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中,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理论上,贸易的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但贸易同时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从而直接对经济的转型升级产生影响,贸易结构的变化会改变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的分配,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并影响经济转型。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和分析当前浙江对外贸易现状,研究浙江对外贸易与整体经济的关系,探讨其对经济转型的影响,以之来更好的推动浙江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增长。
因资料的局限,本文依据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弹性、外贸贡献度、产品竞争力、显性比较优势系数等量化指标,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模型,仅探讨和分析货物贸易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和作用。
一、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被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进出口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占全国贸易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出口额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4位,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5%上升到10.8%。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8年,全省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和出口依存度(出口总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分别为68.2%和49.9%,比1980年提高66.1和47.9个百分点。运用弹性分析、回归分析以及进口分解法分析可以对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进行定量的分析。
1.弹性系数分析。对外贸易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弹性是指当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每增减1%时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变化的百分比,可以粗略地验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如果弹性大于或等于1,说明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如果弹性小于1,说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大;如果弹性等于0,说明没有影响;如果弹性为负数,那说明进出口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999年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十年来对外贸易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特别是2000年,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1999年相比,对外贸易总额增长52.1%,出口增长51.1%,进口增长54.4%,使当年的进出口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弹性达到4.06。从总体上看,对外贸易在浙江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见表1)。
表1.浙江对外贸易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弹性系数
年份 | 进出口弹性 | 出口弹性 | 进口弹性 |
1999 | 3.00 | 2.38 | 4.68 |
2000 | 4.06 | 3.99 | 4.25 |
2001 | 1.45 | 1.47 | 1.38 |
2002 | 1.74 | 1.75 | 1.73 |
2003 | 2.18 | 1.95 | 2.73 |
2004 | 1.94 | 1.99 | 1.83 |
2005 | 1.69 | 2.09 | 0.85 |
2006 | 1.72 | 1.83 | 1.46 |
2007 | 1.40 | 1.41 | 1.40 |
2008 | 1.34 | 1.41 | 1.18 |
注:本表根据《浙江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计算
2.回归分析。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浙江对外贸易与国
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外贸易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用普通的最小二乘法,对1980-2008年间浙江对外贸易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拟合一条回归线,得出如下结果:
表2.1980-2008年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被解释变量 | 解释变量 | 常数项 | 回归系数 | 相关系数 |
地区生产总值 | 进出口总额 | 1409.63 | 1.39 | 0.981 |
地区生产总值 | 出口总额 | 1472.64 | 1.91 | 0.979 |
地区生产总值 | 进口总额 | 1265.58 | 5.00 | 0.985 |
其中进出口及出口回归线的拟合度如图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1980-2008年浙江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具有较密切的关系,其相关系数均在0.97以上,属高度正相关。
近30年来,我省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亿元,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加1.39亿元。出口额每增长1亿元,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加1.91亿元;进口每增长1亿元,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加5亿元。
3.进口分解法。一直以来,如何分析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
长的贡献程度还缺乏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有较大的差异。在此,我们运用进口分解法来进一步定量分析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程度。
进口分解法是按照广义经济分类(BEC),将进口产品分解为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资本品的进口是国内投资的实现,消费品的进口是国内消费的实现,在假定其为国内不可替代产品的前提下,它们对国内经济的作用分别并入投资和消费部分来计算。而中间产品(半成品),在假定其为国内可替代产品的前提下,作为国内需求的抵消,并入出口来计算。这样,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可以通过出口与中间产品进口差额的变化反映出来,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1999-2008年各年的浙江省对外贸易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带动度和贡献率(见表3)。
表3.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度和贡献率
年份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变价)% | 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 对外贸易带动度 | 对外贸易贡献率% | ||
进出口 | 出口 | 进口 | (百分点) | |||
1999 | 10.0 | 23.2 | 18.5 | 36.3 | 2.69 | 26.9 |
2000 | 11.0 | 52.0 | 51.1 | 54.4 | 6.87 | 62.5 |
2001 | 10.6 | 17.8 | 18.2 | 17.1 | 3.94 | 37.1 |
2002 | 12.6 | 27.9 | 28.0 | 27.7 | 5.57 | 44.2 |
2003 | 14.7 | 46.4 | 41.4 | 58.0 | 6.76 | 46.0 |
2004 | 14.5 | 38.8 | 39.8 | 36.6 | 7.41 | 51.1 |
2005 | 12.8 | 26.0 | 32.1 | 13.0 | 9.04 | 70.6 |
2006 | 13.9 | 29.6 | 31.4 | 25.1 | 9.69 | 69.7 |
2007 | 14.7 | 27.1 | 27.1 | 27.0 | 6.70 | 45.6 |
2008 | 10.1 | 19.4 | 20.3 | 17.0 | 2.63 | 26.0 |
注:本表根据《浙江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计算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浙江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带动作用,10年间平均带动度为6.13个百分点,相当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的近一半。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大幅萎缩,国内消费品和投资品的进口也大幅下降,出口按美元折算的名义增幅由2000年的51.1%下滑至20.3%,进口按美元计算的名义增幅由2003年的58%下滑至17%,以人民币计算的实际增幅分别由最高时的51.1%和58%下滑至9.8%和6.9%。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减弱,带动度明显降低。
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和途径
外贸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于是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另一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外贸易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弥补比较劣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1.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促进商品竞争力增强。出口商品结构是行业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浙江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廉价资源及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逐步降低,工业制成品、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成熟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49.7%上升到2008年的96.4%;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1992年的15.5%上升到2008年41.6%,而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74.4%下降到2008年45.5%;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成熟制成品出口保持了强势增长,商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对外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对外竞争力系数在1-0.5表示对外竞争力强,0.5-0之间表示竞争力较强,-0.5-0之间表示竞争力较弱,-0.5--1之间为竞争力很弱。从表4可以看出,浙江省的传统出口商品如服装、家具、鞋类、灯具、旅行用品及箱包等对外竞争力依旧强劲,竞争力系数均在0.99左右,而船舶、电话机、汽车零件等新兴优势产品快速成长,竞争力系数达到0.94以上。竞争力较弱和很弱的商品大多是若干紧缺的资源性产品和初级产品,如铁矿砂、纸浆、化工原料、大豆、原木等。
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大幅提高。工业制成品的的竞争力系数由2001年的0.45提高到0.56,机电产品的竞争力系数由0.30提高到0.64,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系数由2001年的-0.36提高到0.31,提高0.67个百分点。
表4.2008年浙江主要商品竞争力系数
商品名称 | 竞争力系数 | 商品名称 | 竞争力系数 |
机电产品(包括表中列名商品) | 0.638 | 通断及保护电路装置 | 0.519 |
高新技术产品(包括表中列名商品) | 0.309 |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件 | 0.742 |
农副产品 | 0.236 | 初级形状的塑料 | -0.704 |
服装 | 0.991 | 铁矿砂及其精矿 | -1.000 |
纺织品 | 0.882 | 废铜 | -1.000 |
家具及其零件 | 0.989 | 对苯二甲酸 | -0.964 |
鞋类 | 0.994 | 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 | -0.445 |
船舶 | 0.993 | 乙二醇 | -0.989 |
汽车零件 | 0.942 | 未锻造的铜及铜材 | -1.000 |
钢铁或铜制标准紧固件 | 0.954 | 钢材 | 0.339 |
旅行用品及箱包 | 0.990 | 原油 | -0.425 |
塑料制品 | 0.834 | 纸浆 | -1.000 |
灯具、照明装置及类似品 | 0.990 | 苯乙烯 | -1.000 |
电线和电缆 | 0.976 | 纺织机械及零件 | -0.361 |
医药品 | 0.705 | 大豆 | -0.999 |
电话机 | 0.989 | 成品油 | -0.212 |
床垫、寝具及类似品 | 0.998 | 原木 | -1.000 |
工业制成品 | 0.558 | 初级产品 | -0.447 |
注:本表根据杭州海关及浙江省商务厅提供的相关资料整理计算
2.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动态发展促进制造业行业结构升级。贸易结构的变化源于国际比较利益的变化,作为最先感受到国际竞争压力的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必将对国内产业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跟随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RCA(Revealed Compartive Advantage,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计算一个区域的产业或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的重要经济指标,以区域出口商品RCA指数为例,当RCA大于1时,说明该产品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RCA大于2.5时,说明该产品的比较优势极强;当RCA小于1时,说明该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弱。
表5.浙江省主要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2008年 | 2001年 | |
机电产品(包括表中列名商品) | 0.77 | 0.71 |
高新技术产品(包括表中列名商品) | 0.24 | 0.23 |
船舶 | 1.57 | |
家具及其零件 | 1.83 | 0.91 |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 2.93 | 1.97 |
塑料制品 | 1.20 | 1.05 |
鞋类 | 1.35 | 0.91 |
服装及衣着附件 | 1.67 | 1.86 |
汽车零件 | 1.82 | 1.56 |
旅行用品及箱包 | 1.37 | 1.14 |
电线电缆 | 1.50 | |
通断保护电话装置及设备设备 | 1.18 | 1.67 |
钢材 | 0.45 | |
灯具、照明装置及类似品 | 1.99 | |
医药品 | 1.99 | 1.56 |
注:本表根据杭州海关、浙江省商务厅、海关总署相关资料整理计算
从表5中可以看出,浙江省的纺织品、服装、鞋类、汽车零件、医药品、灯具、电线电缆、船舶、塑料制品、箱包等出口商品在全国的比较优势较强甚至极强,这些商品是浙江出口贸易的优势所在,出口数量较多,市场也较稳定,是我省外汇收入的基本来源。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仍然较弱,但从动态来看,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
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的变化促进了制造业行业结构上的日益升级优化,一方面表现为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培育一批知名服装品牌和企业等,技术含量稳步提高,纺织服装出口附加值不断提高,出现了“价增量减”的好势头,目前我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已超过广东,位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表现为装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加工业等产品附加值较高的行业竞争优势逐步增强,比重上升。
表6.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行业销售产值比重及RCA指数
2003年产值比重(%) | 2008年产值比重(%) | 2008年RCA指数 |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00 | 1.52 | 0.32 |
纺织业 | 13.59 | 11.13 | 2.63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5.72 | 3.59 | 1.94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4.37 | 2.71 | 2.33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 1.16 | 0.94 | 1.00 |
家具制造业 | 0.66 | 1.05 | 1.74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2.36 | 2.09 | 1.35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15 | 0.94 | 1.92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2.52 | 2.70 | 0.60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5.24 | 6.14 | 0.92 |
医药制造业 | 2.05 | 1.62 | 1.07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2.91 | 3.88 | 4.95 |
塑料制品业 | 3.73 | 3.75 | 1.92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3.19 | 2.67 | 0.65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98 | 3.70 | 0.42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33 | 3.56 | 0.87 |
金属制品业 | 3.98 | 4.31 | 1.4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6.40 | 7.20 | 1.48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78 | 2.33 | 0.82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5.59 | 6.48 | 0.98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8.43 | 8.64 | 1.44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 5.00 | 4.44 | 0.51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 1.38 | 1.36 | 1.40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83 | 1.61 | 2.01 |
注:本表根据《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计算
表6为2003年与2008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行业的销售产值比重对比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省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的产值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在全国仍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而作为纺织服装业上游产业的化学纤维制造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产值比重逐年增加,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总产值1546.3亿元,占全国总额的近四成,与全国的比较优势指数达到4.95,比2003年提高2.09个点。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器材、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虽然比较优势较弱,但与前几年相比已有长足的进步,2008年产值比重比2003年上升0.89个百分点,RCA指数由0.71上升到0.98。
3.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升产业技术结构。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目前我省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中高档消费品为主的进口商品结构转变为先进设备和中高档原材料为主的结构,即将消费型进口商品结构转变为生产型进口商品结构,省内急需的原材料和机械进口增加,如钢材、纺织机械、纸浆、原木等,弥补了省内资源的不足,提升了国内产业的技术结构。以纺织业为例,近几年来浙江纺织业大力引进先进设备,仅2000-2008年间共进口纺织机械及零件73.6亿美元,是浙江省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最多的大类,占进口总额的近3%。技术装备的更新步伐不断加快,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全国同行前列,服装面料的自给率也有了提高,技术升级态势比较明显。在浙江的纺织业重镇绍兴市,到2003年绍兴化纤行业进口设备比例已接近60%,拥有无梭织机比例达到72%,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梭化率高达90%以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先进的技术设备使纺织产业这样的传统行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产业技术结构得到了提升,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
4.贸易方式变化促进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以及高技术行业的兴起。浙江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导,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为77.5%,比全国高出32.6个百分点。但随着大量拥有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优势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浙江的落地生根,浙江加工贸易迅猛发展。2003-2008年间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年均增幅35.2%,比同期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高4.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17.2%上升到2008年的20%。加工贸易充分利用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将其与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相结合,不但占领了更多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由于我省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大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光电子器件等新兴高科技行业的兴起和发展。2008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高达73.2%,高新技术产品比重15%,分别比两者占出口总额比重高38和8.1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率由2001年19.4%上升到27.1%,其中外商投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8.1%上升到70.9%。
表7 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结构
2008年 | 2001年 | |||
金额(万美元) | 比重(%) | 金额(万美元) | 比重(%) | |
外商投资企业 | 226.08 | 73.2 | 33.42 | 71.9 |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12.96 | 4.2 | 6.49 | 14.0 |
民营企业 | 69.29 | 22.4 | 6.58 | 14.2 |
注:本表根据浙江省商务厅提供的有关资料整理计算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浙江国民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拉动率呈逐步上升态势。特别是传统出口商品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能耗的商品竞争力明显增强,并已形成一定的出口规模。外贸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引导和促进了制造业行业结构的提升和转型,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进口先进设备带动国内主要行业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和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浙江外贸对全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稳步增强。同时,由于对外依存度高,极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增加了宏观管理的难度。因此,要加快调整对外贸易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同时应当发挥政府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以进一步发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