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和服务业的迅速兴起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化和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态。本文将对城市化和服务业两者的现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以期发现两者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浙江省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城市化进程和服务业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逐步积累到飞速发展的过程,两者不论是内部分布方式、结构还是发展模式都有着卓越的表现,与我国其他省、直辖市相比较中也位居发展前列。
(一)浙江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专业型市场的迅猛发展与政府的城市政策一起推动了整个城市化进程。从城市化发展速度看,自1978年以来,浙江的城市化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小城镇快速发展为主导的快速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大约从改革开放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4.5%增加到1990年的36.6%,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见图1)。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但更多的是城镇数量的增长,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以产业空间集聚所驱动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新世纪头几年,以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为主要特征。2005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达56%,与1990年相比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也较快,仍以数量为城市化的主要体现,但城市化的质量问题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意识到。
第三个阶段是在大中城市引领下、注重科学发展的新型城市化的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经济转型与大都市发展为主要特征,以2006年浙江率先提出并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为起始标志。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达62.3%,与2005年相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这一阶段的城市化速度有所放缓,城市化不再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加,城市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图1 浙江省历年城市化率变化情况(%)
(二)浙江城市化发展现状与国内其他省市的比较
1.浙江省城市化整体水平较高
2011年,浙江省总人口5463万人,其中市镇人口3403.4万人,城市化率为62.3%。省会杭州市总人口为873.8万人,占全省人口数量的16%,市镇人口645.7万人,占全省市镇人口的19%,杭州城市化率为73.9%,位居各市首位(见图2)。

图2 2011年浙江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及城镇人口数量
城市化率紧随杭州其后的是宁波和温州,分别为69%和66.3%。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总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6.7%,市镇人口占全省的52.4%,是浙江省城市化的主力军。舟山市人口不多,但城市化水平较高,达64.3%。金华、绍兴、台州、嘉兴和湖州五市的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都在50-60%的区间内。除丽水和衢州两市,浙江省其他9个市的城市化水平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浙江省的城市化建设是一个既有重点又全盘兼顾的过程,这对于调配全省资源,缩小各地城市发展的差距有很大益处。
2.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见图3),城市化率排在浙江之前的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辽宁,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三直辖市城市化水平分别比浙江省高27、23.9和18.2个百分点。浙江的城市化水平在各省区中位居第三,比广东、辽宁分别低4.2和1.8个百分点,比江苏、福建和山东分别高0.4、4.2和11.4个百分点。总体看,浙江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图3 2011年全国各直辖市、省、自治区城市化率(%)
江省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三)浙江服务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1.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快速增加
1978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仅为23.11亿元,2010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为1.21万亿元,2011年达到1.42万亿元。1979-2011年33年间平均每年增加42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3.6%(见图4)。

图4 1978-2011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服务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0年,这一阶段浙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第二产业,服务业发展处于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中,服务业增加值很小,到1990年也仅有271.5亿元,年均增长12.6%;上世纪90年代为服务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服务业总量快速扩大,服务业增加值从1991年的350亿元扩大到2000年的2236.1亿元,年均增长15.3%;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服务业也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其总量已经逐渐接近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2665.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2万亿元,年均增长13.4%。
2.服务业在浙江省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与其他产业相比,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更为快速,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上升(见图5)。

图5 1978-2011年浙江省各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及服务业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1978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18.7%,1990年为30%,2011年已提高到43.9%。同时,服务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差距也不断减小,1978年两者占当年生产总值比重的差距为24.6个百分点,1990年为15.1个百分点,2000年缩小为16.9个百分点,到2011年两者的差距已缩小到7.3个百分点。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差距仍将进一步缩小,并将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
(四)浙江服务业发展与国内其他省市的比较
1.服务业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011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1.4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省(见图6)。

图6 2011全国各省、直辖市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2011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23万亿元,在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四位,由此可以看出,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态势与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态势是相吻合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浙江省服务业较广东、江苏、山东三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比广东省少9917.47亿元,比江苏少6661.98亿元,比山东少3190.6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只有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的58.8%、68%、81.6%,与人口占比差距不匹配。
2.服务业占GDP比重在全国排名靠前
服务业占GDP比重是一个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或地区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可以从侧面体现其经济的发展阶段。2011年,浙江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3.9%,位居全国第八(见图7)。

图7 2011全国各省、直辖市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
2011年,我国各省市服务业占GDP比重前七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西藏、贵州、天津、海南和广东,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是直辖市,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多方面的优势,排名靠前实属必然。西藏、贵州和海南三省的经济规模较小,工业化水平低,他们的服务业比重这一数据代表性不强。广东、江苏、山东三个省份经济总量大,同居全国前列,与浙江情况较为接近,有较强可比性,浙江服务业比重较江苏和山东两省分别高出1.5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仅比广东省低1.4个百分点。可见,浙江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前列。
二、浙江省城市化与服务业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城市化与服务业在理论上存在着相互推动和促进的关系,本部分将从实证的角度,分别从三次产业对城市化进程影响力大小、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及空间分布三个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数理模型统计分析,以试图发现和量化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三次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的比较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由邓聚龙创立的一种边缘学科分析方法,它的基木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一般数理统计方法作统计分析时容易出现的缺陷,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适用,计算量小,十分方便,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结果不符的情况。灰色关联度数据之间不具备直接运算的意义,但其大小排序直接体现了关联的紧密程度。
令x为灰色关联,X0∈x为参考列,Xi∈x为比较列,且设参考序列为X0={ X0(k)|k=1、2、3、…n},设比较序列为Xi={ Xi(k) |k=1、2、3、…m},其中n为与参考因素有一定关联作用的因素数量,m为比较序列动态观察值数量。本文考察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灰色关联,以城市化率序列作为参考序列: X0={ X0(k) |k=1、2、3…12},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服务业占GDP比例序列作为比较序列Xi={ Xi(k) |k=1、2、3、…12;i=1、2、3},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判断前者和后三者的关联程度,初始数据见表1。
表1 2000-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率及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年份 | 城市化率 | 一产比重 | 二产比重 | 服务业比重 |
2000 | 48.7 | 10.3 | 53.3 | 36.4 |
2001 | 50.9 | 9.6 | 51.8 | 38.6 |
2002 | 51.7 | 8.6 | 51.1 | 40.3 |
2003 | 53.0 | 7.4 | 52.5 | 40.1 |
2004 | 54.0 | 7.0 | 53.7 | 39.4 |
2005 | 56.0 | 6.7 | 53.4 | 39.9 |
2006 | 56.5 | 5.9 | 54.1 | 40.0 |
2007 | 57.2 | 5.3 | 54.1 | 40.6 |
2008 | 57.6 | 5.1 | 53.9 | 41.0 |
2009 | 57.9 | 5.1 | 51.8 | 43.1 |
2010 | 61.6 | 4.9 | 51.6 | 43.5 |
2011 | 62.3 | 4.9 | 51.2 | 43.9 |
为了便于各指标间进行比较计算,需要对原始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将其化为区间[0,1]内的数,可采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规范化。
= ;k=1、2、3…12
记为第k个时刻X0与Xi的绝对差,
=|| Xi(k)- Xi(k)||(i=1、2、3…12),
记两极最小值为m,
m=min{min}=min{min、min…min},
记两极最大值为M,
M=max{max}=max{max、max…max}
求灰色关联系数ξXi(k)
ξXi(k)= ,k=1、2、3…12,i=1、2、3,其中θ称为分辨系数,θ
越小,分辨力越大,一般θ的取值区间为(0,1),本文中θ取0.5,最后计算得出关联系数矩阵(如表2)。
表2 2000-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率与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关联系数矩阵
年份 | 一产 | 二产 | 服务业 |
2000 | 0.336385 | 0.439872 | 0.991221 |
2001 | 0.418465 | 1.000000 | 0.526465 |
2002 | 0.525364 | 0.719749 | 0.334117 |
2003 | 0.778329 | 0.851776 | 0.464330 |
2004 | 1.000000 | 0.564821 | 0.975677 |
2005 | 0.704278 | 0.753562 | 0.698930 |
2006 | 0.564475 | 0.573255 | 0.608579 |
2007 | 0.475073 | 0.607557 | 0.700554 |
2008 | 0.450627 | 0.698642 | 0.787875 |
2009 | 0.438518 | 0.557397 | 0.406369 |
2010 | 0.347601 | 0.409548 | 1.000000 |
2011 | 0.335265 | 0.362144 | 0.981687 |
将每一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集中体现在一个值上,这一数值就称为灰色关联度,标记其为yi。
yi=Xi(k),
对{yi}中的元素按大小排序可以看出各比较序列对参考序列影响程度的大小。
yi={0.531198、0.628194、0.706317}
三次产业比例与城市化的关联系数说明了它们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浙江省2000-2011年的三次产业与城市化的关联序列可以看出,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关联最大,关联系数为0.706317;第二产业次之,关联系数为0.628194;第一产业最小,关联系数为0.531198。其说明在这一阶段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已逐渐减弱,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已逐渐超过第二产业,而农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最小。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可以知道,在城市化发展的中前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力量明显,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服务业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力,本文更是以实证研究结果印证了这一发展规律。
(二)浙江省城市化率与服务业的双回归分析
将浙江省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放在一起考察,我们发现两者的演变过程极其相似(见图8),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08,相关度极高。

图8 2000-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率及服务业占GDP比重
为量化浙江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之间的数量关系,笔者对浙江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之间做双向回归分析。
首先令浙江城市化率为因变量y,Yi∈y(i=1、2...1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自变量x,Xi∈x(i=1、2...12),设y=ax+b,运用SPSS软件对2000年到2011年共12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为y=1.76x-15.82,即a=1.76,b=-15.82
部分回归统计值分别为SEa=0.26,SEb=10.4,sey=1.82,R2=0.82,F=46.98,df=10,SSreg=154.97,SSresid=32.99。
R2等于0.82表明此方程的设定合理,样本回归线对样本值的拟合优度较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城市化率的解释力较强。本回归分析只有一个自变量,分子自由度f1为1,df等于10表明自由度为10,即分母自由度f2为10,查F分布(α=0.05)百分位数表,F0.05(1,10)=4.96,F值等于46.95,远大于4.96,此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由此方程可进一步发现浙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就可以提高1.76个百分点,故提高浙江的服务业比重对提高城市化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步我们首先令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因变量y,Yi∈y(i=1、2...12),浙江城市化率为自变量x,Xi∈x(i=1、2...12),设y=ax+b,运用SPSS软件再次对2000年到2011年共12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为y=0.47x+14.53,即a=0.47,b=14.53
部分回归统计值分别为SEa=0.07,SEb=3.81,sey=0.94,R2=0.82,F=46.98,df=10,SSreg=41.20,SSresid=8.77。
同上,我们可以发现此方程的设定合理,样本回归线对样本值的拟合优度较高,且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由此方程可发现浙江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可以提高0.47个百分点,故提高浙江的城市化水平也可以有效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从以上的双向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城市化和服务业之间有着相互地、正面的促进作用,发展服务业是提高浙江城市化水平一个最优路径选择,且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会进一步地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三)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实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实证分析主要是考虑在某一时间截面上,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不同地域间服务业比重的差异。由于大部分服务业提供的产品具有非贮存性,且要求生产与消费须同时发生,即只有当人口和产业的大量聚集产生对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大量需求时,才能使服务业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因此,理论上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服务业比重也应越高。
2007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前五的分别是杭州、宁波、舟山、温州和金华,这五个市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浙江省分别位居第一、第五、第二、第七和第四位(见表3),排序相差不大。将各地市城市化率和服务业占GDP比重作为两组数计算得出的相关系数为0.5,相关性并不是特别明显。而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前五的分别是杭州、宁波、温州、舟山和金华,这五个市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浙江省分别位居第一、第七、第二、第三和第四位,排序很接近。相关系数为0.81,相关性较强。另外,经计算得出2010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相关性较强。
表3 2007及2011年浙江各地市的城市化率及服务业占GDP比重(%)
项 目 地 市 | 2007 | 2011 | ||
城市化率 | 服务业比重 | 城市化率 | 服务业比重 | |
杭州市 | 69.0 | 45.8 | 73.9 | 49.3 |
宁波市 | 63.2 | 40.3 | 69.0 | 40.5 |
温州市 | 60.3 | 38.0 | 66.3 | 45.3 |
舟山市 | 61.5 | 45.2 | 64.3 | 45.0 |
金华市 | 57.8 | 40.5 | 60.0 | 44.2 |
绍兴市 | 56.9 | 33.9 | 59.3 | 39.8 |
台州市 | 51.1 | 39.6 | 56.0 | 41.6 |
嘉兴市 | 49.4 | 34.0 | 54.4 | 37.2 |
湖州市 | 49.3 | 34.9 | 53.3 | 38.6 |
丽水市 | 40.8 | 41.8 | 50.5 | 40.6 |
衢州市 | 40.3 | 35.9 | 44.8 | 36.1 |
以上数据都很明显的显示出近年来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和服务业发展水平都表现出以杭州、宁波、温州为中心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减的格局,两者在空间分布上有着一致性。即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方服务业发展的也较好;反之,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化和服务业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良性互动关系。
同时,从三年来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两者的相关系数为的变化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相关性在不断变大,即服务业和城市化的相互推动、促进的作用更加明显。
三、加快和协调浙江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发展是浙江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突破点。如何在两者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两者的协调并行以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是事关浙江民生、事关浙江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实体中地位的大事。
1.优先发展大城市,充分挖掘其潜力
大城市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链条、较高水平的劳动力资源等特点,聚集效应强,具有优先增长的特点,大城市还是综合性的服务中心,是各种专业化服务的生产基地,再结合到浙江省人多地少这一特点,大城市的发展对浙江省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要推动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须优先发展大城市。首先,政府要改变思路,重视大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支持和鼓励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其次,要加强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并完善城市交通、通讯、信息体系,加强人才储备。第三,要合理布局和建设卫星城市,拓展大城市的发展空间,以缓解人口不断增加与城市空间有限的矛盾。
2.协调市场和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关系
服务业要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必须依靠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力量。市场在获取需求信息方面有着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势,但由于市场上各主体的趋利性,往往会遇到“囚徒困境”等两难境地,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及浪费,制约了市场协调功能的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发面有着微观市场主体所不具有的资源、数据基础,有着庞大的研究团队,政府的方针政策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政府也存在反应时滞长、应对僵硬、利益主题模糊等问题。因而我们要将两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把握服务业发展脉络,做到宏观计划与微观市场互补推动。
3.根据城市规模合理定位服务业发展方向
大城市由于其天然的优势,服务业聚集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不仅表现为服务业向大城市聚集,还表现为大城市服务业密集区的迅速崛起,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公司将总部、研发设计和战略管理等知识密集型机构向大城市转移的机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小城市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已有优势,重点放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上,着重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4.注重城市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
服务业要求最低的“入门人口”,也就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对服务业产生了足够的需求,服务业才能有供给、才能盈利,才能作为独立的一个产业来经营。城市恰恰可以提供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因此,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对服务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会带来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信息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服务业内部一些高附加值、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新兴行业,其发展也往往是和较大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的,从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发达国家大大快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服务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明显高于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