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集聚发展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主导特色产业集聚引领作用突出,投入产出效益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发展。
一、发展总体评价
2012年,14个产业集聚区在981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区内投产“四上”企业2779家,完成生产总值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工业总产值4103亿元,增长12.7%,服务业营业收入1640亿元,增长30.2%,固定资产投资1790亿元,增长47.5%,财政总收入412亿元,增长34.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发展水平(详见表1)。
表1 产业集聚区发展基本情况
集聚区(简称) | 投产企业数(个) | 已开发建设面积(平方公里) | 从业人员(万人) | 产业增加值 (亿元)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 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 出口交货值(亿元) | 财政总收入 (亿元) |
杭州大江东 | 144 | 33.8 | 4.5 | 109 | 543 | 47 | 161 | 56 | 34 |
杭州城西 | 377 | 24.0 | 7.5 | 274 | 472 | 377 | 104 | 62 | 61 |
宁波杭州湾 | 240 | 36.3 | 7.7 | 116 | 508 | 113 | 171 | 84 | 71 |
宁波梅山 | 83 | 13.4 | 1.0 | 19 | 13 | 438 | 102 | 3 | 27 |
温 州 | 31 | 24.0 | 0.6 | 18 | 58 | 33 | 160 | 2 | 36 |
嘉 兴 | 220 | 17.1 | 3.1 | 38 | 93 | 98 | 123 | 22 | 12 |
湖 州 | 72 | 18.3 | 0.8 | 24 | 91 | 20 | 67 | 8 | 3 |
绍 兴 | 308 | 34.0 | 8.6 | 133 | 574 | 99 | 188 | 125 | 45 |
金 华 | 286 | 26.0 | 4.8 | 92 | 304 | 12 | 105 | 62 | 17 |
衢 州 | 72 | 14.9 | 2.6 | 85 | 294 | 1 | 99 | 11 | 12 |
舟 山 | 107 | 30.3 | 1.7 | 115 | 410 | 233 | 213 | 142 | 28 |
台 州 | 369 | 19.2 | 8.5 | 124 | 425 | 55 | 132 | 117 | 27 |
丽 水 | 240 | 20.5 | 2.8 | 39 | 195 | 21 | 71 | 25 | 9 |
义 乌 | 230 | 16.1 | 3.6 | 70 | 123 | 94 | 94 | 36 | 29 |
合 计 | 2779 | 327.7 | 58.0 | 1257 | 4103 | 1640 | 1790 | 767 | 412 |
1.主导产业不断集聚,大企业引领作用增强。产业集聚区是全省主导特色产业集聚的主平台,是承载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重要载体。过去一年里,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上下游企业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新材料、海洋新兴、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了以特色产业集聚引领发展的新格局。14个产业集聚区五大主导特色产业占本集聚区总量比重均超过50%,其中杭州大江东、宁波梅山、衢州、舟山等6个集聚区特色产业比重超过80%,物联网、新材料、生物医药发展势头迅猛,占经济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一批大企业集团相继投产,企业整体科研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快推进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企业户均资产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新增世界500强企业9家,新增大型企业21家,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宁波杭州湾、绍兴、衢州大企业集中度较高,龙头辐射作用明显(详见表2)。
表2 产业集聚及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集聚区 (简称) | 最大特色产业占总量比重(%) | 大型企业(个) | 世界500强企业(个) |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亿元) | 科技活动人数(人) | 技术(研究)开发费(亿元) | 发明专利(项) | 引进国千省千人才数(人) |
杭州大江东 | 47.0 | 18 | 1 | 11.9 | 3558 | 8.0 | 165 | 6 |
杭州城西 | 31.8 | 7 | 1 | 24.9 | 8863 | 7.8 | 304 | 25 |
宁波杭州湾 | 20.8 | 17 | 10 | 12.0 | 6092 | 9.9 | 219 | 4 |
宁波梅山 | 92.3 | 0 | 2 | 0.2 | 172 | 0.2 | 10 | 0 |
温 州 | 59.8 | 3 | 0 | 0.5 | 427 | 0.4 | 30 | 20 |
嘉 兴 | 29.3 | 5 | 5 | 3.2 | 2292 | 1.7 | 58 | 2 |
湖 州 | 47.1 | 0 | 0 | 2.4 | 557 | 0.9 | 63 | 0 |
绍 兴 | 22.6 | 7 | 1 | 9.1 | 3286 | 6.4 | 320 | 4 |
金 华 | 45.5 | 3 | 0 | 4.1 | 1964 | 1.6 | 346 | 4 |
衢 州 | 52.8 | 8 | 3 | 2.7 | 1371 | 1.1 | 42 | 10 |
舟 山 | 34.6 | 2 | 0 | 6.5 | 930 | 0.3 | 16 | 7 |
台 州 | 34.3 | 6 | 1 | 6.5 | 4334 | 6.4 | 306 | 12 |
丽 水 | 33.3 | 0 | 0 | 1.1 | 913 | 0.5 | 73 | 3 |
义 乌 | 25.6 | 16 | 7 | 2.9 | 1817 | 1.6 | 156 | 3 |
合 计 | 92 | 31 | 88.0 | 36576 | 46.8 | 2108 | 100 |
2.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创新人才加快集聚。集聚区突出科技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明确园区创建的产业方向和重点领域,拓展了多种形式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面向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信息咨询等服务,加快了创建高新园区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2年,14个产业集聚区科技经费共支出88亿元,增长38.2%,增速比全省高24.6个百分点,其中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宁波杭州湾科技经费支出均超过10亿元;工业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支出46.8,增长87.3%;企业创办科技机构数525家,累计专利发明2108项;科技从业人员3.7万人,增长15.9%,其中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宁波杭州湾、嘉兴、绍兴、台州科技从业人员均超过2000人,最多的杭州城西达到8863人;累计申报“国千”、“省千”人才217人,累计引进“国千”、“省千”人才100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比重达到22.2%。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较快提高。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批电子商务、物联网、科研院所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使集聚区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不同功能定位的规划区块间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产业之间的融合性进一步加快,二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服务业营业收入1640亿元,增长30.2%,增速比全省快16.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产业增加值的22%,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工业新产品产值11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7.1%,比全省高4.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9.4%,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新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均高于全省同期工业产值增幅;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综合能耗、水耗同比均较快下降,GDP综合能耗0.53吨准煤/万元,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全省低3.8个百分点,GDP水耗15.1吨/万元,工业产值水耗4.64吨/万元(详见表3)。
表3 发展质量及开发进程指标
集聚区 (简称) | 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 新产品产值(亿元)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 综合能耗(万吨标煤) | 用水总量(万吨) | 已建成面积(平方公里) | 基础设施投资额(亿元)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杭州大江东 | 47 | 210 | 196 | 128.3 | 4942 | 13.6 | 51.0 | 4.5 |
杭州城西 | 377 | 178 | 134 | 20.6 | 718 | 13.8 | 17.2 | 3.4 |
宁波杭州湾 | 113 | 182 | 184 | 32.1 | 789 | 24.3 | 38.5 | 0.5 |
宁波梅山 | 438 | 2 | 2 | 0.6 | 42 | 3.9 | 40.2 | 1.1 |
温 州 | 33 | 5 | 3 | 5.7 | 82 | 3.89 | 98.2 | 0.5 |
嘉 兴 | 98 | 34 | 44 | 4.8 | 202 | 9.5 | 21.1 | 2.4 |
湖 州 | 20 | 15 | 33 | 35.7 | 284 | 12.1 | 15.6 | 1.1 |
绍 兴 | 99 | 158 | 176 | 107.1 | 4977 | 25.0 | 48.4 | 2.9 |
金 华 | 12 | 77 | 43 | 32.1 | 1324 | 12.2 | 16.4 | 0.4 |
衢 州 | 1 | 68 | 63 | 215.3 | 2774 | 10.9 | 10.9 | 0.1 |
舟 山 | 233 | 15 | 147 | 38.6 | 537 | 11.2 | 61.2 | 1.6 |
台 州 | 55 | 97 | 156 | 31.6 | 1612 | 12.0 | 44.5 | 0.2 |
丽 水 | 21 | 41 | 5 | 12.7 | 302 | 8.7 | 28.2 | 0.3 |
义 乌 | 94 | 32 | 19 | 7.7 | 468 | 12.2 | 22.8 | 1.1 |
合 计 | 1640 | 1113 | 1206 | 672.9 | 19054 | 173.3 | 514.2 | 20.0 |
4.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开发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区在全省合力推动下,各类资源与要素不断汇聚,发展优势进一步突显。2012年,投产“四上”企业2779家,增长10.3%;重点规划区内已建成面积173.3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4.1平方公里,建成面积占重点规划面积17.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0亿元,增长47.5%,投资增速比全省高26.1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848亿元,增长41%,服务业投资749亿元,增长51%,基础设施投资514亿元,增长50%,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51个,在建千万美元以上项目53个;完成厂房及建筑物面积1855万平方米,增长44%;引进内资和外资分别为701亿元和20亿美元,分别增长42%、41%。
二、发展成效评价
根据《关于印发省级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浙发改地区[2012]1475号),产业集聚区统计评价突出“产业优化、创新引领、效率优先、特色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提高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权重,评价共分为19个细项指标进行指数测算,总指数采用以制造业为主和以服务业为主两类集聚区不同权重计算。
从评价结果看,总指数处于前列的杭州城西、宁波杭州湾、杭州大江东3个产业集聚区在产业优化、创新提升和发展效率方面领先优势明显,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企业引领、科技创新等指标表现突出;总指数居于中游的8个产业集聚区,指标得分比较接近,各具优势,亮点纷呈,在主导产业集聚、投资推进力度、投入产出率方面提升效果明显;总指数居后的温州、舟山、丽水3个产业集聚区在发展效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人才引进、投资推进也取得较好成效,但产业优化、创新提升方面需进一步加快发展(详见表4)。
表4 产业集聚区考评指数
集聚区 (简称) | 总指数 | 总指数排名 | 产业优化指数 | 创新提升指数 | ||||||||
战略性新兴占工业产值比重 |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主导特色产业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二三产业投资增速 | 大企业入户数 | 科技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 “国千”“省千”人才引进数 | 每万从业人员发明专利 | 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
杭州大江东 | 80.39 | 3 | 9.49 | 3.52 | 6.66 | 4.60 | 4.48 | 3.63 | 4.37 | 3.39 | 3.92 | 4.83 |
杭州城西 | 88.03 | 1 | 4.17 | 10.0 | 6.61 | 5.03 | 3.88 | 5.00 | 4.00 | 5.00 | 4.08 | 4.84 |
宁波杭州湾 | 81.18 | 2 | 9.34 | 3.83 | 6.06 | 5.13 | 6.00 | 3.65 | 4.20 | 3.47 | 3.62 | 4.71 |
宁波梅山 | 79.26 | 4 | 4.03 | 8.27 | 7.19 | 5.88 | 4.19 | 3.30 | 3.43 | 3.00 | 3.16 | 4.05 |
温 州 | 78.19 | 12 | 6.75 | 3.29 | 7.56 | 3.60 | 3.65 | 3.05 | 4.49 | 4.03 | 3.84 | 3.92 |
嘉 兴 | 78.73 | 6 | 4.40 | 7.40 | 6.30 | 4.69 | 4.31 | 4.62 | 4.56 | 3.23 | 3.14 | 4.86 |
湖 州 | 78.48 | 8 | 9.35 | 3.07 | 7.18 | 5.75 | 3.91 | 3.62 | 3.63 | 3.00 | 4.57 | 4.16 |
绍 兴 | 78.47 | 9 | 8.78 | 3.44 | 7.22 | 5.24 | 4.71 | 3.35 | 3.56 | 3.47 | 3.78 | 4.47 |
金 华 | 78.42 | 10 | 8.21 | 3.46 | 6.90 | 5.42 | 3.91 | 3.31 | 3.72 | 3.47 | 4.96 | 4.54 |
衢 州 | 78.39 | 11 | 6.84 | 3.40 | 6.73 | 5.76 | 4.43 | 3.40 | 3.88 | 3.78 | 3.36 | 4.29 |
舟 山 | 76.30 | 13 | 8.00 | 3.69 | 6.95 | 4.34 | 4.38 | 3.70 | 3.93 | 3.59 | 3.23 | 3.00 |
台 州 | 78.78 | 5 | 8.58 | 3.44 | 6.59 | 4.75 | 4.45 | 3.65 | 3.84 | 3.86 | 3.84 | 4.35 |
丽 水 | 73.35 | 14 | 6.93 | 3.51 | 5.04 | 5.39 | 3.60 | 3.01 | 3.48 | 3.35 | 3.71 | 4.50 |
义 乌 | 78.71 | 7 | 3.72 | 8.12 | 6.16 | 4.72 | 4.81 | 3.90 | 4.10 | 3.35 | 3.74 | 4.50 |
表4 产业集聚区考评指数(续表)
集聚区 (简称) | 发展效率指数 | 环境保护指数 | |||||||
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 | 单位土地面积产业增加值 | 单位土地面积税收 | 劳动生产率 | 企业总资产贡献率 | 主要污染物减排率 | 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 | 单位增加值水 耗水平 | 废物综合利用率 | |
杭州大江东 | 4.80 | 4.71 | 3.73 | 3.01 | 2.68 | 4.88 | 3.54 | 2.40 | 1.77 |
杭州城西 | 4.67 | 6.00 | 3.78 | 3.61 | 4.00 | 4.88 | 4.20 | 2.52 | 1.77 |
宁波杭州湾 | 4.92 | 4.13 | 3.52 | 2.60 | 2.67 | 4.88 | 4.33 | 2.49 | 1.64 |
宁波梅山 | 6.00 | 4.27 | 4.33 | 2.66 | 2.45 | 4.88 | 4.05 | 2.49 | 1.64 |
温 州 | 4.53 | 4.36 | 5.00 | 3.29 | 2.84 | 5.00 | 4.70 | 2.57 | 1.71 |
嘉 兴 | 5.61 | 4.19 | 3.31 | 2.60 | 2.59 | 4.88 | 4.20 | 2.47 | 1.38 |
湖 州 | 4.62 | 3.94 | 3.12 | 2.90 | 2.49 | 4.88 | 4.30 | 2.36 | 1.62 |
绍 兴 | 5.16 | 4.25 | 3.39 | 2.61 | 2.73 | 5.00 | 3.85 | 2.07 | 1.40 |
金 华 | 4.65 | 4.30 | 3.30 | 2.68 | 2.65 | 4.88 | 3.89 | 2.27 | 1.89 |
衢 州 | 5.68 | 4.48 | 3.41 | 2.94 | 3.28 | 4.88 | 4.00 | 1.98 | 1.88 |
舟 山 | 5.48 | 4.15 | 3.25 | 3.20 | 2.52 | 4.88 | 4.02 | 2.47 | 1.55 |
台 州 | 5.45 | 4.61 | 3.37 | 2.67 | 2.90 | 4.88 | 4.01 | 2.34 | 1.22 |
丽 水 | 4.39 | 4.02 | 3.37 | 2.75 | 3.43 | 4.88 | 3.93 | 2.39 | 1.68 |
义 乌 | 5.22 | 4.18 | 3.48 | 2.73 | 2.72 | 4.88 | 4.04 | 2.46 | 1.89 |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1.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理顺。虽然集聚区具备市(县)级管理主体的部分职能和管理权限,但存在与其它管理主体职能交叉,在行政区域和责任权限上集聚区与所在乡镇也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工作效率低,对跨县区的管理主体统筹难度大。部分集聚区开发主体跨越多个县区,对分片区和不同管理主体缺少工作抓手,协调难度大。目前,14个产业集聚区均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机构编制大部分是事业类,公务员编制较少,不利于管理队伍稳定和人才引进,少数集聚区机构人员属于临时借用。由于机构、职能不健全,队伍流动性大,人员岗位轮换快,不利于工作的延续与推进。
2.建设资金缺口大,融资难度大。产业集聚区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艰巨,各开发主体尽管在资金筹措方面作了多种尝试与努力,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资金不足仍是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产业集聚区前期投资均以国有控股投资为主推进,2012年国有控股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32%,国有控股投资比例比上一年提高2.6个百分点,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在引进社会资本投入还存在许多条件限制。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强,投入成本大,收益低,引进资金怎样实现收益,收益如何分成,土地怎样开发等,都无具体政策指引和经验可循,在引进多元化投资渠道方面还缺少有效的桥梁与平台。
3.应当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两年来,产业集聚区虽得到较快发展,但作为全省创新发展、集聚引领的高地,还需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一要加快科技创新。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少,创新研发人才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制造业为主的集聚区内较早引进的一些低端制造业企业还大量存在,生产工艺落后,投入产出率低,能耗高,产品替代性高,行业集中度低,企业竞争力弱,对传统产业和落后产能需加快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二要加快主导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区要实现错位发展,就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与主导产业,才能实现集聚、集约发展。2012年,产业集聚区最大主导产业占总量比重不足40%的有8个,主要产业比重超过50%的只有宁波梅山、温州和衢州3个集聚区。主导特色产业引领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三要加快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聚区大都是整合了原有的各类产业园区与工业开发区,工业基础较好,生产加工能力强,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为企业生产配套的物流服务、金融服务、软件支撑、培训机构、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需加快发展,全省除了杭州城西、嘉兴、义乌等以服务业为主的集聚区产业协调性较为完善之外,其余集聚区均存在重生产轻服务的功能性不足。四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区大部分远离主城区,城乡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周边缺少医疗、购物、娱乐休闲等生活设施,不便于人们生活和居住,一些集聚区到处是工地,离主城区较远,周边还未形成人口集聚的环境。产业集聚区是一个融合城乡发展的建设平台,产业化与城镇化要实现良性互动,加快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宜产宜居的综合示范体,完善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为集聚发展、集约发展提供社会配套支撑。
4.企业经营困难。2012年,受外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产业集聚区内外向型企业、传统产业经营出现困难,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工资成本增大,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价格倒挂,企业利润空间倍受挤压,经济效益大幅下滑,部分行业出现亏损。有6个集聚区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绍兴、舟山、宁波梅山等地降幅均超过两成,船舶、光伏等行业出口需求下降,下行趋势明显。14个产业集聚区利息支出全面增加,总支出比上年增长58%,其中,杭州城西、衢州和舟山利息支出增幅均在一倍以上,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增加导致企业财务成本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