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是世界各国进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桥梁。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陆域资源的日益紧缺,许多国家都将触角尽力向海洋延伸,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各国中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海陆统筹,制定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标志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浙江在全国沿海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突出的特色产业以及灵活的体制机制,使浙江具有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是浙江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发展空间问题,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问题。

一、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性

(一)陆域资源非常稀缺,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从陆域资源来看,浙江省人口稠密而资源禀赋条件差,是一个资源能源小省。2010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446.51万人,约占全国的4.06%,而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06%;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1公顷/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矿产资源更是严重缺乏。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浙江创造了全国第四位的经济总量,2010年人均GDP达到51711元,是全国平均的1.72倍,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资源紧缺日益成为制约我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浙江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必须要积极寻求新的可替代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创造物质基础。

(二)海洋资源极为丰富,为我省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如果把眼光转向海洋,我省则拥有其他地区无法匹敌的丰富

海洋资源,是一个海洋资源大省。浙江区位条件优越,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是全国“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拥有6696公里海岸线,占全国总长度的20.9%,居全国第1位,其中深水岸线506公里,占全国30.7%;能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471公里,大多数集中在宁波—舟山港域,是我国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群的最佳选址;拥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878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在东海海域星罗棋布,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实施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载体;拥有近400万亩滩涂资源,约占全国的13%,这些滩涂资源目前与浙江沿海城市以及产业园区紧密相连,形成了较好的组合条件,是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新空间。因此,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依托,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空间。

(三)制定海洋开发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海洋是浙江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1993年,全省第一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开发蓝色国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1998年,提出要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大省。2003年,进一步提出要实施陆海联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2009年,为更好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努力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初,《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明确了“一个中心、四个示范”的战略定位,即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和构筑“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和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三大任务。这些规划和战略,再加上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石化工业以及海岸线、滩涂、小岛、海域等集中连片开发的政策举措,必将推动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

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一)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1.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全省经济作用日益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的海洋经济已逐渐成为支撑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2010年,全省海洋及相关产业总产出12350亿元,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775亿元,按现价计算(下同),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8%,是2004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0%,高于同期GDP总量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2.6%提高到2010年的1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海洋经济附加值高于经济发展平均水平,2010年,我省海洋经济增加值率(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为30.6%,比全省GDP增加值率高1.7个百分点。

2.海洋经济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我省海洋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7亿元、1599亿元和18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6∶42.4∶50.0。与2004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见表1),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2005-2010年,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7.8%、17.0%和18.9%,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全部海洋经济年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因此比重上升较快。2010年,海洋经济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合计达92.4%,地位日趋突出,在海洋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但其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海洋经济中的主要门类,对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带来较大压力,因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产业是海洋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

表1 2004年和2010年浙江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构成

2010年

2004年

增加值

(亿元)

占海洋经济比重(%)

增加值

(亿元)

占海洋经济比重(%)

海洋及相关产业合计

3774.73

100.0

1472.52

100.0

第一产业

286.71

7.6

182.98

12.4

第二产业

1598.95

42.4

622.59

42.3

第三产业

1889.07

50.0

666.95

45.3

3.海洋主要产业增长较快,带动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按照产业关联程度进行划分,海洋经济还可分为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2010年,作为海洋经济核心层和支持层的海洋产业增加值为213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7%(见表2),其中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1836亿元,占GDP的6.6%。2005-2010年,海洋主要产业年均增长19%,比整个海洋经济平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2010年发展尤为迅速,比上年增长37.3%,比海洋经济平均增速高11.5个百分点。与2004年海洋经济构成情况相比,海洋主要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是推动我省海洋经济比重上升的主要动力;占全省海洋经济的比重为48.6%,在整个海洋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2010年,作为海洋经济外围层的海洋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64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9%。近年来,海洋相关产业发展比较稳定,2005-2010年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5.9-6.2%之间。

表2 2004年和2010年浙江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

2010年

2004年

增加值

(亿元)

占GDP比重(%)

增加值

(亿元)

占GDP比重(%)

海洋及相关产业

3774.73

13.6

1472.52

12.6

海洋产业合计

2130.44

7.7

762.37

6.5

海洋主要产业

1836.20

6.6

647.13

5.6

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294.23

1.1

115.25

1.0

海洋相关产业合计

1644.29

5.9

710.15

6.1

(二)海洋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海洋科技、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我省海洋产业类型日趋多样,海洋传统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海洋新兴产业。目前,全省已形成了涵盖13类海洋主要产业的产业体系,海洋传统产业与日益增值扩大的海洋新兴产业共同支撑着浙江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1.发挥海洋生物资源优势,海洋渔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暖湿润,海域自然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造就了海洋渔业的传统优势地位。随着伏季休渔制度的逐步实行和海洋捕捞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在缓解过渡开发捕捞渔业资源、遏制海洋生态恶化、增加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保障了全省海洋渔业的平稳增长。海洋渔业发展形势良好,渔业经济总规模稳步提高。2010年,海洋渔业实现总产出366亿元,增加值2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21%。渔业产量平稳增长。2010年,海洋渔业产量415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远洋渔业产量19万吨,比上年增长21%,增长较快。水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回升,国内贸易市场交易活跃。2010年,水产品出口贸易额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6%;规模以上水产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渔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渔民人均纯收入13350元,比上年增长11%。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现代渔业,着力改善养殖渔区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能力。落实《浙江省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启动了现代渔业园区、养鱼稳粮增收、养鱼洁水、休闲观赏渔业提升、远洋渔业拓展、水产品市场营销工程和海洋捕捞业优化升级探索等渔业转型升级“6+1”行动。到2010年底,全省已有88个现代渔业园区通过省级认定,建成13家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良种覆盖率达到80%。建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养殖基地面积220多万亩,水产养殖标准化实施率达到35%。

2.涉海工业增长较快,临港工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2010年,涉海工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实现总产出6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增加值138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比整个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速高4.9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海洋设备制造、涉海产品材料制造、海洋环境监测等行业项目得到重点发展,形成了以电力、化工、船舶修造为主体的临港工业发展格局。

涉海工业中,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化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发展较快。2010年,实现增加值169和111亿元,占海洋主要产业的9.2%和6.0%,分别比上年增长13.2%和22.3%。近几年,海洋船舶工业经历了2005-2008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和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大幅回落,2010年回复到较为平稳的发展。2005-2010年均增长45.1%,比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高26.1个百分点,仍是发展最快的行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增长较快,发展前景广阔。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发对象,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导技术,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发展空间,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和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2010年,我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增加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21.5%,在全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其他主要涉海工业中,海洋电力业发展很快,2005年以来增加值年均增长35.3%。海洋能发电和利用临海地域优势建设火电项目快速增长,2010年底,我省拥有海洋风力、潮汐发电装机容量14.38万千瓦,年发电量2.98亿千瓦小时,分别比上年增长62%和183%。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2010年全省可日产淡水量7.7万吨,海水年综合利用总量292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2%和80%。

3.重点工程建筑继续推进,海洋工程建筑业稳定增长。海洋工程建筑是在海上、海底和海岸所进行的用于海洋生产、交通、防护等用途的建筑工程施工及准备活动,包括海港建筑、滨海电站建筑、海岸堤坝建筑、海底隧道桥梁建筑、海上油气田陆地终端及处理设施建造、海底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对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省把海洋重点工程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积极推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全省完成海洋工程建筑业总产出418亿元,实现增加值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5%和15.1%。宁波北仑港工程、镇海100万吨乙烯工程、温州半岛浅滩一期工程、飞云江南岸堤防工程、舟山洋山深水港区三期(港口)工程、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项目、三门核电站等大批临港工业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或按期建成交付使用,充分发挥出滨海地带土地资源优势。

4.海洋交通运输规模持续扩大,港口物流快速发展。随着国际贸易形势趋好和航运价格恢复性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迅速回暖。2010年,全省海洋货物运输周转量为509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2.6%,其中沿海运输增长26.1%,远洋运输增长65.9%。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占海洋主要产业的比重为17%。海运运力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运力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船型向大型化、标准化发展,经营航线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2010年末,全省海上货物运输船舶3654艘,运力1272万载重吨。

随着港口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港口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我省新增港口生产泊位2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6个;全省拥有达到港口生产泊位109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59个,20万吨级以上泊位拥有量位居全国港口前列。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846万吨,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62052万吨,居全球港口第二位。金塘大浦口等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行,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2010年我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迈上1400万标箱的新台阶,达到1404万TEU,比上年增长25.5%,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1315万TEU,比上年增长25.1%,在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增速最快,吞吐量从2009年的第8位升至第6位。宁波-舟山作为长三角区域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和沿海中部国家大宗战略物资储备中转基地的地位已经确立。随着多个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我省沿海地区与周边大城市乃至国际物流的联系日益密切,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更显突出,为港口物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依托特色旅游资源,滨海旅游业发展迅猛。滨海旅游业依托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景观资源,是我省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多年来,其产业增加值始终位居前列,是沿海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2010年,滨海旅游业在宁波—舟山跨海大桥通车效应和上海世博会等因素的有力促进下,发展形势喜人。随着宁波—舟山跨海大桥、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通车,舟山群岛、洞头列岛已成为我省滨海旅游发展的主区域;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南麂列岛成为我省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和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其它滨海区域也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出了各种特色滨海旅游项目,使滨海旅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7564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38万人次;滨海旅游业总产出1203亿元,增加值4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6%和85.3%;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7%,在海洋主要产业中居于首位,对整个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8.6%,对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虽然我省海洋经济持续了较快增长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我省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与我省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适应,离海洋经济强省还有一定距离。

(一)海洋经济总量较小比重较低

根据《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公布的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数据,2009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4位,排在广东、山东、上海之后;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在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排位也偏后。特别是与同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广东、山东两省相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相对不足,说明目前浙江的海洋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较短,深加工产品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也表明,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空间很大、潜力很大,它不仅可以成为全省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且可以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二)海洋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

从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来看,现代海洋石油工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是全球海洋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水产、海洋生物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娱乐休闲业、海洋服务和海洋新能源等,已经成为海洋经济的主要增长领域。浙江海洋经济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相比,尚存在不小差距。在海洋渔业方面,浙江正处于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的转变过程之中,现代海洋渔业、特别是远洋捕捞的规模、水平、技术和远洋基地建设等,都与发达地区有不少差距。在海洋油气产业方面,东海大陆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主体部分在浙江海域,开发前景良好,但目前已经启动的仅有平湖油气田的开发,东海油气产业的整体培育,还任重而道远。在海洋旅游业方面,浙江拥有大量的海洋旅游资源,拥有不断扩大的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建港条件,近年港口建设和集疏运网络也发展得很快,但从简单的货物装卸、堆存服务转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服务支撑系统等“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仍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潮汐能和风能、浅海养殖、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等还大有潜力可挖。

(三)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从总体上看,我省海洋科技现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海洋科研机构及院校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高等院校内设置的与海洋相关的专业也较少,而上海、辽宁、山东、广东、福建等省市海洋院校及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均比我省多。海洋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培养出大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员与高素质的作业人员,导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将影响我省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海洋产业的发展上,就表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例仍然偏低,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对支撑和拉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一定程度的无序开发和局部过度利用,也出现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陆域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难度大,沿海开发活动增多和涉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我省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2010年,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我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趋差,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近海海域面积分别为10390平方公里、6830平方公里、6580平方公里和18600平方公里,未达到清洁、较清洁海域面积较上年有较大增加,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海域占五分之三。这不仅有开发海洋产业过程中所带来的污染,更有发展陆域经济过程中大量排放污水、废水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将直接影响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海洋生物数量的减少,影响海洋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威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进一步发展我省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把体制机制优势、产业经济优势和特有的海洋自然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合理布局海洋产业,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增加政府投入,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升。

(一)陆海统筹,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 陆海统筹是在陆地与海洋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和发展模式,要求更注重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特色,围绕沿海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一要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二要统筹临港产业和园区建设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园区建设雷同和恶性竞争,推进区域海洋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三要统筹近海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既着力于沿海,也要注重远海,及早谋划和制定浙江面向太平洋的“东海战略”。四要统筹海洋资源的时序利用,海洋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其他资源的重要载体,对海洋的利用应做到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五要统筹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既要发挥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又要兼顾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二)优化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既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也是构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要充分利用“渔、港、景、油、涂”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我省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一,要积极做强海洋优势产业。一是优先发展新型环保临港产业。重点瞄准世界级石化基地、船舶基地目标,抓好现代产业园区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积极发展生态精品渔业。优化海洋捕捞结构,科学控制近海捕捞总量和强度,保障近海渔业资源休养生息;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增强获取国际渔业资源能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综合性现代远洋渔业基地;优先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建设生态型水产养殖园区,减少养殖污染,提升产品品质。三是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休闲业。以舟山群岛海洋旅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甬舟、温台、杭州湾三大海洋旅游区,大力深化海洋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引进知名旅游企业,建成我国海洋文化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第二,要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一是升级扩大海洋工程装备业。依托骨干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研发,重点发展钻井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深水作业工程船、海洋石油平台辅助船、海上风机安装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突破关键技术,形成系列化自主开发能力和品牌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海水利用业。针对制约海水利用业发展的自主关键配套设备及材料、大型化成套装备和产业配套政策等,积极开展关键材料、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力争在海洋精细化工研发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加快搭建和完善全省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公共研发平台,培育引进高科技企业,争取一批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具有资源特色的海洋药物,逐步形成和发展海洋药物产业。

(三)科技兴海,完善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

海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需要高技术的支撑。应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为提升海洋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其次,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海洋产业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要从科学上的可行性,工艺、设备、技术和开发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积极培育信息、代理、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介机构,提供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第三,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尤其是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更多的高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海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不断提高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四)加大投入,制定完善配套扶持政策

一要制定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重点投向船舶制造、海洋装备制造、远洋渔业、现代养殖业、港口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精细化工等高技术含量、资金密集型海洋产业领域,支持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项目的发展。二要制定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制订海洋优先发展产业目录,对海洋油气开发、港口码头、跨海大桥、仓储物流、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高端海洋产业开发项目,以及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项目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放宽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征缴条件,充分调动涉海企业的积极性。三要制定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努力消除在融资方面的制约瓶颈。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对高风险的海洋产业提供相应的贷款、保险和担保等金融服务,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涉海重点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直接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开发,积极争取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及其他国外资金,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外资投入为补充、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多渠道解决涉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五)保护生态,保障海洋资源永续利用

人海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海洋经济的根脉,发展海洋经济既要“海里淘金”,更要生态文明。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树立绿色和低碳的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开发并重的发展道路,强化海洋资源有序开发、生态利用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岸线资源和海岛资源,把有条件的大中岛屿建设成为港口物流岛、清洁能源岛、国际旅游岛,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切实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陆海污染综合防治和海洋环境保护。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加强对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的环境跟踪监测,以及海域油污染的监控与整治。对入海排污实施总量限定,推行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依法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论证,严格规范审批各项海洋开发程序,根据生态环境的特性和承载力,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