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省上下积极应对影响消费增长的复杂形势,认真落实各项促进消费政策,不断完善消费环境,在中央大力推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降低公务消费的背景下,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有序平稳增长。
一、市场消费总体平稳
1.消费品零售增长稳中有升。2013年,全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名义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5、0.7和0.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全年实际增长10.7%,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1、0.2和0.3个百分点。名义增速与全国及几个主要省市的差距均逐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由一季度的低2.1个百分点缩小到全年低1.3个百分点(详见表1)。
表1 2013年全国及主要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
地 区 | 增长速度(%) | |||
一季度 | 上半年 | 1-3季度 | 全 年 | |
全 国 | 12.4 | 12.7 | 12.9 | 13.1 |
浙 江 | 10.3 | 11.1 | 11.3 | 11.8 |
北 京 | 9.4 | 8.8 | 8.6 | 8.7 |
上 海 | 7.2 | 9.1 | 8.7 | 8.6 |
江 苏 | 12.8 | 12.9 | 13.1 | 13.4 |
福 建 | 13.5 | 13.6 | 13.8 | 14.0 |
山 东 | 12.8 | 13.0 | 13.1 | 13.4 |
广 东 | 11.0 | 11.6 | 12.1 | 12.2 |
2.批发业零售增长较快,零售业和餐饮业增长平稳,住宿业出现下降。批发业和零售业仍是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的主导力量。2013年,全省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899亿元,增长11.1%,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7、0.5和0.3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1389亿元,增长11.1%;住宿业零售额178亿元,比上年下降8.7%,降幅比前三季度扩大1.9个百分点。
3.新兴业态零售增长较快。2013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统计的零售业态中,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41.6%、折扣店零售额增长28.2%、厂家直销中心零售额增长32.5%、电视购物零售额增长143.7%。据商务部门统计,2013年,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3821亿元,比上年增长88.5%。
4.企业销售经营情况逐步好转。2013年,全省批发零售企
业实现销售额60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0.7、0.3和0.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3548亿元,增长13.5%;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7407亿元,增长15%。住宿餐饮企业全年实现营业额2731亿元,增长11.8%,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1.7和0.8个百分点,与前三季度增速持平;其中,住宿业实现营业额475亿元,增长2.3%,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896亿元,增长14.5%。
5.城乡市场消费增长趋于协调。城镇和乡村消费品市场基本同步增长。2013年,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726亿元,增长11.6%;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12亿元,增长12.8%,乡村增速高于城镇1.2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环境和保障条件不断改善是乡村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
6.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明显。2013年,义乌市集贸市场实现成交额8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成交额683亿元,增长17.8%。义乌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1%,比全省限额以上零售额平均增速高出4.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5.2%,比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平均增速高出5.5个百分点。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产生了良好的成效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
1.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平缓增长。据对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统计,全年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83亿元,增长10.9%,均比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低0.9个百分点。
2.金银珠宝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2013年,国际黄金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4月份国际黄金价格暴跌至历史低位,黄金消费快速增长。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速一直位居25类商品消费的前列,2013年,全省累计实现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80亿元,增长34%,增速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
3.居住类商品消费稳中有升。2013年,全省商品房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居住类商品消费稳中有升,全年居住类企业实现零售额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其中,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9.5%、五金电料类增长26.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0%。
4.汽车类商品消费稳步回升。2013年,全省汽车类消费实现零售额2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8.9、4.0和2.0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汽车类零售额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9%,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高1.8个百分点。从趋势上看,汽车消费增长呈现逐季提高态势,一季度增长1.8%,二季度增长11.4%,三季度增长12.5%,四季度增长15.7%。
5.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增幅平稳。2013年,石油及制品类商品消费保持低位平稳增长,全年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9.7%,增速比上年回落7.9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9%,上半年增长9.5%,前三季度增长9.2%,增速稳定在9%到10%之间。
表2 2013年限额以上主要商品类别零售额分季增长情况
主要商品类别 | 1季度增长 | 上半年增长 | 1-3季度增长 | 全年增长 |
衣着类商品 | 15.6 | 14.2 | 11.7 | 10.9 |
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 | 7.4 | 8.9 | 8.9 | 10.9 |
居住类 | 18.0 | 17.2 | 12.6 | 14.7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 16.3 | 15.5 | 6.9 | 6.2 |
汽车类 | 1.8 | 6.7 | 8.7 | 10.7 |
石油及其制品类 | 9.0 | 9.5 | 9.2 | 9.7 |
其他 | 11.9 | 17.4 | 15.1 | 16.6 |
金银珠宝类 | 21.0 | 42.6 | 40.8 | 34.0 |
化妆品类 | 12.9 | 14.1 | 13.3 | 15.3 |
中西药品类 | 11.4 | 15.2 | 13.2 | 15.8 |
三、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经营形势比较严峻。从中央大力推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降低“三公”经费以来,全省住宿餐饮消费持续明显回落。2013年,全省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比上年下降5.1%(上年也仅增长8.6%),回落13.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比上年分别下降9.0%和1.9%,住宿业降幅明显大于餐饮业。从住宿星级分类看,全省五星级饭店营业额比上年下降13.2%,四星级饭店下降10.9%,三星以下及其他饭店下降6.4%。从餐饮业类别看,正餐服务营业额比上年下降8.7%,快餐服务下降5.4%,小吃和餐饮配送及其他餐饮业增长4.4%。
2.消费价格上涨压力加大。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涨幅比上年略升0.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0.4、0.4和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3.8%,涨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6、1.4和0.8个百分点。消费价格的上涨,对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潜力将产生不利影响。
3.房地产市场起伏较大。2013年2月份,国务院出台“国五条”,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随着地方实施细则的落地,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商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呈现回落态势。其中,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88.7%和1.2倍;上半年分别增长56.2%和70.1%;前三季度分别增长31.4%和38.8%;全年分别增长22%和26.6%。房地产销售回落,使得相关商品消费随之下滑,其中家具类、五金电材料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和家电类产品的消费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2013年,限额以上家具类零售额增长29.5%,比一季度回落11.7个百分点;五金电材料类零售额增长26.9%,比一季度回落29.9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40%,比一季度回落36.8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6.2%,比一季度回落10.1个百分点。
4.区域消费协调性有待提高。总体看,经济总量小的地区增长相对较快。从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看,2013年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8个市,增幅最高与最低的市相差11.5个百分点,增幅居前三位的是丽水市、金华市、绍兴市,增速分别为16.8%、14.6%、12.7%,增幅最低的台州市只增长5.3%。从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看,2013年保持增长的只有湖州、丽水2个市,分别增长5.1%、2.8%,其他市均出现下滑,下降幅度较大的为衢州、宁波、杭州市,分别下降14.4%、7.0%、6.2%。
四、对策建议
1.转变经营思路,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力推节俭、降低公务消费,对政府部门“三公”消费和国有企业商务消费起到了极大的抑制作用,对消费企业的营销产生较大影响。企业要适时转变经营思路,调整经营策略,在调整经营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特别是受影响较大的中高档住宿餐饮企业,要积极调整,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提供大众化个性化服务,以品牌影响力、优质服务和优美环境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加快推进养老、医疗、教育、住房以及最低生活等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加社会保障项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防止居民保障性支出过快增长,从而减轻城乡居民在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的经济负担,让居民在“有钱花”的基础上,更能够做到“敢花钱”、“愿花钱”。
3.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开拓新型消费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逐步发生转变,要积极完善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设施,健全和完善休假制度,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适应居民消费习惯的转变,适时引导居民将消费需求重点转向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方面,推动和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节日消费、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4.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很大,要引导、鼓励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在推进小城市试点镇和中心镇建设中要做好商贸流通方面的规划,用足用好国家各种惠农政策,要继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水、电、道路以及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为各种家电汽车和日用消费品进入农村消费市场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