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2013年上半年全省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今年以来,我省各地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H7N9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真贯彻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科技驱动力度,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层次,加速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全省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其中,农业总产值488.9亿元,同比增长2.3 %;林业总产值72.7亿元,增长0.5 %;牧业总产值244.7亿元,下降1.8 %;渔业总产值252.5亿元,增长5.7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7.1亿元,增长5%。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7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

一、农作物生产保持稳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

1.春粮实现“三增”,小麦播种面积持续增长

2013年,全省春粮播种面积为270.80万亩,比上年增加3.89万亩,增1.5%;总产量为63.94万吨,比上年增2.3%。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13.28万亩,总产量27.8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2.7%;大麦播种面积39.05万亩,比上年增0.9%,总产量9.53万吨,减3.6%;蚕豌豆播种面积43.53万亩,比上年减少1.25万亩,减2.8%,总产量6.38万吨,比上年增加1.4%;马铃薯播种面积74.04万亩,总产量19.8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4.5%和5.1%。

上半年我省气候条件总体好于去年,春粮单产提高。据测算,今年春粮单产为236公斤/亩,比上年增长0.9%,其中小麦单产为246公斤/亩,比上年增长1.3%。相比较于去年2月份连续阴雨天气、低温寡照、部分田间积水较重的不利气候,今年2月下旬气温回升,光照充足,对大小麦拔节有利。

小麦播种面积自2007年以来持续增加。一是由于小麦种植机械化程度较高,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较低。二是小麦主产区嘉兴、湖州、绍兴、台州等地土地流转速度加快,种粮大户种植小麦面积增加。

2.早稻播种面积止跌回升

今年我省早稻播种面积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下降后止跌回升。2013年,我省早稻播种面积预计为172.67万亩,比上年增加6.64万亩,增4%。一是早稻生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出台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每50公斤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比2012年提高12元。我省绍兴市在国家早稻订单政策基础上,对重点乡镇的早稻订单再给予每公斤0.1-0.14元的价外补贴,绍兴市区对早稻种植农户普惠补贴达到40元/亩。二是探索推广新型种植模式。我省杭州、绍兴、台州等地积极探索“早稻-蔬菜”水旱轮作新模式,不仅增加了面积,还改善了土壤结构,实现早稻生产的增产增效。三是比较效益相对较好刺激了早稻种植的积极性。据我省温岭调查队反映,由于去年果蔗、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较高,但因卖难而价格低,收益不大;相比之下,粮食价格稳定,不存在卖难,政府对早稻种植补助多,收益相对稳定。

3.油菜籽播种面积继续下降

今年春季全省油菜籽播种面积239.43万亩,比上年减少8.19万亩,减3.6%,总产量31.67万吨,比上年减少0.42万吨,减1.3%。其中:嘉兴、湖州、绍兴、金华等油菜籽主产区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减12.8%、8.2%、2.0%和2.2%。自2009年以来,油菜籽播种面积已连续五年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种植油菜籽难以推广机械化种植,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二是油菜籽收购价长期低位徘徊,农户种植意愿降低。

4.甘蔗、棉花、果用瓜播种面积减少

今年上半年,我省甘蔗播种面积15.47万亩,比上年减少1.04万亩,下降6.3%。棉花播种面积29.23万亩,比上年减少1.04万亩,下降6.3%。宁波、金华等棉花主产区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减少1.00万亩和0.55万亩,下降11.1%和5.1%。其中素有“浙江棉仓”之称的慈溪市,棉花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0.54万亩,下降幅度达到10.6%。棉花播种面积下降主要原因为:棉花收购价格下降,种棉效益较低。近年来,我省棉花收购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据中国棉花网各地区快报数据整理,2012年,我省温州、嘉兴、宁波、绍兴、金华五市的棉花平均收购价为8.0元/公斤,分别比2011年的8.1元/公斤和2010年的10.8元/公斤下降0.1元和2.8元,降幅为1.2%和25.9%,远低于种棉农户10元/公斤的期望收购价,加之劳动力成本和农资价格持续上升,导致棉农的种棉效益连年下降。

上半年,全省果用瓜播种面积133.79万亩,同比减少0.9万亩,下降0.7%。果用瓜播种面积下降,主要在于西瓜播种面积减少。上半年,全省西瓜播种面积为101.21万亩,同比减少2.02万亩,下降2%。杭州、宁波、绍兴等西瓜主产区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5.3%、1.2%和2.7%。西瓜播种面积的增减多与土质轮歇有关。

5.药材、蔬菜、花卉苗木播种面积持续增长

上半年,全省药材播种面积41.46万亩,比上年增加0.71万亩,增长1.7%。温州、丽水等药材主产区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和9.3%。近几年我省以扩大产业规模、创建特色品牌为主线,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批以杭州淳安、温州泰顺、丽水景宁为代表的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如温州市今年继续出台中药材(铁皮石斛)产业补助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农户种植积极性明显提高。

全省蔬菜播种面积629.72万亩,比上年同比增加0.19万亩,增长0.03%。蔬菜播种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各级政府重视“菜篮子”工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增加对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投入,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和立体化种植,加上蔬菜的种植效益明显优于种粮收益,农户种植积极性较高。

上半年,全省花卉苗木播种面积180.96万亩,增加7.77万亩,增4.5%。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花卉苗木主产区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4.5%、0.7%、27.2%、6.6%和2.7%。近两年来,受各地创建森林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影响,特别是省政府“四边三化”(即公路、铁路、河道、山旁边等区域的洁化、绿化、美化)战略的提出,各地对花卉苗木和盆栽类园艺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多,市场环境始终保持在求大于供的状态,红枫小苗、红白玉兰、广玉兰以及紫薇等花卉苗木的出售价格持续上涨,种植效益明显优于种粮和种菜。

6.春茶生产量价齐升

今年上半年,全省春茶产量10.02万吨,比上年增加0.12万吨,同比增长1.2%。今年春茶生产期间,气候适宜,水分充足,光照充沛,茶叶品质好于去年,其开采时间也相应提前。虽受4月7日低温寒潮影响,部分茶园受冻,但由于茶叶采摘期延长,产量也有所增长。从销售价格看,前期高端茶叶价格虽不如往年,但受市场预期影响,外地茶叶入杭销售比往年有所减少,人工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叠加,中后期中高端和中端茶叶价格比上年有所增长。如今年春茶开采10天后西湖龙井二级保护区价格为800元/公斤左右,而上年同期每公斤价格仅为600元出头。

二、造林更新快速推进,木材、竹笋产量稳步提高

1.全面完成绿化造林任务

我省坚持把绿化造林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以山地造林、平原绿化、“四边”绿化和封山育林为重点,坚持重点工作推动,加快绿化造林步伐,据省林业厅统计,截止6月中旬,全省完成造林更新面积92.59万亩,占计划任务82.15万亩的112.7%,其中:人工造林44.6万亩,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15.75万亩,迹地更新30.38万亩,其它造林1.86万亩。全省共完成义务植树5860.7万株,同比多植228.7万株。全省(除宁波外)完成重点防护林建设26.43万亩,去年同期完成19.09万亩,同比实绩完成超过7.34万亩,增加1.9个百分点。

2.木材量价齐增,竹材产量有所下降

据省林业厅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木材产量56.2万立方米,同比增加8.5万立方米,价格每立方米增 6元。竹材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据统计,上半年全省竹材产量6476.9万根,同比减少483.4万根,价格每根13元,价格略降。

3.鲜竹笋产量稳步增长

竹笋产值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较往年相比,今年上半年,我省山区气候条件适宜、出笋期雨水充足,产量提高,据省林业厅统计,上半年全省鲜竹笋产量100.6万吨,同比增加20.1万吨。

三、畜禽生产波动较大,养殖效益回暖企稳

今年上半年,受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H7N9禽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我省畜牧业生产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5月份以来,随着家禽生产有所恢复,生猪价格触底反弹,全省畜禽生产已呈现回暖企稳态势。

1.生猪存栏下降,价格触底反弹

二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1323.3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28.71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6%和3.5%;季内出栏肉猪969.80万头,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受生猪养殖周期以及三月份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影响,春节后猪价一路下跌,据省农业厅畜牧局调查,今年上半年待宰活猪均价由1月23日的每公斤17.57元,下跌至4月10日的12.36元,跌幅达30%,猪粮比一度持续6周处于重度下跌的红色区域,最严重时每出栏1头100公斤的肉猪亏损150-200元。5月后,猪价开始触底反弹,亏损逐步减弱,6月19日,猪粮比为5.55:1,外三元价格为每公斤14.7元,已可基本实现保本。预计一季度生猪养殖略有盈余,上半年平均基本保本。

今年以来活猪、仔猪和猪肉价格走势图(单位:元/公斤)

2.家禽生产量价齐跌,后市趋好

今年上半年,受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我省家禽业生产损失较大。二季度末,全省家禽存栏8767.84万只,比上年同期下降20.3%,季内出栏11452.94万只,下降7.8%。其中4至6月家禽出栏4575.72万只,下降20.3%。据省畜牧局调查数据,4月2日至6日短短五天内,家禽销量降至原有正常水平的5%,价格也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在H7N9禽流感疫情期间,全省累计处理入孵蛋2530万枚、苗禽1639万只、雏禽973万只、非正常淘汰种禽186万只,家禽养殖损失累计近13亿元。截至4月26日全省肉禽压栏最高达1986.19万只,5月2日禽蛋积压最高达6342.5吨。随着H7N9禽流感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省政府5月16日取消H7N9禽流感四级应急响应,并出台《关于重启活禽交易市场的通知》,遭受重创的家禽业生产与市场销售出现逐步恢复态势。据省畜牧局调查,6月19日,我省活鸡、鸡蛋集市均价分别为每公斤10.1元和9.1元,分别比疫情影响时的最低价上涨99.6%和10.8%。预计三季度随着库存下降以及需求旺季来临,价格有望出现较大上涨,后市趋好。

3.羊存、出栏增加,兔存、出栏减少

二季度季末,全省牛存栏16.80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5.5%,季内出栏4.43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羊存、出栏增加。二季度季末,羊存栏95.87万只,季内出栏61.68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和1.3%。

因去年二季度獭兔养殖亏损严重,一些养殖户放弃养殖,导致兔存栏持续减少。二季度末,全省兔存栏337.26万只,季内出栏275.64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6%和0.3%。

4.畜禽产品产量下降

受“漂浮死猪事件”以及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上半年,全省肉类总产量为89.94万吨,同比下降0.9%。其中,猪肉产量70.65万吨,增长0.8%;牛羊肉产量1.66万吨,增长0.2%,禽肉产量17.04万吨,减少7.6%;禽蛋产量21.04万吨,下降13.3 %;牛奶产量9.80万吨,减少3.2%。

5.春茧量减价升

受桑园面积逐年减少,蚕桑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蚕茧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全省蚕桑生产规模继续减小。上半年,全省春茧总产量3.03万吨,比上年减少0.35万吨,下降10.4%。但由于国内外服装业下滑态势得到初步缓解,对蚕丝需求增加,再加上人工、化肥等中间成本上涨,导致蚕茧价格呈现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双结合的恢复性回升。据杭州、嘉兴市统计局调查,淳安县今年春茧平均收购价格为2454元/担,达到近年来最高,与上年相比上涨19.2%,其他蚕茧主产地富阳、桐庐等蚕茧价格亦有较大幅度提升;嘉兴春茧平均收购价格亦由上年的1592元/担上升到今年的2100元/担,同比上涨31.9%。

四、水产品总产量稳步提升,远洋渔业生产快速增长

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上半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82.62万吨,同比增长5.7%,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95.84万吨,同比增长2.6%;海水养殖产量33.17万吨,同比减1.9%;淡水捕捞产量3.77万吨,同比减5%;淡水养殖产量36.16万吨,同比增长6.4%;远洋渔业产量13.7万吨,同比增长80%。上半年,全省海淡水养殖面积29.69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通过设施改善、品种调整、模式优化等措施,我省海淡水养殖单位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水产品产量增势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国内海洋捕捞生产相对于上年较低的基数有所增长,特别是双拖、单拖、拖虾、机流网、帆张网、灯光抄网作业增幅较大。二是国内海洋捕捞转型升级,渔船更新建造推进,作业结构优化和经营模式调整,渔船卫生、安全或节能设施改造,进一步提升了国内海洋捕捞业综合效益。三是随着一批新建远洋渔船相继投产,远洋渔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受惠于国家远洋渔船更新改造补助政策,今年我省远洋渔船投资增长迅猛,开工新建远洋渔船130余,总投资达31亿元,沿海各级发改、渔业部门积极做好符合更新改造条件的远洋渔船申报受理,推进了远洋渔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