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2013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1世纪以来,世界迈入信息社会的步伐加快。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时期,全面推进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时反映浙江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全面评价全省及各市、县(市、区)信息化发展进程,为浙江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提供信息化指数,省统计局组织开展了2011和2012年度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评工作。我们在对“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合省、市、县三级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下称为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并对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分两个层次进行了测算和评判。现将研究成果形成报告,供参考。

一、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准确把握我省及各市、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和进程,为“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我们试图用统计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浙江信息化发展进行描述、监测和评价,并通过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对浙江区域信息化发展进行定量测算和分析评判,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二)指标设置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从信息及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与定义出发,选取能准确反映信息化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的指标。要求指标既能规范、准确、系统,符合统计指标的一般要求,又能切实反映我省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内在关系和变动趋势。

2.完整性原则。选取的指标既能反映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又能反映信息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各要素),以便分析比较信息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指标代表性强,采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信息化发展水平。

3.可操作性原则。在考虑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求选取的指标不仅能够客观地反映发展进程,而且能够获取到完整、准确的数据;不仅能取得2011和2012年度全省的数据,而且能够取得各设区市和各县(市、区)的数据,使得量化的评价与监测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4.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借鉴了国家统计局相关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在我省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致力于引导各地不仅要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信息化应用和效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加速融合;同时通过信息化指数排序比较,发现存在的问题,引导各地积极研究对策,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县域之间的数字鸿沟。

(三)指标体系及修订内容

与“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相比,修订后的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由5个分类指数和15个指标构成。具体如下:

1.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由3个指标构成。我们选取电话拥有率反映电话普及应用水平,用电视机拥有率反映电视业务网络化应用水平,用计算机拥有率主要反映台式和便携式计算机应用水平。通过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三大网络产业的监测,反映三网融合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水平。

2.产业技术。产业技术直接反映了信息化的进程,也影响到社会公众是否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信息化成果。由2个指标构成,保留了人均电信业务收入指标,将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更改为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以反映电信业产出水平和科技创新对信息技术的贡献。

3.应用消费。应用消费反映了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水平。由3个指标构成,除保留了互联网宽带普及率、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2项指标外,增加了政府门户网站综合应用水平(反映政府对社会提供网上办事服务水平),从政府、社会和公众不同角度对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监测。

4.知识支撑。知识水平是人们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必要条件,知识水平越高,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技能亦越高。由4个指标构成,除保留平均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和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个指标外,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改为每万人口15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使各县(市、区)的教育状况数据能够取得并反映平均教育水平。

5.发展效果。由3个指标构成,从宏观角度衡量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支撑因素及发展效果。我们仍选用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反映工业经济结构优化程度以及对信息化发展的贡献,用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反映信息化发展的科技支持水平,用人均GDP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实力。

表1 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

总指数

分类指数

指 标

单位

分类权重

指标权重

信息化发展指数

基础设施

1.电话拥有率

部/百人

21

7

2.电视机拥有率

台/百户

7

3.计算机拥有率

台/百户

7

产业技术

4.人均电信业务收入

元/人

20

10

5.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

项/百万人

10

应用消费

6.互联网宽带普及率

户/百人

21

7

7.政府门户网站综合应用水平

次/万人

7

8.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

元/人

7

知识支撑

9.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人

20

5

10.成人识字率

%

5

11.每万人口15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

人/万人

5

12.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元/人

5

发展效果

13.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18

6

14.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

6

15.人均GDP

元/人

6

(四)计算方法

信息化发展指数的计算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每个具体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再采用简单线性加权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个分类指数;最后通过各个分类指数加权计算出总指数。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在对各指标计算前,需要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各指标的量纲,使其能够进行相加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指标数据阈值。每个指标的阈值包括最大阈值和最小阈值。为了便于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持续、统一地监测,对每个指标的这两种阈值均采用固定数值,其大小依据各个指标在2005-2015年的观测值和预测值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确定。

2.标准化计算。对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可以使量纲不同的各类指标值转化为可以直接进行相加计算的数值。标准化计算分两种情况:

①一般标准化计算方法。如果各地区之间指标数值分布均匀,则采用如下一般标准化公式计算:

3.确定权重。指标权重基本采用平均赋权法。对前四个分类指数,兼顾每个指数所包括的指标个数,为方便计算,分类指数权重确定为20%或21%;适当降低发展效果指数的权重,确定为18%;各分类指数内各个指标都采取平均赋值权重。

由于各县(市、区)的基础数据比全省和各设区市离散程度大,为使“十二五”与“十一五”信息化发展指数具有可比性,某些指标的阈值选取可能偏小。有些指标分县数据并不全部密集地分布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存在少量数据出现异常的偏大现象。为了更好地测度大多数区域的特征,最大阈值的选取主要依据那些大部分不异常数据的特征而定,致使有些地区受基础数据的影响,计算的分类指数和信息化总指数超过1。

二、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总体评价

(一)全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全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围绕“智慧浙江”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扎实开展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服务年活动,全面建设“数字浙江”,深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省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经测算,2012年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为0.862,比2011年提高0.029(见表2),其中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五项分类指数分别达到0.768、0.997、0.832、0.917和0.798,比2011年分别提高0.016、0.027、0.057、0.003和0.043。

表2 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与分类指数比较

基础设施

产业技术

应用消费

知识支撑

发展效果

总指数

2011年

0.752

0.970

0.775

0.914

0.755

0.833

2012年

0.768

0.997

0.832

0.917

0.798

0.862

另据2011年度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测算结果,2011年浙江信息化发展指数为0.828(由于浙江省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与全国有所不同,测算的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值与国家方案略有区别),比全国平均指数高0.096,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仅次于北京(1.077)、上海(0.982)、天津(0.857),位居第四,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按照《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期末,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达到0.80,完成规划目标已成定局。

(二)各分类指数发展的特点

2012年,我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中,五个分类指数值均呈上升的态势。其中产业技术、知识支撑两项分类指数高于总指数,基础设施、应用消费、发展效果三项分类指数低于总指数。主要特点是:

1.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支撑作用增强。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的宏观环境及技术层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12年产业技术指数达0.997,在五个分类指数中最高。2012年,全省完成电信业务收入749.51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8.9万项,比上年分别增长4.6%、44.7%;人均电信业务收入、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由2011年的1312元、2383项增加到2012年的1368元、3446项。2012年知识支撑指数达0.917,在五个分类指数中处于第二位。2012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87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由2011年的1375元增加到2012年的1603元。随着十五年教育的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有所减少,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得到强化。2012年,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9%,全省每万人口拥有15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达到1740人,比上年减少21人。

2.信息发展效果良好,应用消费日趋广泛。随着全省经济的稳步发展,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加,电子政务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用于信息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2012年,应用消费指数达到0.832。2012年,全省互联网用户数达到5887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15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13.0%。全省已建成了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省市县三级政府网站开通率达100%,电子政务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浙江省政府网站群页面浏览量总数达8.6亿,其中省级部门网站群、市政府网站群、县(市、区)政府网站群的累计页面浏览量分别达2.9亿、1.4亿、4.3亿。2012年网站群访问总人数为1.3亿,日均访问人数达36万余人。2012年我省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分别为4082元和1159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9%和8.4%,占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达18.9%和11.4%,比上年分别提高0.2和0.3个百分点。2012年,信息化发展效果指数达到0.798。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90%,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8%,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人均GDP为63266元,同比增长7.7%。

3.基础建设扎实推进,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随着三网建设步伐的加快,全省已建成了广播电视并重,农村城市并举,无线、有线、卫星、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体系,城乡有线电视联网率达到99%以上,居全国各省区第一。2012年,全省基础设施指数达到0.768。近年来,由于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快速提高和各种新信息技术的普及,移动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固定电话被替代的趋势逐渐增强。2012年,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8325万户,比上年增加62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882万户,比上年减少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443万户,比上年增加687万户。2012年,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35.6线/百人降低到34.2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105.2部/百人提高到117.2部/百人。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79.9部,移动电话210.1部,电视机186.6台,计算机106.4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76.3部,移动电话211.5部,电视机171.7台,计算机47.8台。城乡居民电话、电视机拥有量基本接近,但计算机拥有量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设区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综合评价

(一)各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2012年,全省设区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从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杭州、宁波、嘉兴、绍兴、金华、湖州、舟山、温州、台州、丽水、衢州。与2011年相比,信息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见图1)。

图1 2011-2012年各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

根据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的测算结果,可将各市划分为三类地区(见表3):

表3 2012年全省分三类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比较

基础设施

产业技术

应用消费

知识支撑

发展效果

总指数

全 省

0.768

0.997

0.832

0.917

0.798

0.862

第一类地区

杭州市

0.831

1.035

0.987

0.957

1.121

0.982

宁波市

0.803

1.057

1.009

0.956

0.997

0.963

第二类地区

嘉兴市

0.851

0.995

0.874

0.898

0.838

0.892

绍兴市

0.777

0.962

0.901

0.918

0.728

0.859

金华市

0.771

0.991

0.873

0.936

0.659

0.849

湖州市

0.762

0.981

0.781

0.881

0.798

0.840

舟山市

0.801

0.911

0.923

0.862

0.624

0.829

温州市

0.808

0.955

0.901

0.888

0.544

0.825

台州市

0.801

0.954

0.799

0.889

0.561

0.806

第三类地区

丽水市

0.663

0.914

0.702

0.866

0.493

0.731

衢州市

0.623

0.899

0.674

0.858

0.526

0.718

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较高水平地区):包括杭州和宁波共2个市。这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超过0.960,平均达到0.973,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13倍。

第二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嘉兴、绍兴、金华、湖州、舟山、温州、台州共7个市。这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介于0.800—0.900之间,平均达到0.843,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7.8%和第一类地区的86.6%。

第三类地区(信息化发展较低水平地区):包括丽水、衢州共2个市。这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低于0.740,平均达到0.725,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4.1%和第一类地区的74.5%。

(二)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

测度结果显示,我省整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地区间发展仍不均衡,各地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

1.从基础设施指数看,2012年杭州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最高,达到0.831,与最低的衢州市相比,差距为0.208。在二级指标中,2012年杭州市每百人电话拥有率达到195.9部,其中固定电话39.8部,移动电话156.1部,而衢州市每百人电话拥有率为122.6部,其中固定电话24.5部,移动电话98.1部。2012年,杭州市城乡居民每百户电视机拥有率分别达184台和211台,衢州市分别为165台和128台;杭州市城乡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率分别达110台和60台,衢州市分别为89台和26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区间、城乡间存在较大差距。

2.从产业技术指数看,2012年宁波市产业技术指数最高,达到1.057,比最低的衢州市高0.158。在二级指标中,2012年杭州市、宁波市电信业务收入分别达159.73、116.04亿元,排名末两位的舟山市、衢州市分别为15.16、14.50亿元,杭州市人均电信业务收入达1815元,为衢州市的2.7倍;2012年宁波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9175件,比杭州多18524件,衢州市、舟山市分别为3208和1096件,宁波市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746件,分别为衢州市、舟山市的5.1、8.1倍。

3.从应用消费指数看,2012年宁波市应用消费指数最高,达到1.009,比最低的衢州市高0.335,在五类指数中差距较大。在二级指标中,2012年宁波市、杭州市每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分别达30.3、28.6,排名末两位的丽水市、衢州市平均每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分别为17.8和16.9;2012年每万人政府网站页面浏览量杭州为32544次,金华最低为9796次。2012年宁波市城乡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支出分别为4283和1402元,分别为衢州市的1.6和1.7倍。

4.从知识支撑指数看,2012年杭州市知识支撑指数最高,达到0.957,与最低的衢州市相比,差距为0.099。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各市常住人口中,杭州市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长,为9.41年/人,温州、衢州、台州、丽水较低,分别为7.79、7.56、7.51、7.50年/人;各市成人识字率基本在91%-97%之间,最高的绍兴、杭州二市分别为96.80%和96.27%,最低的温州、衢州、台州、丽水分别为92.94%、91.03%、91.96%和91.87%。2012年宁波市、杭州市每万人口拥有15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960人、1696人,舟山市最低为1199人;2012年宁波市、杭州市的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分别达1855和1670元,而湖州、台州和温州分别为1277、1232和1132元,居全省末三位。

5.从发展效果指数看,2012年杭州市发展效果指数最高,达到1.121。而最低的丽水市仅为0.493,差距为0.628,在五类指数中差距最大。2012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杭州市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高,为13.88%,宁波市次之,为13.36%,绍兴市、舟山市最低,仅为3.06%、1.01%;2012年杭州、嘉兴市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达2.92%、2.35%,在全省居领先地位,而衢州、丽水市均仅为1.03%;2012年杭州、宁波市人均GDP分别为88962、86228元,但衢州、丽水、温州分别仅为45861、42244、40103元。

四、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综合评价

根据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综合评价体系,我们对2011、2012年全省90个县(市、区)进行了一系列指标的收集、整理和测算。主要评价结果如下:

(一)各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2012年,90个县(市、区)中,信息化发展指数超过1的有滨江区、西湖区、江北区、北仑区、海曙区和江东区6个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指数在0.9—1之间的有20个县(市、区),在0.8-0.9之间的有32个县(市、区),在0.7-0.8之间的有22个县(市、区),在0.7以下的有10个县(市、区),分别占6.7%、22.2%、35.6%、24.4%和11.1%。

表4 2012年90个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比较

总指数

县(市、区)数量

2011

2012

2012年较2011年

超过1

3

6

增加3个

在0.9-1之间

14

20

增加6个

在0.8-0.9之间

33

32

减少1个

在0.7-0.8之间

22

22

不变

在0.7以下

18

10

减少8个

按照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我们将90个县(市、区)划分为四类观察(详见附表2):

第一类地区(工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共14个县(市、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值为0.92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64,其中基础设施指数0.823,产业技术指数1.011,应用消费指数0.933,知识支撑指数0.941,发展效果指数0.926。2012年,第一类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居前10位的是:北仑区、慈溪市、鄞州区、余姚市、镇海区、余杭区、萧山区、绍兴县、海宁市、富阳市。与2011年相比,有3个县(市、区)排名有所上升,分别是余姚市、绍兴县、上虞市。

第二类地区(工业产值500-1000亿元):共18个县(市、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值为0.91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54,其中基础设施指数0.817,产业技术指数0.989,应用消费指数0.930,知识支撑指数0.911,发展效果指数0.943。2012年,第二类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居前10位的是:滨江区、上城区、南湖区、义乌市、拱墅区、临安市、嘉善县、永康市、南浔区、平湖市。与2011年相比,有5个县(市、区)排名有所上升,分别是义乌市、永康市、南浔区、秀洲区、长兴县。

第三类地区(工业产值100-500亿元):共43个县(市、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值为0.82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036,其中基础设施指数0.753,产业技术指数0.952,应用消费指数0.884,知识支撑指数0.899,发展效果指数0.624。2012年,第三类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居前10位的是:西湖区、江北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干区、东阳市、椒江区、龙湾区、越城区、吴兴区。与2011年相比,有14个县(市、区)排名有所上升,分别是椒江区、越城区、吴兴区、瓯海区、象山县、黄岩区、宁海县、普陀区、安吉县、浦江县、缙云县、平阳县、遂昌县、青田县。

第四类地区(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下):共15个县(市、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值为0.72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33,其中基础设施指数0.673,产业技术指数0.903,应用消费指数0.743,知识支撑指数0.845,发展效果指数0.455。与前三类相比,发展效果指数、基础设施指数、应用消费指数明显偏低。2012年,第四类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居后的是:衢江区、庆元县、泰顺县、常山县、文成县。与2011年相比,有3个县(市、区)排名有所上升,分别是开化县、衢江区、泰顺县。

(二)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县域之间存在数字鸿沟

1.部分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还较低。从信息化综合评价看,目前还存在部分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过低,县(市、区)之间差距过大,部分县(市、区)信息化水平排名比上年有所下降等问题。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区)总数有52个,占比为57.7%;信息化发展指数低于0.7的县(市、区)有10个,占比为11.1%,其中得分最低的三个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指数仅为0.6左右,泰顺县、常山县、文成县信息化指数仅相当于排名第一的滨江区的40%;有26个县(市、区)信息化水平在同类地区中的排名比2011年有所下降,占比为28.9%。

2.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2012年信息化五个分类指数进行县(市、区)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县域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见图2)。

图2 2012年信息化分类指数的全省平均、最高和最低水平比较图

从五个分类指数来看,发展效果指数差距最大。2012年最低发展效果指数仅相当于该分类指数最高值的5.2%,其次为应用消费指数,最低应用消费指数相当于最高值的42.5%,基础设施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和产业技术指数最低值分别相当于最高值的65.3%、73.1%和76.1%。从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具体指标来看,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人均GDP、互联网宽带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收入等几项指标方面,落后县(市、区)与发达县(市、区)差距较大,最低值分别相当于最高值的0.3%、1.6%、1.5%、16.2%、25.5%和16.9%。

五、对策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智慧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部署新一代宽带网络,大力建设无线宽带网络,推进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布点,建设宽带应用网络设施。着力打造宽带化、移动化、融合化、泛在化的安全可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统筹规划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示范,建设感知网络和云计算等应用基础设施。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3G的推广应用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加大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信息化水平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2.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性工作。要推进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加快重点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大力发展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推动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等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加快推动我省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变;加快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信息化监测,充分挖掘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推动资源配置、流程再造、业务重塑和管理决策环节的信息化,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反应效率、技术创新水平和全球化环境下的综合竞争能力。

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信息化应用消费水平加大农村信息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和信息自由流动、有序对接,从而有效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要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搞活农产品流通两个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让农民充分享受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同时要勇于打破垄断,在固定电话运营商、有线电视公司和无线运营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服务商在竞争中通过降低价格,例如降低宽带费用等,来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以使更多的农村用户和企业能够用得起信息服务。

4.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理念。信息社会的基础是知识经济社会,只有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加快实现社会经济质的变革和飞跃;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是加速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过程。因此,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是促进科技进步、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围绕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科学把握公众需求,梳理业务流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指导,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努力缩小不同领域、人群间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