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2013年浙江省级产业集聚区统计监测评价报告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13年,浙江省级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突出科技创新和主导产业集聚,加快提升发展,呈现出“投资力度大、招商项目大、产业集聚快、科技创新快”的发展势头。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重点规划区“四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要明显领先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已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集聚集约发展、科技创新的主要平台与抓手,也成为全省推进“四大工程”和“411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

一、推进力度大,建设成效显现

(一)经济较快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经济总量提升快。2013年,集聚区重点规划区共有投产企业3315家,比上年增加536家;产业增加值1547亿元,增长23.7%,增速比全省生产总值高15.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4713亿元,增长14.9%,增速比全省规上工业高7.7个百分点;服务业营业收入2548亿元,增长52.7%,增速比全省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高39.2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0.1%,增速比全省高5.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30.8%,高出全省4.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2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服务业总营业收入18%(详见表1)。

(二)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是科技投入大。2013年,集聚区重点规划区企业科技经费支出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工业企业技术研发费支出58亿元,增长24.5%;科技从业人员4.3万人,增长18.4%,累计引进“国千”“省千”人才133人,企业累计发明专利3152项。二是企业营利能力提高。企业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达到688亿元和536亿元,增长41.7%、54.6%,企业利润增长高于同期财务费用增长,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三是投产大型企业增多。企业资产总额增长29.5%,企业户均资产增长8.6%,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3家,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强。

表1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表(1)

集聚区

(简称)

投产企业(个)

生产总值 (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新产品产值(亿元)

战略性产业总产值(亿元)

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科技经费支出(亿元)

引进“国千”“省千(人)

企业利税总额(亿元)

杭州大江东

145

114

591

285

213

50

14

8

31

杭州城西

430

403

508

206

156

697

34

40

340

宁波杭州湾

262

142

595

252

272

133

14

9

63

宁波梅山

184

35

22

5

3

780

1

6

15

温州

36

19

59

7

1

35

1

0

13

嘉兴

240

60

143

68

79

163

5

4

22

湖州

91

35

131

26

37

50

3

0

11

绍兴

369

156

639

178

203

146

10

7

48

金华

298

92

348

98

47

18

4

9

22

衢州

146

100

346

101

80

57

5

16

25

舟山

129

132

475

16

165

232

8

14

18

台州

435

134

493

120

185

55

7

17

31

丽水

262

52

226

46

10

30

2

3

20

义乌

288

74

138

40

21

103

3

0

30

合计

3315

1547

4713

1448

1473

2548

110

133

688

(三)投资力度大,开发进程快。2013年,集聚区重点规划区总投资额2218亿元,增长25.1%,增速比全省高6.8个百分点。其中,二三产业投资增长31.2%。产业投资快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当年新增单体投资亿元以上建设项目226个,占全省新开工总量8.6%,新增千万美元以上建设项目56个,累计在建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41个。已开发建设面积364平方公里,占重点规划区总面积的36%(详见表2)。

(四)注重招大引强,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引资成果显著,集聚区新增投产“四上”企业536家;当年实际引进内资944亿元,增长34.5%;实际到位外资26.3亿美元,增长31%。协议引进项目投资额2900亿元。新增世界500强企业2家,企业户均资产2.3亿元,比上年提高8.6%。当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85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47家。

(五)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在淘宝、金海重工、东风裕隆、恒逸高新、杭叉集团和开山控股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引领下,行业汇聚进程不断加快。2013年,11个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70%,形成了一批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等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其中杭州大江东、宁波杭州湾、绍兴集聚区制造业产值均超过500亿元,杭州城西电子商务等服务业营业收入697亿元。集聚区重点规划区已建成面积中,当年实现税收收入9.3万元/亩,比上年增长5.2%;当年工业总产值168万元/亩,增长6.5%;当年完成投资41万元/亩,增长13.3%,三年累计完成投资96万元/亩。

表2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表 (2)

集聚区

(简称)

开发面积(平方公里)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新增亿元以上项目(个)

引进内资(亿元)

实际到位外资(亿美元)

世界500强企业(个)

企业资产总额(亿元)

企业税收入(亿元)

从业人员(万人)

杭州大江东

36.9

189

5

41

4.8

1

817

28.2

4.6

杭州城西

26.6

130

22

64

5.2

1

1318

77.8

8.1

宁波杭州湾

39.5

234

7

93

1.8

11

636

23.3

7.9

宁波梅山

14.1

140

18

84

1.2

2

289

6.3

1.7

温州

30.8

125

15

68

0.2

0

96

5.3

0.7

嘉兴

18.2

121

4

27

2.2

5

344

13.4

3.5

湖州

20.2

129

28

46

3.4

0

177

5.8

1.4

绍兴

36.0

221

27

58

3.8

1

666

18.4

9.1

金华

27.0

113

17

61

0.5

0

298

11.4

4.8

衢州

16.8

123

14

71

0.3

3

345

8.3

3.3

舟山

31.4

288

14

49

2.1

0

912

23.4

2.0

台州

21.5

170

18

65

0.1

1

564

18.7

9.4

丽水

26.6

97

29

72

0.4

0

139

5.4

2.8

义乌

18.1

138

8

145

0.3

8

1018

15.9

3.9

合计

363.5

2218

226

944

26.3

33

7619

261.6

63.2

二、集聚区评价情况

从集聚区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在过去一年里集聚区都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纵向比较成效明显,但集聚区间的产业基础、发展进程、区位优势等客观环境差距较大,发展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横向比较也各具优势与特色。

从前三年的情况看,杭州城西、宁波杭州湾、嘉兴等集聚区统计综合评价水平较高。一是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水陆空交通便捷,处于长三角核心区域,外围产业基础发展比较完善,招商投资力度大。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在人才引进、科技经费支出方面力度较大,引进科研院校成效明显。三是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突出。淘宝股份公司、大众汽车、恒逸高科、闻泰通讯等大企业引领集聚作用明显。四是产业结构相对完善。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协调,社会配套服务发展较快。但集聚区的发展对龙头企业过于依赖,抗市场风险应变能力不足,前期开发起步较早,后期经济发展势头在减缓,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投入产出效率还需提高。

评价指数处于中游的杭州大江东、台州、绍兴等集聚区均以工业为主,制造业能力较强,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较快,投资建设力度大,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集聚区早期引进的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能耗高,拖累集聚区整体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率和产业优化方面的评价得分。

评价指数比较靠后的温州、丽水等集聚区主要经济指标发展较快,工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正加快发展,投资推进力度大。但主导产业集聚不明显,区位优势相对欠缺,集聚区离主城区较远,社会配套不完善,不利于人才引进,企业规模相对偏小,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缺少行业龙头企业引领集聚。

表3 集聚区综合评价情况表

集聚区

(简称)

加权指数总得分

指数得分排名

产业优化加权指数

创新提升加权指数

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主导产业比重

二三产业投资增速

大企业数

科技经费支出比重

科技人员比重

“国千”“省千”引进数

每万从业人员发明专利

新产品产值比重

杭州大江东

69.79

10

8.2

3.0

6.3

4.6

4.0

3.3

3.9

3.5

3.1

4.8

杭州城西

81.30

1

4.1

9.1

6.1

4.5

4.1

4.5

4.8

5.0

3.2

4.1

宁波杭州湾

74.56

3

9.7

3.3

6.6

4.6

5.0

3.4

4.0

3.7

3.2

4.5

宁波梅山

75.20

2

3.8

7.8

7.0

4.5

4.2

4.7

3.9

3.6

3.1

4.0

温州

69.22

13

6.4

3.7

6.6

5.1

3.6

3.3

3.3

3.2

5.0

3.6

嘉兴

73.96

4

4.9

9.2

6.0

3.8

4.2

3.4

3.6

3.4

3.1

5.0

湖州

73.17

5

7.0

3.7

6.5

5.2

3.8

3.3

3.7

3.2

3.4

3.8

绍兴

70.11

9

8.2

3.2

6.6

4.2

4.8

3.2

3.5

3.5

3.2

3.6

金华

69.74

12

7.3

3.3

5.7

5.8

3.8

3.1

3.7

3.7

3.1

3.8

衢州

69.77

11

7.9

3.2

5.2

4.1

4.7

3.3

3.5

3.9

3.3

4.1

舟山

73.16

6

8.0

3.1

6.4

4.8

4.0

3.4

4.3

3.9

3.0

3.0

台州

70.59

8

8.3

3.1

6.1

4.4

4.2

3.2

3.5

3.9

3.1

3.7

丽水

67.34

14

7.2

3.1

5.5

4.2

3.7

3.2

4.0

3.3

3.4

3.4

义乌

71.82

7

3.8

7.1

6.0

4.7

5.7

3.4

3.3

3.0

3.1

3.9

表3(续表)

集聚区

(简称)

发展效率加权指数

环境保护加权指数

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

单位土地面积产业增加值

单位土地面积税收

劳动生产率

企业总资产贡献率

主要污染物减排率

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

单位增加值水

耗水平

废物综合利用率

杭州大江东

4.6

3.8

3.4

2.6

2.7

1.5

3.6

2.1

0.6

杭州城西

4.6

6.0

5.0

3.8

3.6

1.5

4.1

2.6

0.6

宁波杭州湾

4.9

4.0

3.7

2.5

2.9

1.5

4.0

2.5

0.6

宁波梅山

5.9

4.1

4.0

3.4

2.8

1.5

4.0

2.4

0.6

温州

3.7

3.6

3.2

2.6

3.6

1.5

4.1

2.4

0.6

嘉兴

4.7

4.2

3.7

2.8

2.9

1.5

4.0

2.8

0.8

湖州

5.3

3.9

3.3

3.4

2.8

2.5

4.6

2.8

1.0

绍兴

4.8

4.1

3.4

2.6

2.8

1.5

3.7

2.5

0.6

金华

4.5

3.9

3.4

2.4

2.8

2.0

3.9

2.7

1.0

衢州

5.0

4.2

3.2

3.0

2.7

1.5

3.5

2.6

0.8

舟山

5.7

4.1

3.6

3.6

2.4

2.0

4.0

3.0

0.8

台州

5.2

4.1

3.5

2.4

2.7

2.0

4.0

2.5

0.6

丽水

4.2

3.8

3.0

2.7

2.9

2.5

4.0

2.3

1.0

义乌

5.3

4.0

3.5

2.6

2.6

2.0

4.0

2.7

1.0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发展质量需进一步提高。一是科技创新不够。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制造业为主的集聚区较早引进的一些低端制造业还大量存在,生产工艺落后,产出效率低,行业集中度低,需进一步加快对传统产业和落后产能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二是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2013年,集聚区最大主导产业占总量比重不足40%的有8个,超过50%的只有杭州城西和宁波梅山2个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引领作用不够。三是产城发展不协调。集聚区大部分远离主城区,城乡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周边缺少医疗、购物、娱乐休闲等生活设施,不便于人们生活和居住,也不利于人才集聚,社会配套服务发展滞后。四是产业引进定位不清晰。集聚区主导产业均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广泛和模糊的概念表述,产业准入门槛不清晰,招商目标定位不准确,集聚区之间招商陷入雷同,没有真正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不利于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五是提升发展政策合力不够。对集聚区内高新企业扶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四换三名”等政策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协同的叠加合力。

(二)发展不够平衡,重点不突出。一是开发进程差距大,有的集聚区重点规划区域开发起步早,发展建设比较成熟,集聚协同效应已显成效,但部分集聚区发展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且重点规划区布局过于分散,产业“集而不聚”。2013年,已开发建设面积超过重点规划面积50%的有杭州大江东、宁波杭州湾等3个集聚区,而宁波梅山、衢州开发比重不足30%。杭州城西、绍兴和台州投产企业超过300家,温州、湖州投产企业不足100家。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大,推进力度也有差距。2013年,宁波杭州湾、绍兴和舟山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元,丽水还不到100亿元,温州、湖州、金华等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慢。三是重点规划区面积过于分散,主导产业培育不突出。土地指标、重点项目等资源要素分配过于分散,建设重点不突出。

(三)建设资金缺口大,融资渠道少。集聚区启动虽有三年时间,但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艰巨,资金不足仍是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集聚区前期投资均以国有控股投资为主推进,2011年国有控股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28%,2013年这一比例又上升了3个百分点,基础建设投资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局面没有改变,在引进多元化投资渠道方面还缺少有效的桥梁与平台。

(四)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目前,集聚区的管理机构主要管理核心区块的建设推进,对各片区缺少有效的统筹协调手段,片区还是各管各的事,各开发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征迁处理、产业定位与基础建设等问题很难统筹协调,降低工作效率。服务保障上有的集聚区还没落实“直通车”审批服务模式,涉企审批事项还未全部纳入中心统一办理,服务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