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浙江对外贸易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进出口738.7亿美元,其中出口528.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8%和11.7%。出口总额居全国第3位。出口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在前六大出口省份中列第3位,低于广东(34.3%)、福建(21.2%),高于江苏(3%)、上海(2.8%)和山东(3.6%),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提高5.6和7.9个百分点。
一、主要特点
1.出口企稳回升的势头进一步确立。从季度出口同比增幅来看,金融危机后浙江出口强劲反弹,2010年3季度增幅达到了46%的峰值,但之后就一路下滑,去年3季度同比下降0.6%,这是近十几年来除2009年之外首次出现季度增幅下降。去年4季度以来,浙江出口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当季出口增长6.3%,今年1季度进一步回升到两位数的增幅,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5.6和7.9个百分点。
图1、2002年来以来浙江季度出口

2.春节长假因素影响较深。我省出口企业中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占比大的特点导致我省出口春节长假因素影响程度较深。主要表现为节前赶工出货、节后开工迟交货迟,月度出口增幅波动较大。1月份我省出口达220.7亿美元,月度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2%,2月份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增幅更是达到了61.8%,高于全国出口平均增速40.1个百分点。3月份全省出口仅154.8亿美元,规模与2月份相当,比上年同月下降13.2%。同期全国出口18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0%。
3.“市场采购”拉动效应明显,宁波-舟山港地位提升。得益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经国务院批准,自2012年9月份以后义乌先行先试了“市场采购”的贸易方式,该贸易方式平均每个月给全省出口带来13亿美元左右的增量,对全省的出口增长贡献率达到了三成以上。今年一季度全省“市场采购”出口29.3亿美元,拉动全省出口增幅6.2个百分点,金华出口在全省11个市中的排位也因此由上年同期的第7位快速上升到第3位。舟山新区建设取得成效,宁波-舟山港地位提升。1-2月浙江企业经宁波—舟山口岸出口222亿美元,增长35.6%,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9.4%,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金塘大浦口码头正在成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岛的桥头堡,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吞吐量达11.7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1.4%。
4.传统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低迷。一季度我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鞋类、塑料制品分别增长7.8%、10.6%、21%和45.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32.2亿美元,在上年一季度下降3.5%的基础上又下降了10.2%,其中液晶显示板和太阳能电池出口额同比分别减少31.1%和46.8%,两者合计拉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10.3个百分点。
5.对新兴市场出口好于传统市场,对日本出口持续下降。一季度全省对中东、东盟、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2.3%、16%和36.2%。对欧盟出口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出口119.5亿美元,同比由去年一季度的下降5.8%转为增长4.1%。对美国出口仍保持稳定增长,增幅为8.8%。对日本出口下降6.2%。
6.民营企业好于其他企业,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微企业。一季度全省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20.9%,出口占比达到了64.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9个百分点。同期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分别下降3.5%和1.2%。全省大中型企业(2012年全年出口1500万美元以上)中有55.6%的企业一季度出口同比有所增长,这一比重比小微企业(2012年全年出口300万美元以下)高6.9个百分点。
二、趋势判断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为3.7%;世贸组织预测2013年全球贸易的增长为4.5%,均略高于2012年但仍大幅低于危机前的水平。
从国内看,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八条和更为详细的“十六条”,在出口退税、融资、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贸易环境、优化贸易结构等方面给出口企业较大的扶持。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16个国的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推进,这将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无限商机。企业的信心在增强,根据全国近两千家外贸出口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年的3月份,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连续第四个月环比在提升,为38.2,较2月份的调查提升了0.3,这表明我国外贸出口的形势有望继续好转。
贸易环境有所好转。人民币升值步伐放慢。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为6.278元,仅比上年同期升值0.5%,与去年一季度同比升值4.2%的速度相比,明显放缓;出口价格总体有所上涨,进口原材料资源品价格持续下降。
但对外贸易的一些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主要发达市场需求实现根本好转的可能性还不大,全球贸易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未来欧元区经济或将持续衰退,对欧出口仍面临较大压力;国内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导致竞争优势的削弱,企业的订单不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在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国光伏产品、钢铁产品先后被美国和欧盟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等等。国际贸易的风向性指标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从去年底开始大幅回落,4月份缓慢回升到850以上,预示着今年上半年或者全年全球货物贸易都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出口风险进一步加大。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营业部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外贸企业出口报损的金额为2.29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而去年一年的报损数也仅2.61亿美元。超过百万美元的案件有37起,累计报损金额1.76亿美元,占总报损金额的77%。买家拖欠货款,买家拒收,汇率波动等,都是近来企业出口报损增长的主要原因。
据省商务厅重点外贸企业监测网络显示,3月份全省出口订单景气指数为103.3,重回荣枯线上方,比上个月回升了3.7个点,也高于1月份1.2个点,这是自2012年5月份订单景气指数跌破100以来的最高点。3月份出口订单同比增长及持平的企业比重为70.8%,比上月提高1.7个百分点,明显好于去年底水平。这表明今年我省第二季度的出口形势会略好于第一季度,季度增幅预计保持在10%以上,企稳回升的势头有望进一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