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省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报告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统计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显,统计数据质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而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夯实统计事业基石,是确保统计数据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全省统计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固本强基,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综观全局,我省的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还有很多的难题需要克服,这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周密部署、扎实工作,积跬步而至千里。

一、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省统计系统以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维护政府统计公信度,从而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一)基层统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全省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省统计机构由县级延伸到乡(镇、街道),统计力量由乡(镇、街道)配备推进到村、社区,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采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原始数据和资料,基层统计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杭州市健全城区统计机构,绍兴、湖州市加大县级统计机构单设工作力度,宁波、温州、台州等地增加了市、县统计调查机构和力量,嘉兴、衢州、丽水、舟山、金华在农村综合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乡镇统计职能,巩固统计基础,稳定统计队伍。全省1517个乡(镇、街道)中,共有826个乡(镇、街道)建立了统计机构,其中,以合署办公形式设立统计机构的乡(镇、街道)占大多数,将近33%,内设独立统计机构的乡(镇、街道)327个,占21.56%。

(二)业务流程规范化持续加强

全省乡(镇、街道)统计机构普遍加强制度建设,并结合各地统计工作实际,从制度建设、业务建设、统计服务、统计基础、资料管理与公布、创新工作等多方面制定制度。各地统计局依法规范推进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建设、人员配置、条件保障、运作程序、数据质量监控、统计服务水平等工作。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种基层基础建设活动,杭州市、台州市深入开展“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宁波市积极试行片区管理运作模式,温州市扎实推进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都取得了可喜成绩。2008年10月份,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专门视察了温州市永嘉县瓯北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成就,亲自翻阅规范整齐的统计台帐及统计报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

(三)统计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统计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大大提高。省局多次开办乡(镇、街道)统计骨干培训班,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仅2008-2009年培训范围就涉及370个乡镇,500余人次。

统计档案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89.52%的乡(镇、街道)设有档案、资料柜,一些地区专门制定统计档案验收要求,制定统计台帐及统计档案格式。全省95%以上的市(县、市、区)局通过了省级统计档案目标管理认定。统计中介机构得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到2009年全省共成立统计中介机构36家,通过统计中介机构代理企业统计业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统计服务能力大大提高。全省各级统计部门牢固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党政机关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和分析,开展大量的专项调查和专题分析,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准确有效的经济信息。

(四)统计软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

统计工作经费保障问题得到进一步妥善安排。省局本着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原则,补助基层统计部门的统计经费逐年递增,2007年经费总额为2500多万元,2008年为3500多万元,2009年截至9月,共补助3100多万元。

计算机网络应用建设着力推进,信息化平台基本建立。全省乡(镇、街道)统计上使用的计算机3154台,97.82%乡(镇、街道)的计算机已连接互联网。871个乡(镇、街道)建有专网,其中88.29%单位连接到政府专网。另外,全省共有634个乡(镇、街道)连接到上级统计部门内网,占全部乡(镇、街道)的41.79%。各市积极拓展网上直报专业领域,大力推进综合数据库建设步伐,提高统计软件应用和开发水平,为各专业统计和各项调查提供技术保障。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一)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党政领导重视

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而为基层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温州市的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及各县(市、区)政府办公室共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05]60号)、《关于加强乡镇统计机构队伍建设的意见》(温政办[2007]24号)等20多个指导性文件,为开展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全市11个县(市、区)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全部成立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全局发动,分片包干负责搞好各乡(镇、街道)、村居与企业的统计基础建设。

台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乡镇(街道)统计中心的意见》、《关于规范市级部门(单位)和中央省属在台单位统计资料报送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为进一步加强台州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确保基层基础建设活动取得实效

为确保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各市统计局明确规定了基层基础建设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工作重点。如,嘉兴市统计局大力开展“统计基础巩固年”和“统计规范推进年”活动,突出抓好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坚持把统计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基础工作上,把统计基层建设的重点放在乡(镇、街道)这一层面上,把统计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队伍建设和规范业务流程上。明确把统计中心实体运作和配足、配强统计人员作为加强乡镇(街道)统计基础工作重点来抓,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与人员待遇,增强统计工作的保障度,提高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统计中心的运作机制,切实由分散型统计向集中型统计转变、由完成统计报表型向数据加工服务型转变,发挥统计中心整体功能。强化乡(镇、街道)统计中心各项统计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内部业务工作制度,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健全各项统计调查项目布置落实、统计台帐、规范统计资料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加强统计业务培训与教育,将其作为巩固统计基础的重要工程来抓。建立健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统计网络。明确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统计工作职责和统计人员,根据现有统计名录库和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建立健全辖区范围内所有统计调查对象的名录库,建立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统计数据计算依据台帐和统计档案归档制度。

(三)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深化

为扎实推进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杭州市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开展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好的经验、好的方法,通过经验交流、现场展示,用典型引路的方法不断把全市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引向深入。杭州市统计局在富阳召开全市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经验交流会,各区、县(市)统计局领导,乡(镇、街道)分管统计工作领导和统计人员200余人参加了经验交流会,并邀请省统计局领导和市人大财经工委领导到会指导。通过这次经验交流会,既为各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使各地进一步了解了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的要求。通过比较,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

温州市采取市、县、乡三级同步推进的工作方案,主要通过建章立制、实地督查、工作简报、试点创建、示范推广、抽查验收等必要的手段,在面上推进全市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把梧田街道、瓯北镇等8个重点乡(镇、街道)作为全市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示范单位,召开全市示范单位创建推广大会,通过现场观摩、多媒体演示等手段,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县(市、区)统计局积极抓落实,召开了由分管的县(市、区)领导参加的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动员大会,以县(市、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发文要求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专项工作,相继创建本地的乡(镇、街道)、村居与企业规范化示范单位,进行全面推开。

(四)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使基层基础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基层基础建设活动中,各地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杭州市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城区社区统计盲点的老大难问题,在完善基层统计基础建设长效管理机制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以往,由于没有统计人员、没有统计职能,城区社区成为一个统计工作盲点,而大量的普查、民情民意调查、专项调查、服务业统计等工作任务都涉及到社区,没有社区的介入,难以保证数据质量,影响各项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杭州市统计局提出按照杭州市政府对进入社区工作“事随费转”的原则,用政府购买城区社区统计服务的方式来解决城区社区统计调查工作,建立社区统计队伍网络。实施方案对经费安排、社区实施范围、社区统计的主要任务、统计调查人员的要求、工作要求及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台州市首开全国先河,率先研制并实施统计电子台帐。经过近三年的科研攻关,成功研发了一套与网上直报相衔接的,具有数据录入、导入、导出、审核、查询、远程升级和分析等功能的简明、实用的电子台帐。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对电子台帐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并在全市工业和能源统计领域全面推开电子台帐建设工作。

三、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对基层统计工作的负面影响

目前基层统计机构、人员都由当地政府按“块”管理,统计业务则按上级统计部门以“条”管理,这种双重管理的体制弊端主要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考核体制导致统计数据人为干预的增加。由于各级政府习惯于计划目标的层层分解、层层加码,使得基层要想搞准、搞实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对于地方领导为了政绩人为干预统计数据的现象,往往是无可奈何。二是行政管理体制的缺失。目前乡(镇、街道)统计工作人员在编制、经费等方面与县区统计部门关系极少。调查显示,2008年各乡(镇、街道)统计办公经费的主要来源中,上级统计部门拨付的仅占11.93%。由于人事任免和经费分配都由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县区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人员只有业务指导,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对基层统计工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统计数据受到一定影响。

(二)基层统计任务繁重是统计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

乡镇统计机构作为政府统计最基层的单位,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就统计而言,十年中四次普查一个接着一个,报表多头布置且层层加码、指标雷同且过细,项目设置过多,加大了基层工作量,也直接影响了统计报表的数据质量。与此同时,其他部门的统计报表任务越来越重,也增加了基层统计人员的负担。调查结果显示,在“统计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一栏中,“工作量大”首当其冲,被排在前三位。其中,把“工作量大”排在第一位的有872个乡(镇、街道),占总数的57.48%。很多基层统计人员都身兼数职,凡是与调查、报表沾边的任务都要承担,另外还可能承担驻村、包片等中心工作,严重影响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能投入统计工作的时间也大大减少。2008年,全省乡(镇、街道)统计人员人均实际搜集、填写、上报统计报表18种,涉及指标526个,人均数据处理量43.78万笔。基层统计力量薄弱与统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三)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变动频繁,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长期以来,基层统计机构“今天设、明天撤”、“今天单设、明天合并”的现象非常严重,加之部分地方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地位低下,严重挫伤了广大统计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致使统计工作人员频繁变动、基层统计队伍结构不稳定。同时,这也给统计部门的业务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培训的频率远赶不上基层统计人员更换的次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4月,全省共有基层统计工作人员429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434人,占80.03%,高中学历786人,占18.32%,两者合计占98.35%。可以说,基层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这些统计人员中经过统计专业知识培训的却为数不多,专业知识的欠缺影响了统计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基层统计经费不足,影响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经济社会对统计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各种普查、常规性调查、临时性调查任务日渐加重,但是,经费保障却远远跟不上任务的成倍增加,基层统计经费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统计工作正常运转的一大困扰。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省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主要经费来源,选择“未列入财政预算,实报实销”的占了绝大多数,为总体的65.33%。而在实际情况中,经济条件稍好的乡(镇、街道)基本能保障统计的开支需要,条件较差的乡(镇、街道)连正常的开支都报不了帐,部分乡(镇、街道)的统计人员甚至是自己掏钱垫付交通费、辅助调查员津贴等开支,到年底还无法报账。基层统计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措施建议

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是我们统计部门与统计数据质量相联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是事关我们统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有序推进。

(一)争取领导重视,是做好基层基础建设的首要前提

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必须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了解、支持、关心统计工作的良好氛围。目前,个别地区党政领导统计意识依然薄弱,把统计机构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更谈不上对统计工作的重视,致使统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因此,要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切实把统计作为科学决策的智囊,让其更多地参与决策咨询。广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人为干预数据,掩盖矛盾和问题,要确保统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确保统计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客观实际,确保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正确估判,确保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权威性的认可。统计主管部门要勇于开拓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完善统计网络,加强统计人员配备,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尽量实现专人专职,减少其它兼职工作量。

(二)规范工作制度,是做好基层基础建设的根本途径

规范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载体,是做好基层基础建设的根本途径。加强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完善统计业务工作流程,明确建立健全统计报表、统计资料管理等必要的统计工作制度;建立统计台帐制度,提高企业统计工作效率,确保统计台帐与原始记录相一致、相匹配,有效保障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实行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制度,强化责任,不能随意编造、篡改统计数据,对于统计资料的报送领导要严格把关;加强统计名录库建设,开展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节点延伸工作,保障名录库的日常管理和及时维护更新。

(三)强化统计服务,是做好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手段

强化统计服务意识,利用统计工作自身的优势,对经济运行态势及重大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有价值、有深度的统计分析报告,有利于统计部门赢得党政领导支持和社会公众关注。目前,基层统计人员基本滞留在向上一级提供各类统计数据的工作层面,鲜少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而形成统计分析报告,更是无从发挥统计信息对本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作用。因此,基层统计人员应该强化统计服务意识,深入研究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想领导所想,供领导所需,使统计服务更具敏锐性和前瞻性。通过为领导提供统计服务,让领导更加重视统计工作,关心统计工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统计工作氛围,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加大培训力度,是做好基层基础建设的基本保障

长期以来,基层统计人员承担了大量的源头数据采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其素质好坏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统计人员力量不足、专业知识欠缺、业务水平不够等问题成为制约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深化的重大阻碍。要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统计业务知识培训和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并逐步加大广度和深度。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积极开展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教育培训课程,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基层基础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五)督促部门联动,是做好基层基础建设的必要补充

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和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督促部门联动,加强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间的沟通协调,有利于减轻基层统计人员负担,是做好基层基础建设的必要补充。目前,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交叉重复、非法统计调查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杜绝,基层统计人员不堪重荷。而“数出多门”的现象,使得有关决策部门在使用和分析研究相关统计数据时无所适从、难以衔接,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因此,必须明确部门统计工作职能,制定、完善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加强部门报表报送与管理工作,使其承担起相应的统计责任。要彻底改变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大包大揽统计工作的局面,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建立部门统计数据交换制度,充分利用部门的行政登记资料和统计工作成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部门统计工作巡查评比制度,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协调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