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经过65年的发展,浙江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紧紧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全省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林牧渔各业快速发展
201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837.39亿元,比1978年增长42.2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1336.79亿元,同比增长25.3倍,年均增长2.2%;林业产值141.54亿元,同比增长70.1倍,年均增长5.0%;牧业产值546.18亿元,同比增长57.0倍,年均增长3.6%;渔业产值757.97亿元,同比增长216.8倍,年均增长7.2%。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粮食产量增加明显,蔬菜、水果、药材、花卉苗木等效益农业规模不断扩大。
1.粮食产量增加明显。全省各级政府始终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做好农业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确保了全省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粮食单产水平大幅提升,带来总产量明显增加。2013年,粮食年平均亩产5854公斤/公顷,比1949年的1470公斤/公顷,年均提高2.2 %。粮食总产量为733.95万吨,比1949年增长70.7%。
2.经济作物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随着浙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名优特”农产品需求量持续增加,有力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稳定增长。蔬菜种植面积为619.13千公顷,比1952年增长8.9倍,年均增长3.8%。茶叶种植面积为184.04千公顷,总产量16.8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8.2倍和24.5倍,年均增长3.5%和5.2%。水果种植面积为101.04千公顷,总产量292.53万吨,分别比1971年增长2.6倍和25.9倍,年均增长3.1%和8.2%。药材种植面积为31.89千公顷,比2000年增长0.9倍,年均增长5.2%。花卉苗木种植面积为131.50千公顷,比2001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12.0%。
(二)生态林业建设积极推进
2013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42.36千公顷,比2000年增长27.2%。木材产量为242.48万立方米,比2001年减少23.7%,年均减少2.2%。
(三)畜禽生产能力稳步增长
2013年末,生猪存栏1287.53万头,比1949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6%;年内出栏肉猪1895.09万头,比1949年增长9.6倍,年均增长3.8%。家禽存栏为10348.47万羽,年内出栏20973.76万羽,分别比1984年增长75.7%和422.7%,年均增长2.0%和5.9%。猪、牛、羊肉产量为141.58万吨,比1978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3.5%。
(四)渔业生产不断上升
2013年,水产品总产量为550.82万吨,比1978年增长5.3倍,年均增长5.4%。其中,海水捕捞产量356.02万吨,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4.4%;海水养殖产量87.17万吨,比1978年增长23.5倍,年均增长9.6%;淡水产品产量107.63万吨,比1978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7%;远洋捕捞水产品产量为36.8万吨,比2006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2.8%。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主线,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水平,确保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2013年,全省农用机械总动力2470.95万千瓦,比1965年的60.66万千瓦增长39.7倍,年均增长8.0%。机耕面积1460.57千公顷,比1965年增长34.4倍。有效灌溉面积1409.39千公顷,比1949年增长62.6%。农业设施273.57万个,占地面积100.61千公顷。
(二)现代农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0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到2013年,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面积310.1千公顷;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46个,面积116.0千公顷,其中建成综合区33个、示范区98个、精品园315个。2013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73.22,已完成2010至2015年五年计划任务的66.1%,超过了前三年完成60.0%的目标值。对照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标值,浙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领先。浙江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的比例为54.2%,比全国(23.2%)高31个百分点。浙江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三)农业规模经营加快推进
到2013年,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576.7千公顷,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5.0%。全省已有农业龙头企业7492家,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9401家,农民合作社3.7万家,组建联合社80多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8328家。
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把新农村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全省上下围绕保供增收美乡村、改革惠民促融合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层次,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加快构建城乡融合体制,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一)“美丽乡村”创建加快转型
近年来,各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建设;深入开展“三改一拆”行动,坚决拆除农村违章建筑;大力推进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四级联创机制,把县域建成美丽景区。至2013年,2.7万个行政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建设,占行政村总数的94.0%;79.0%以上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建成国家生态县(市)6个、省级生态县(市、区)57个,省级以上生态县的创建比率已达70.0%;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45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数量列全国第一。
(二)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
至2013年,全省行政村等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实现“村村响”,邮站实现村村有,用电实现了“户户通、城乡同价”,农村客运通达率达到93.6%,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56.5%,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0%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1.0%以上。连锁便民店行政村覆盖面达到93.5%,养老服务覆盖近70.0%建制村,标准化中小学校比例55.0%,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9.0%。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97.8%。全省中小学生校车乘坐保障率为77.0%。便捷的农技服务圈、教育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化服务圈也逐步建成。城乡低保差距大幅缩小,农村低保标准约为城市的77.2%。
(三)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启动
至2013年,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率97.0%,宅基地跨社置换、有偿退出和有偿使用试点稳妥开展。全省已有小贷公司314家、农村商业银行19家、村镇银行64家;已有541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亿元以上担保机构上升到117家。农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108亿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稳妥推进,附着在户籍上的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剥离,进城农民农村利益全保留、市民待遇全享受,农业转移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