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浙江工业领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和“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确立了“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明确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抓转型”确定为主攻方向。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推动下实现V型反转。
一、工业生产效益增速实现V型反转
以一般出口外贸、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浙江工业,成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早、影响最深的省份之一。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从2008年的10.1%,快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的-5.6%,创下改革开放31年来浙江工业季度增幅的最低纪录。然而,3月份以后,工业经济开始企稳回升。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7.8%和15.9%,生产增速强劲回升。2009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31.7亿元,比上年增长6.2%。与此同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由一季度的-20%提高到上半年的-7.6%和前三季度的9.0%,全年利润总额2041.4亿元,增长34.4%。尤其可喜的是,2009年前11个月,浙江工业利润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2个百分点,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19.8%。
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有所加快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让浙江人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以出口型、加工型和中小企业为主的“浙江制造”亟需转型升级。针对这一状况,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2009年,省委、省政府以《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为总纲,制定出台了9项配套政策,1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省政府还请来国内顶尖专家,举办了纺织、汽车等9个专题的工业转型升级系列报告会。加大了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2009年,我省争取到国家技术改造补助资金5.1亿元,同时省财政设立了总额达5亿元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也安排了25亿元左右资金,用于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的资源倾斜。146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享受“一厂一策”,引领当地工业转型升级。开展21个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试点,建立首席专家制度,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区域特征,组建专家组,加强智力支撑。以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为核心的青山湖科技城奠基。通过努力,这一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的大平台将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创新要素最活跃的研发基地之一,成为全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经过政策推动和示范引导,浙江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企业创新投入活跃。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比上年增长6.3%。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后来居上。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产业。2009年1-7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2.5个百分点。在出口回暖和转型升级加快的推动下,8-12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8%、11.1%、14.9%、30.1%和22.9%,增幅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9%,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0.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也出现类似的特征。11-12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5%和21.7%,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3.5和5.5个百分点。在创新投入的影响下,创新效果逐渐显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7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10.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8.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新产品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超过100%。
三、工业增长由外需驱动型向内、外需驱动型并重转变
浙江工业出口依存度较高,出口状况对工业增长的影响较大。但在扩内需、保增长等相关措施的影响下,浙江工业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8561亿元,比上年下降10.8%,增幅比销售产值低12.9个百分点;出口导致销售产值下降2.7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1.6%,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从全年看,出口按可比价格计算约下降6%左右,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据测算,出口直接、间接影响约占全部工业的40%左右,上半年纯内需拉动工业增长约9个百分点左右,三季度和四季度纯内需拉动工业增长分别为17和22个百分点左右,全年纯内需拉动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
四、浙江工业选择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复苏路径
从全国来看,中国此轮经济复苏具有基建投资和政策刺激(汽车、家电)驱动的特点,工业复苏主要以基建投资和政策刺激型受益行业(汽车、家电)为主线。而浙江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投资力度相对较低。2009年,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2%,增幅比全国低14.9个百分点。同时,浙江农村家用电器拥有水平较高,家电下乡对相关行业刺激的力度也较弱。因此,基建投资和政策刺激对浙江工业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工业经济企稳初期的3月和4月,全国与投资及政策刺激相关的行业,如专用设备、电气机械、非金属矿、化学原料和交通运输设备生产分别增长14%、12%、11.5%、10%和7%左右,增幅远远高于浙江分别增长-7%、2%、-2%、5%和-2%左右的水平。与全国不同,从行业生产增速的变动特征看,浙江工业选择了消费品工业→原材料工业→投资品工业→能源工业→消费品工业的复苏路径。从上下游行业景气轮动的视角看,浙江工业生产增速已经经历了以下游行业为主的轻工业率先回落(2008年4-8月)、牵引以中上游行业为主的重工业回落(2008年8月-2009年4月),轻工业景气逐步回升(2009年5-8月),并推动重工业增长;目前正进入重工业景气上升(2009年9月以后),又促使轻工业增长的良性互动阶段。目前,浙江工业复苏正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工业生产增速已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
五、民营企业在危机中加速“自我提升”
浙江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民营企业先人一步的灵活经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特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明星。然而民营经济多年高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凸显出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把金融危机作为“倒逼”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得机遇和动力,利用“危机修正”效应,从融资、治理结构、发展空间等方面推动民营经济创新、民营企业创新,推动民营经济在危机后实现整体升级,正成为从政府到企业界的共识。
浙江民企中不少管理层还是第一代创业者,有的还沿用发展初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在政府引导下,不少企业进行治理结构创新,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危机中,一些坚持发展主业、专注于某一产业领域的企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就比那些弃主业、企图挣快钱的企业小得多,风险也小得多。受此影响,做大、做强、做精主业已成为广大企业的发展战略。2009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322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幅高于规上工业2.7个百分点,居各经济类型之首。私营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9.2%,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