃的市场因素,顺应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迫切需要,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20世纪80年代浙江实现工业赶超的主要因素。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浙江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47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4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3倍,年均增长16.5%,增幅居各省市区首位。浙江已经由工业化初期开始向工业化中期过渡。

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工业化阶段(1992-2001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谈话,为工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浙江再次掀起工业化高潮。工业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工业增长从主要由供给条件制约转向主要由市场制约。工业产品出口和利用外资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其中个体私营工业增长最快,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取代集体工业成为最大的工业经济类型。到2001年,浙江工业增加值31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1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15.9%。浙江工业化进程已处于中期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新型工业化阶段(2002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浙江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浙江工业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大。2002-2007年,浙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1%,增幅比同期全国高3.8个百分点。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浙江工业生产受到重创,工业增速下滑至2008年的10.0%和2009年的5.9%。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浙江工业领域积极应对,2010年,工业增速快速回升至12.7%。2011年欧债危机的叠加效应又不可避免地对工业造成巨大冲击,工业增速虽保持10.1%的较快增速,但逐季下滑。浙江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并进行“工业强省”建设部署,着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2012和2013年,浙江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和8.7%。在经过几十年高速增长后,浙江工业经济逐步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浙江通过深化工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主动进行“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和“电商换市”,避免了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经济增幅的过快下降。继2008年浙江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后,2013年更增至163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1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12.0%。自2008年,浙江工业化进程迈入后期阶段,比全国平均水平先行10年左右。

二、工业化的辉煌成就

建国65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的历史画卷。在这片陆域不大、山区居多、矿产资源不丰、工业初始基础较弱、文化积淀和商品经济传统较深的土地上,连连创出令人羡慕的工业化奇迹和特色。这里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增长领先的省份;这里是广大人民群众发扬创业创新精神,充分体现工业化主体作用的省份;这里是体制创新率先,以市场为基础的工业运行机制较为完善,充满经济活力的省份;这里是产业集群形成最早和规模最大,区域特色经济优势十分明显的省份。浙江工业迅速崛起,成绩斐然,令人瞩目。

(一)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工业小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解放之初,浙江工业总量小,企业底子差,受制于自然资源缺乏和国家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偏少,工业增长速度一直徘徊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下。1953—1978年,浙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7%,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浙江工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1979-2013年,浙江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4%,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浙江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一跃成为工业较为发达的省份。

1.工业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全国的地位显著提高。浙江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单位数,从1978年的2.1万个猛增到2013年的100多万个。其中,2012年,浙江省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3万家,占全国的12.9%,仅次于江苏。浙江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6496家,占全国的10.6%;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5240家,占全国的8.3%,均位居全国第4。从1994年起,浙江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前进至第4位后基本保持稳定。2012年末,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55654亿元,占全国的7.2%。

2.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化构建了相当规模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带动了包括农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变革和发展,促使国民经济摆脱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全新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浙江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由1978年的38.1:43.3:18.7演变为2013年的4.8:49.1:46.1,实现了浙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1979-2013年,浙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2.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在工业强有力的推动下,浙江GDP由1978年的124亿元猛增到2013年的37568亿元,经济总量从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

3.工业产品大幅度增加,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浙江工业产品产量之大、品种之多、性能之优、更新之快、满足市场需求程度之高,与解放初期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只有丝绸一项在全国居前。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批产业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块状经济,一批机制灵活、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品牌产品。2005年,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就有56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1979年的3.3%上升到2013年的6.0%。

4.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多项指标在全国领先。浙江工业化注重与市场化同步发展,以效益为中心调整工业生产,较早地确立了工业的效益优势。到“十五”前期,浙江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指标常居各省市区第3位。其后,虽然比较优势有所下降,但随着工业化向更高阶段迈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快,浙江重新确立新的效益优势。201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561亿元(2012年居全国第5位)。

(二)工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65年来的发展和调整,浙江工业彻底扭转了建国初期产业结构明显低度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严重失衡、轻工业比重畸高、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状况。通过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的不断深入调整,浙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日趋完善,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浙江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浙江已经形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已涵盖38个工业大类、180个行业中类、464个行业小类。工业内部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产业转变。轻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89.3:10.7到1978年的60.2:39.8,1998年的62.2:37.8,2013年的42.1:57.9。逐步形成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错位发展、高水平发展的新布局。201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4.8%、34.4%和24.6%。

2.工业布局全面展开,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展开,农村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蓬勃兴起,深刻改变了城乡工业布局,形成了沿海带动腹地、城乡工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浙江还创造了上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年产值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产业集群,形成了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五金、乐清的低压电器、诸暨的袜业等知名产业群。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区域特色工业造就了发达的县域经济。2013年,浙江90个县(市、区)中 ,有1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

3.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前,浙江工业化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所有制结构单一,主要为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浙江突破了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冲破了单一国有制的经济结构,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新格局。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分别占总量的5.3%、21.1%、19.8%、37.7%、19.0%和13.7%。尽管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低,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始终占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较强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工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后,随着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浙江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业已形成。进入21世纪后,浙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发挥创新驱动引领作用。浙江工业化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2013年,全社会R&D经费827亿元,比2008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8%;相当于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61%提高到2.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684亿元,比2008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0.7%提高到1.1%。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拥有发明专利授权数由2008年11098个增加到2013年的22578个;企业有科技机构数由2008年的5748个增加到2013年的8278个。加快创新成果运用,产出成果显著。2008-201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3.4%,增速比工业总产值高10.1个百分点。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5854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25.2%。

2.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压力加大的矛盾,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推动浙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动选择。2001—201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年均下降率为3.5%,比同期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率高0.8个百分点。工业用地、用水产出增加。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85.8万元/亩。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278.6元/立方米。浙江工业重复用水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65.4%和93.2%。

3.坚持民生为本,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度融合。浙江长期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始终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据测算,2001-2012年,浙江工业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8.6%和50.4%。浙江多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大幅度上调工人工资,国家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等,使得居民更多地享受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惠。2001—2012年,浙江制造业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1.7%。特别是近几年来浙江的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速提升速度加快,2010—2012年平均增速达到17%,增幅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工业化和信息化向更高层次深度结合。2013年,浙江信息化发展指数为0.86,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指数为0.787。浙江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城市化提供强大的推力和坚实的产业基础。2013年,浙江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64%,比全国高出10个百分点。

经过65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大发展,浙江工业取得骄人成就。面向未来,浙江必须紧紧抓住工业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阶段转换时机,顺势而为,将工业经济增长的重心由增长的速度转向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工业发展提质增效。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脚踏实地、刻苦耐劳、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浙江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浙江工业必将展现出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