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5号),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2011年,我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继续推进全省服务业的发展。

一、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评价

随着省委省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日益重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及提高水平,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目标考核中的重要指标。我们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多方位进行分析,才能衡量其发展水平。

(一)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2010年,浙江省生产总值27722.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0.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297.9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063.8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9:51.6:43.5,与2005年的6.7:53.4:39.9相比,一、二产业的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显著提高。在此期间,全省GDP年均增幅为11.9%,而第三产业的年均增幅达到了13.4%,高于GDP增幅1.5个百分点。

在全国各省(市 、区)中,2010年浙江省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均居全国第4位,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处地位与GDP所处位次是相适应的。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居前三位的是广东、江苏和山东(见表1)。结构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处于全国第8位,在全国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省份既有如北京、上海、广东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如西藏、贵州这些欠发达地区。与我们经济发展相近的省份,只有广东省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我省,江苏、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远低于浙江。

表1 2010年部分省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及位次

计量单位:亿元、位

地区

GDP

GDP位次

三产增加值

三产增加值位次

三产比重(%)

三产增加值比重位次

广东

46013.06

1

20711.55

1

45.0

7

江苏

41425.48

2

17131.45

2

41.4

10

山东

39169.92

3

14343.14

3

36.6

19

浙江

27722.31

4

12063.82

4

43.5

8

河南

23092.36

5

6607.89

9

28.6

31

河北

20394.26

6

7123.77

7

34.9

26

辽宁

18457.27

7

6849.37

8

37.1

18

四川

17185.48

8

6030.41

12

35.1

25

上海

17165.98

9

9833.51

6

57.3

2

北京

14113.58

13

10600.84

5

75.1

1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

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行业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交通运输业由于受浙江经济发展速度回落的影响,比重逐步降低。而金融、房地产等新兴行业脱颖而出,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特别是金融业,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2010年我省金融业创造的增加值位居全国第2位,高于江苏和山东省;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比2005年上升6.5个百分点。

表2 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构成

计量单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第三产业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6

10.1

9.8

9.6

9.0

8.9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

27.7

26.6

25.9

26.0

25.6

26.3

金融业

12.8

14.4

16.4

18.8

19.1

19.3

房地产业

12.9

12.6

12.9

12.0

13.3

13.4

其他服务业

37.1

36.2

34.9

33.7

33.1

32.1

(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第三产比重仍然偏低

2010年,浙江省的人均GDP为7639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的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省201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43.5%,远低于国际平均标准。在国内,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二、浙江省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我省第三产业涉及行业较多,但企业规模较小

2010年末,全省法人单位数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有36.41万家,占全部的53.1%,已超过一、二产业之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所占比重高出增加值所占比重近10个百分点,说明我省第三产业涉及行业众多,企业规模普遍低小。

(二)从发展阶段来看,我省还未到达工业化的后期

以产业经济学理论来看,第三产业是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二产业发展后的产物,没有一、二产业作为基础,服务业就缺乏服务对象和群体。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服务业比重快速、持续提高是在工业化后期开始出现的,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产出比重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出现的是反复振荡的过程。这些国家一旦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其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一般只有在2%、3%左右。目前,我省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十一五”时期全省工业年均增幅为11.9%,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还未进入服务业发展主导期。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发达地区如杭州、宁波等地,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高,一些新兴行业如金融业、信息咨询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发展速度快,所占比重大。而欠发达地区则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2010年,各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的差距。杭州、舟山、温州三市比重较大,湖州、衢州和嘉兴市比重较小。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的市与最低市相比较,相差12.5个百分点。以衢州市为例,“十一五”期间,衢州市GDP年均增幅为14.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达18.3%。可见,这些地区并非服务业增长过慢,而是工业增长太快。

表3 2010年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杭州

2896.69

48.7

宁波

2073.18

40.2

温州

1297.89

44.4

嘉兴

833.63

36.2

湖州

482.50

37.1

绍兴

1078.93

38.6

金华

915.99

43.4

衢州

276.34

36.6

舟山

289.00

44.9

台州

1011.70

41.7

丽水

271.76

41.0

三、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几点思考

(一)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1]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果与工业发展不相适应,就不能为工业发展,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结构性矛盾,还将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国民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不断攀升,成为服务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10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6448.28亿元,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3.3%和53.5%,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明显偏低。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中之重。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行业发展的重点也不同。发达国家大致经历了四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一是批发零售和交通、通信业领先发展;二是金融业迅速发展;三是信息与咨询业发展很快;四是科学和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从发展阶段来看,我省应该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过程。因此,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各重点行业的发展,是我省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不断创新,提高传统服务行业效率。批发零售、交通运输行业是启动市场、满足消费、促进生产的助推器,对上下游产业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这两个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且进入壁垒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差,传统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我省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因此,要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这些行业的先进化水平。如发展新型营销方式,推动流通体制与技术创新。连锁经营应从目前的偏重超市业态,向便利店、仓储商场等多种零售业态发展;从偏重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等多种形式发展;从偏重商品零售,向多种形式的连锁服务业发展。要把促进物流业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2.政府引导,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2007年全省投入产出调查资料显示,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是第三产业中影响力系数最高的行业。这两个行业技术、资本密集,代表了产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对全社会的需求波及效应很强、辐射作用很大,远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按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来看,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该属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后期阶段,从各省的发展情况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第三产业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市和广东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也较高。虽然我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GDP比重位居全国第四,但规模很小、比重很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

表4 2010年部分省市相关行业占GDP比重

计量单位:%

北京

上海

广东

浙江

江苏

山东

三产比重

75.1

57.3

45.0

43.5

41.4

36.6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

5.20

1.87

1.91

0.45

0.42

0.32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属于知识和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对人员和资金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依靠政府扶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与推动作用,以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市场化动作为突破口,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佳载体,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服务业发展要求有最低的集聚效应,即达到一定规模的人口居住区,发展服务企业才能盈利,这也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根本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到2010年末,我省的农村人口比重为38.4%,而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9%,这严重影响了我省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应该继续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采取切实措施,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包括享受经济适用房、租住廉租房、方便子女就学、清理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不公平的规定等。

(三)研究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

消费经济学认为,收入是居民消费因素中的制约因子,居民的一切消费都必须依其收入水平为依据。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开展,两者呈正向变化关系。然而,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6294元增加到2010年的273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660元增加到1130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率仅为8.2%和8.4%,远远低于同期GDP年均11.9%的增幅。消费率不高直接影响到第三产业的比重。要深入研究建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促进服务消费的前提条件。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改善和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为个人和企业投入创造基础条件并有效降低社会投资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


[1]本文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F);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G);批发业(H);金融业(J);租赁和商务服务业(L);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M)”等6个大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