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本课题在国内外经济界和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浙江经济发展实际,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科学界定和行业分类,并对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进行全面描述,分析了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内涵与分类
1.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目标,这是现代服务业这一名词在我国官方文件中的最早出现。之后历届报告中都沿用了这个名词,这个概念也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目前我国的统计体系尚未对“现代服务业”作明确的界定与分类。
很多机构、政府部门和个人都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开展了研究工作,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一些学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形态;有的学者认为,与传统的服务业相比,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等属性的服务业形态为现代服务业;也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等等。综合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生产性服务业;二是认为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界定现代服务业的关键;三是认为服务业正在向生产领域渗透,其范围也逐渐同生产领域相融合;四是给出了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判别标准,即现代服务业是与生产过程、市场交易过程、创新过程以及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服务业。
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及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以现代知识、信息技术、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及组织形式等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是向社会提供高知识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满足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服务性产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改造和升级后的传统服务业,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2.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本课题认为现代服务业应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特征一:新兴化与高度专业化结合。更为专业的现代服务产业,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由经济和社会组织内部进行的服务活动外置出来,或基于新兴技术服务而形成的,它体现了更为精细的专业化社会分工。如农林牧渔服务业。
特征二:信息化和网络化结合。现代服务产业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服务主体和需求主体的有机网络,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并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运作效率。如信息服务业。
特征三:知识化与人性化结合。现代服务产业运用知识型资产手段,使用知识型人力资源,生产知识型服务产品,并且这种知识化的服务产业和知识型组织紧密结合,更加重视品牌化和人性化服务。如现代商务服务。
特征四:集聚化与组织化结合。现代服务产业在高度组织化后充分利用空间集聚效应配置资源,优化内部经济结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集中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丰富而成熟的内部组织,体现了更为旺盛的产业成长能力。如现代物流业。
以上四大特性的描述,是针对现代服务业整体而言的,具体到某一具体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四大特性,也可能只具有某一特性。如旅游业,整体行业有知识化与人性化结合的特性,但缺乏其它三种特性,只有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同时具有四种特性。这样,在理论上可将界定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标准分为两个:一是同时具备四大特性的严格标准;二是只需要具备某一特性的宽泛标准。如旅游业,如果不考虑科技旅游项目,因其只具备一种特征,按严格标准不应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但若按宽泛标准,则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
3.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及行业界定
各个国家和经济领域根据自身发展和研究需要,从不同视角对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新兴服务业进行分类,有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及知识密集型体系等。如OECD国家提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KIBS),包含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健康保健服务业等五大类;世贸组织将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九大服务分类界定为现代服务业;《日本行业分类》和《美国行业部门分类》(SIC-87)中将电力、燃气和水等公用事业划为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国内,如徐国祥和常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将现代服务业分为物流与速递业等八大类;北京市统计局制定的《北京市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试行)》中提出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房地产等22个大类;胡启恒依据现代服务业主要功能和对象并借鉴国际产业划分标准,将现代服务业划分为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等四大类。
通过对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的细分,以及对各个行业的比较研究,结合各行业的特征和发展状况,充分考虑浙江社会和经济发展及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参照我国的产业部门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按照宽泛的现代服务业标准,本课题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括号内为行业代码):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服务业(05)。
第二产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44)(不含生产),制造业中的产品研发设计、销售及技术服务和服务外包行业,建筑业中的建筑安装业(49)、建筑装饰业(501)和提供施工设备服务(503)。
第三产业:航空运输业(56)、管道运输业(57)、运输代理业(582)、仓储业(59)、快递服务(602),信息传输、软件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金融业(J),房地产业(K),商务服务业(7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M),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77),教育(P),卫生和社会工作(Q),文化、体育和娱乐业(R),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S)。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服务业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和技术改进而不断完善,逐渐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行业,吸收进来一些新兴的行业。因此,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分类也是个动态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点
(一)整体发展“快、优、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年升高,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增加值比重快速提升,投资步伐明显加快。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源泉,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战略地位逐步提升。近年来,我省第三产业总体上呈加快发展态势,高于同期GDP增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是水涨船高,总量增长稳定,比重逐步提升,增速均高于同期的第三产业。2012年全省一、二、三产结构为4.8:50:45.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5681.1亿元,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省,比上年增长9.4%,比GDP增幅高1.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1]总量约为10992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例达到70%,占GDP的比重为31.7%。2004-2012年期间,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总量增加了3.5倍(按现价计算),占GDP的比重提升了4.9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按现价计算)达到17%,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按现价计算)2.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的较快上升,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源泉,成为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图1)
2.投资总额明显增加。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从自身优势出发,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和城市功能定位。通过实施专项规划、强化项目引领,不断优化一二三产结构,创建区域特色,促进集聚发展,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升。“十一五”期间,浙江服务业投资强劲增长,限额以上服务业累计投资额24709亿元,年均增长15.8%,比限额以上总投资和第二产业投资平均增幅分别高2.3和5.3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总投资的比重为55. 3%,超过第二产业投资占比11.1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第三产业投资额达到1.0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1%,比投资总额和第二产业投资增幅分别高2.7和7.5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63.6%,比第二产业高27.9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投资总额的比重约达到49.4%,比2004年提高6.9个百分点。
3.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拓展,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调整中不断实现了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1990-2012年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由17%下降到了8.2%,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的比重由34.7%下降到了27.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无到有,2012年比重达到了5.9%,现代金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比重结构不断合理优化,已在服务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4.布局日趋合理。大城市发展优势明显,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杭州、宁波和温州等地现代服务业发展快速,杭州已基本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结构转型,2012年三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已超过5千亿元,占全省现代服务业的50%以上。作为新载体的服务业集聚区不断涌现,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块已达到200多个,商贸综合体、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和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等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正逐渐步入正轨。目前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已经有100个,这些区块发展速度快,特色功能鲜明,在建设规模和水平上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据全省40个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统计,2012年11月末,吸收入区单位共6.85万家,比上年同期增加4195家,从业人员26.44万人,增加9168人。2012年1—11月,实际完成投资190.2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26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实现营业利润206.2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上缴税收80.11亿元,同比增长18.8%。
(二)重点行业发展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省电子商务、计算机服务及研发设计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快速,现代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商务会展业等增速提升,商贸、旅游和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步伐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现代信息服务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成为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我省信息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涵盖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等,具有辐射广、成本低、消耗少及带动强等特点。近年来,我省软件业的研发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并逐渐向服务外包等产业链高端发展,也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重要力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与2004年相比,2012年全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增加了3.5倍(按现价计算)。企业盈利能力增强,据2013年1-8月数据统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利润率居各门类之首,达27.4%,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2.商务服务业发展较快,会展经济逆势上扬。近年来,商务服务业发展环境逐渐规范,优秀企业或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大,我省商务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涌现出一大批规模较大的商务服务业企业。会展企业规模、国际化程度、展馆建设、展会成效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会展品牌。根据浙江省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统计,2012年,全省共举办展览711场,总面积806万平方米。举办50人以上的专业会议2.91万场。举办万人以上的节庆活动462场。全省出省参展面积43.2万平方米,展位4.8万个;出国参展面积达30.5万平方米,国际标准展位3.39万个(列全国第一位)。2012年全省会展业直接产值达352亿元,相当于GDP的1%,占全省第三产业产值的2.25%,带动社会就业125万人。一些知名展会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品牌综合影响力继续得到提升和扩大。如2012中国义乌小商品国际博览会,参展企业2892家,实现成交163.4亿元。此外,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杭州国际动漫节、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专业展会也发挥品牌效应作用。
3.科技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教兴省战略的顺利实施,我省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专业化科技研发、科技培训、节能减排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业发展较快,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大批高端科研人才集聚浙江,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据统计,2012年,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约11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比1990年增长130倍,R&D经费支出722.6亿元,比1990年增长352倍;科技活动经费相当于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0.47%提高到2012年的3.3%,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08%,比1990的0.23%提高1.85个百分点。全社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1.03万人,比1990年增长5.5倍,其中R&D人员37.73万人,比1990年增长28.2倍。全省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60家。新培育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4家,示范企业45家,累计分别为363家和194家。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24.9万件和18.8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0.7%和44.4%。
4.金融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助推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快速健康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近年来,我省银行业加强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打造地方金融的“浙商系列”和杭州、宁波两大区域性金融集聚地。2012年末浙江省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667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8.6%。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95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8%,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1.1%。年末个人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269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0家,年末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46家,累计融资2786亿元。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9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44.5亿元,增长14.7%;人身险保费收入540.1亿元,增长9.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50.9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91.7亿元。
5.现代物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物流枢纽和物流配送中心创建步伐加快,物流园区的聚集效应逐步发挥。物流业作为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服务配套产业,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年来,我省建设以杭州、宁波—舟山、温州、金华—义乌四大物流枢纽为重点,加强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设,物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骨干企业,行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发展专业物流,物流市场体系逐步形成。2012年,我省共有物流法人单位1.3万余家。截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2013年发布的第十五批A级物流企业名单,我省共有A级以上物流企业339家,占全国总数16.8%。2012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11.1万亿元,同比增长6.7%。2012年全省完成货物运输量19.11亿吨、9183.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9%、6.4%。完成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9.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59.4万标箱,同比增长7.0%、11.1%。其中,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617.5万标箱,同比增长7.2%、9.9%。重点建设的20个物流园区取得明显进展,累计完成投资241亿元,增长68.9%;实现税收6.58亿元,增长61.4%;营业收入增加171.4亿元,增长58.3%,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有8家,占20个重点园区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0%;入园物流企业总数达到2938家,比上年增加344家。重点培育的100家物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共550.61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348.57亿元。
三、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经济结构仍处于低层次粗放型阶段。民营经济是浙江制造业的主体,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又是浙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产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偏低,制造业的低级化扩张导致了生产型服务需求的不足,从而影响现代服务产业的孕育和发展。因此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较,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相比,浙江服务业发展仍有差距。首先,从生产总值来看,2012年,浙江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在六省市中均处第四位,但处后两位的北京和上海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明显高于浙江。浙江三产占比为45.2%,在六省市内排名第四,处前二位的北京和上海分别高达76.5%和60.5%。其次,从吸纳就业人员方面来看,浙江服务业就业人员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搬运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岗位亟待开发。和上述五省市相比,浙江也有差距。其中北京和广东2012年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分别达到52.6万和18.6万,虽然浙江以14.1万人居第三,但和北京的差距较大。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两个行业中,2012年末浙江从业人员人数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达到17.5和66.2万人,但与两个行业排名第一的北京和广东的差距分别达到36.6万和51.5万,差距很大。由此可见,浙江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电信、房地产、研发、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表1)。
表1.2012年末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单位:万人
地 区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房地产业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教 育 |
北 京 | 52.6 | 37.1 | 54.0 | 44.4 |
上 海 | 8.6 | 15.2 | 12.2 | 28.0 |
江 苏 | 10.8 | 8.2 | 12.8 | 88.8 |
浙 江 | 14.1 | 17.5 | 17.5 | 66.2 |
山 东 | 9.1 | 15.8 | 12.4 | 109.8 |
广 东 | 18.6 | 34.9 | 21.3 | 117.7 |
(二)市场化程度不足,地域环境受制约
服务业改革、开放步伐相对缓慢,集中表现在行业进入门槛和行业垄断两个方面。铁路、民航、金融、电信、电力等行业以及地方公用事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所有或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同时产生行业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一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行业,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范围狭窄,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有些领域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其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此外,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在地域上,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相对发达的服务业也会抑制邻近的中小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由于浙江处于上海经济势力的辐射范围内,在金融、国际航运等领域只能处于补充的地位。在国家政策层面,两地扶持的力度也有差别。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及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使得其在税收、财政等多方面比浙江更有优势引导企业加大对现代服务领域的资本投入。
(三)服务业人才缺乏,观念不强。
随着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新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对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而浙江传统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多,从业人员不少是农民、下岗工人、原无业人员等,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还有待加强。浙江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远不能达到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更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肋,而且普遍存在着用人难、育人难等问题。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普遍存在着规模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各方面问题。总体来说,服务业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影响到我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关的制度改革仍然滞后。许多服务领域至今仍被当作非生产性的活动,本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却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或者以传统制造业管理思维来对待服务业,把服务当作产品来“卖”,而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程中,理念应该转过来——把产品当作服务。因此,要重视现代服务业所创造的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长远利益、营运效率或社会影响的层面。但由于其所产生的效益不够明确,短期难见成效,难以具体测定,容易被忽视。比如以投资管理为主的集团母公司,在维持整个集团正常运作、提高集团运转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人事、财务管理甚至组织方式上,其与属于工业的子公司没有分离,体现不出或难以核算其作为现代服务型企业的价值。
四、加速发展浙江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主战略,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创新体制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这一战略重点,突出关键领域,引导推进金融、物流、科技、信息、会展、商务和批发分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促进、重点支撑和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先发展。
(一)市场促进,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放松市场准入条件,引进竞争机制。坚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准许新的市场主体进入服务行业,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二是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推进企业品牌战略。应强化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增强竞争力。三是要通过市场细分和专业化,形成网络型组织结构。在多样化、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使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通过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引导服务企业向连锁化、集成化、国际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等方向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四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投资,必须鼓励民间资本、外商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为此,要加强与境外服务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外资投向基础设施、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区服务等服务领域,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突出重点,拓展关键领域
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环节过去大多是内化于制造企业的产品增值链生产体系之中,目前越来越多地剥离为专业化的服务第三方。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深化会带动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要通过大力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商务服务业,拓展和规范法律咨询、资产管理、工程咨询、广告会展等新兴产业。
二是积极促进传统商贸、餐饮、旅游、教育、卫生和社区服务等行业的转型升级。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商贸、餐饮、旅游等行业的传统业态,提升传统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如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品牌代理、仓储式销售、社区便利店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同时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部门,促使传统服务业从依靠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现代服务模式发展。
(三)科技创新,增强科技支撑
进一步加速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一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针对软件外包、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所需的若干关键技术,通过设立科技促进专项基金、推出服务业科技发展资助计划等方式,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二是构建新型的产学研机制。对产学研联合项目给予政策扶持,积极鼓励企业、学校、科研院所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发、信息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模式,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激活各方创新活力。
(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行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目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人才相对不足,缺乏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高端现代服务业人才,也缺乏一大批拥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蓝领人才,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应有计划的培训和引进一批精通国际法律、国际市场的国际型和开放型专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要适应市场需求,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弥补服务业蓝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提高服务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此外,还必须尽快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和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避免人才的大量外流。
[1]文中涉及中类的现代服务业数据均采用规模以上数据推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